当前位置:

对保靖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作者:高 心 编辑:易果 2014-06-23 12:03:04
—分享—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一新的扶贫模式有别于以往的粗放扶贫。为做好保靖县精准扶贫工作,笔者深入该县葫芦镇枫香村、碗米坡镇沙湾村实地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

  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难点

  从户的层面看,扶贫对象找准难。由于贫困人口规模大,从中选取有限的扶贫对象,客观上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具体到户,贫困程度难以鉴定。在贫困规模确定的条件下,要把贫困家庭贫困程度一一排列作比较是一件较难的事情。

  从村的层面看,扶贫产业找准难。因为种养业发展先天条件基本相同,村与村之间难以形成差异化的种养优势。种养业产品市场行情的可预见性不强,什么产业能给贫困家庭带来可持续的效益难以判定。

  从县的层面看,扶贫资金保障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二是地方财力无法满足扶贫资金配套需求。以2011年至2013年为例,按照上级要求,该县大型公共性项目、水利建设、教育建设、卫生建设、县城供水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污水管网工程及廉租房建设需配套资金44118万元以上。然而,2011年至2013年,该县财政收入总额不足10亿元,财政无力解决大型公共性项目配套资金的刚性需求。因此,县财政根本无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多方面资金配套。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采用“比选”方法,建立和完善帮扶对象的识别认定工作机制。从实开展逐户摸底工作,从真开展村级民主评议和公示工作,从严控制帮扶数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谋划产业发展。产业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势利导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在产业规划发展中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区域化。按照差异化竞争思路,加快发展和壮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逐步形成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带。二是突出精品化。鼓励和引导重点村围绕市场、围绕效益、围绕订单、围绕中心城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突出规模化。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产业规模,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产销合作社,提升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的脱贫效应。

  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投融资模式。根据扶贫项目的不同性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投融资方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变财政资金单一投入的传统模式。一是建立民营资本进入公益项目建设机制。采取BT、BOT、特许经营等模式,将公益项目建设转托给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民营公司,有效破解配套资金缺口难题,及时地建好相关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外部基础条件。二是设立涉农产业贷款担保专项基金。政府用好“有形之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积极整合涉农产业政策性资金,归集打捆为专项基金,明确规定基金用于涉农产业贷款,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及时对接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基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向涉农产业流动,解决成型的涉农产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中贷款需求。充分利用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的良好机制,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三是制定涉农产业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出台差别化的税费实施细则,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体户按最低税率计征相关税费,对符合政策的涉农项目实行财政奖补,激发民间参与涉农产业的积极性,做大做实涉农产业。

  切实发挥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让村党支部在精确识别上发挥审核把关作用,在精确帮扶上发挥指导参谋作用,在精确管理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作者系保靖县委常委、副县长)

作者:高 心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