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代表委员谈雷锋精神
湖南日报记者 乔伊蕾 张斌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2周年。穿越时代,雷锋精神至今依然闪耀光芒。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特别的纪念日,湖南日报记者特邀两位代表、委员,以他们自己的心路历程诠释、讨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学雷锋关键是要融入日常生活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 杨绍军
【心路】
1982年起,杨绍军就靠酿酒、养猪挣的一点钱,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老人送终之后,他偶遇几个孤儿。他想,要是能帮上这些孩子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于是杨绍军卖掉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于1996年3月筹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要让孤儿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同享温暖,茁壮成长。
【心声】
3月里,和风送暖,在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美好春光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忘记这个月所特有的纪念活动。那就是40多年前,一位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足50公斤的战士,却成为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如一块巨石激起人们心灵深处朵朵浪花,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就是雷锋。
每个时刻,每个地点都会有不同的人重复着雷锋式的行为,用实际行动阐释雷锋精神的含义。小时候,我的家境十分贫寒,一次,我饿晕倒在一户同样贫困的农民老伯家门口,那位老伯也饿着肚子,却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粥拿来喂我吃,救了我一命。从那以后,我立志要像那位老伯一样,宁愿舍己也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学雷锋凭的是一份良知和一种朴素的情感。常德市阳光孤儿院有着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有的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有的是灾区孤儿,还有的是服刑人员特困未成年子女。在我和孤儿院同事的帮助下,他们成为了大学生、人民教师、军人,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努力,见到有人跌倒能搀扶一把,看到有人有困难能帮一把,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献上一份爱心,让雷锋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学雷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每天挂在嘴边,更不是“一阵风”,关键是要融入日常生活,化为自觉行动。只有我们亲身践行雷锋精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才会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传递真善美,是全社会的责任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 汤素兰
【心路】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和儿童文学家,汤素兰十分敬重和推崇雷锋精神,她长期关爱未成年人,用优秀的作品传递雷锋精神和真善美,为孩子心灵成长打下明亮底色,并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促进教育公平。她把雷锋精神深植于公益之中,每年都会下乡陪留守儿童过暑假,还将自己的稿费捐给农村中小学,并从小培养自己的孩子学习雷锋、树立良好品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教育自己的孩子。
【心声】
河南大学生孟瑞鹏舍己救人,为逃避责任,落水儿童的母亲选择了说谎。这一事件近日来在社会上持续发酵。这一事件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道德诚信,要建立起来,时间是很长的,但是毁掉却是很快的。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榜样。半个世纪以来,全国人民学雷锋的活动从未间断过。历经半个世纪,“雷锋”已经成为了“高尚道德”的代名词。我们的社会呼唤雷锋精神,呼唤道德诚信。我们经常说学雷锋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看来,小孩子学雷锋做得很好,问题往往出在大人身上,而大人的问题又出在社会道德诚信的滑坡。小时候受教育要学雷锋,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们才发现,小时候学到的雷锋精神,长大后又慢慢丢掉了。
在社会上弘扬雷锋精神,传递真善美,提倡道德诚信,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很多时候,我们学雷锋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没有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强调诚信。我们总是有“例外”,一方面说这种不诚信的方式不对,但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包容它。这样的小事经过日积月累,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雷锋精神是一种大爱,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多种内涵,对我们建设诚信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含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延续生命力,在社会上激发诚信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要把雷锋精神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还要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加快构建一整套的社会诚信体系,用雷锋精神结合诚信体系来重塑社会的职业道德,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为他人着想,还需要提高施助者自己的能力。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能让人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挺直腰杆,做回真正的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讹诈现象的发生。
{Ky:PAGE}
湖南3典型跻身首批全国学雷锋先进
贺文龙、刘培友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湖南日报3月4日讯(记者 王曦 于振宇 通讯员 田效金)“3·5”学雷锋日前夕,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布了第一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2人被评为标兵,分别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动画系教师贺文龙和长沙市公安局天心分局城南路派出所熙台岭社区民警刘培友。长沙市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
作为一名80后高校教师,贺文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其团队创作各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雷风侠”系列动画片、传递网络正能量的QQ表情等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400余个,通过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自媒体、地铁公交视频、城市广场LED、楼宇视频、平面海报等方式,并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受到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刘培友自1999年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至今,长期扎根社区,用自己独有的工作方法与居民群众打成一片。他所工作的熙台岭社区治安秩序平稳,连续14年没有新增吸毒人员,未发生民事转刑事案件,老百姓提起他来无不交口称赞。
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建队37年以来,坚持以雷锋精神建队育人,官兵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6000余次,组织社会救助3000余次,营救被困群众850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10亿多元;同时,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活动11000余次,叫响“雷锋家乡消防兵,竭诚奉献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Ky:PAGE}
洪战辉在长沙县宣讲雷锋精神吐心声:
“做好事,不应图回报”
湖南日报3月4日讯(陶芳芳 孙应德 陈展 )今天,长沙县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全国文明单位代表人、辖区社区志愿者等齐聚一堂,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的宣讲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做好事,不应图回报,不应在乎外界评价。”洪战辉以“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主题展开演讲。他介绍了自己的学雷锋感受与经验。“在践行学习雷锋过程中,应当把握三点。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是基本责任和义务;做到自己能做的,这将丰富和扩大内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做自己想做的,这将有助于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个人行为与社会紧密相结合,为社会做贡献。”
{Ky:PAGE}
一辈子传播雷锋精神
——雷锋纪念馆老馆长雷孟宣的故事

3月4日,驻长沙部队官兵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当天,200余名驻长部队官兵来到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雷锋生平事迹陈列,并向雷锋同志塑像献花篮。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记者 王茜
实习生 毛敏轩
83岁了,一辈子只做传播雷锋精神这一件事。他就是雷锋纪念馆终身荣誉馆长——雷孟宣。
3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长沙市岳麓区的园艺小区,拜访了雷孟宣。
雷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寒暄话不多。但一提到雷锋,他就滔滔不绝。
“我爷爷和雷锋的爷爷挂着亲,妈妈和他妈妈是好友,我和雷锋是同宗同辈。 我们老雷家出了这样一个人,是家族的骄傲,他身上继承了‘忠孝家风永,勋功世泽长’的雷家传统。”
其实,雷老自己也以身作则,传承了雷家传统,诠释了雷锋精神。
1963年,雷孟宣作为荷叶坝完全小学的优秀教师,被选派到第一师范进修。恰逢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孟宣认为身为雷家人,继承宣传雷锋精神是应尽之义,主动向校友、同学、市民们宣讲起雷锋。
也许源于他对雷锋充满热爱与崇敬,他的演讲总是充满激情。慢慢的别人都知道有个雷锋同宗同辈的雷孟宣,“他会讲雷锋。”
当年,长沙县拿出300元,想办“雷锋生前事迹展览室”,地点就在荷叶坝小学,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为了节约经费,雷孟宣决定自己用板车去拉废弃的展板、木框之类的材料。他联系了潘家坪之前办过展览的单位,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运输成了大难题。上世纪60年代,长沙交通不发达,湘江上没有架桥,从河东到河西中间要坐轮渡。
雷孟宣用板车拖着展览材料走了15公里,这15公里地成了一场爱心接力。他边走边宣传雷锋事迹,很多热心市民深受感染,自愿帮他推车,无论上坡、下坡,还是坐船渡河,总有市民紧随其后,最后随他一起到达的有30多人。
“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力量!”谈起这件事,雷孟宣心里暖暖的。
从筹建雷锋纪念馆,到编外讲解员,再到当上馆长,雷孟宣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扬雷锋精神的事业当中。
只要有人想来参观纪念馆,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都会随叫随到,“不管什么时候,来学习雷锋、参观纪念馆的,只要叫我,我必定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杆竹。”这是退休后雷孟宣的生活写照,他将自己的爱好与传承雷锋精神结合起来。
每次外出,他都带着数幅画,只要遇到好人好事,比如公交车让座的,雷孟宣就会将自己的画送给他,每幅画的落款处会有“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我送画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这幅画是如何得来的,永存向善之心。”
“我要一直讲下去,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再也动不了的一天。”现年83岁的雷孟宣每周仍然会抽三个上午的时间,在和馨园社区的老馆长故事吧定时开讲,讲雷锋的故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要把雷锋精神一直传播下去。
{Ky:PAGE}
春节回家当“雷锋”,捐资出力修路忙——
“让留守乡亲有一脚好路走”
“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让我们这些留守人员方便多了。”3月3日,看着当天建成通车的水泥路,溆浦县沿溪乡青坡村2组村民张建文高兴地说。
青坡村2组共有30户121人,农历马年腊月初五,组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大多回来了,看着组里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天晚上,常年在外打工的党员张名生邀请组里外出人员到家里摆“龙门阵”。说起组里的路,张名生说,等上面出钱修路,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不如趁春节期间,大家一起当回“雷锋”,捐资出力自己修水泥路,“让留守乡亲有一脚好路走”。
“这个倡议好,大家都来当雷锋!”同是党员的外出务工人员贺利平第一个表态,其他人纷纷响应。当晚,组里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就捐资2万多元。第二天,按照各自分工,租机械,买砂石、水泥,平整路面。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里50多位返乡人员自发修路,他们的行为感动着乡亲们。腊月里,全组男女老少齐上阵,装运砂石、水泥,搅拌砂浆,平整路面,干得热火朝天。施工队伍中,有一个女孩格外卖力,她叫张蓉,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生,放寒假返乡后,一直在工地义务劳动。她说:“这是我出生以来见过的组里最大的公益事业,这个寒假过得特别有意义。”
“返乡人员好热心,留守老幼好温馨,这是献给乡亲们最好的新年礼物!”张建文说。
大年三十,耗资2.8万元、全长200多米的水泥路竣工。经过10多天养护,3月3日,水泥路正式通车。
{Ky:PAGE}
湖南理工学院有群“洋雷锋”
湖南日报3月4日讯(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司念伟)今晚,湖南理工学院韩国教师李光世家里热闹非凡,提前到校的外语学院学生李玉虎和3个同学一起,受邀参加一场家庭元宵喜乐会。吃着李光世端上的香甜元宵,李玉虎俏皮地用东北话说:“能够和李老师一家过元宵,欧巴(韩语中‘哥哥’的昵称)真是‘活雷锋’。”
李光世2003年来到岳阳,在湖南理工学院担任朝鲜语教研室主任。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李光世每年从自己工资中拿出6000元设立“希望之光”奖学金,迄今为止,奖学金已经颁发9届,先后有40多名学生接受了资助。李光世成了校园人人皆知的“洋雷锋”。
在湖南理工学院,有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外籍教师19名。在学校无微不至关怀下,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外籍教师,把湖南当成第二故乡,个个成为校园内外的“洋雷锋”。
来自德国的教师卫和平,针对校园交通状况,提出了“设置校园减速带”的建议,得到学校采纳,全校目前共安装10条减速带;结合学校开展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他提出学校能源节约方案,根据这一提议开展的校园节水节电活动,2013至2014年为学校节约水电费60余万元。他还乐当学校基建维修的“编外监理”,在学校外籍教师宿舍装修过程中,他按照实用、美观、节能的原则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新装修的外教宿舍楼卫浴、厨房全部是由他设计的。
为了让这些“洋雷锋”干得起劲,学校还与岳阳市儿童福利院、郭镇敬老院等结对子,不定期组织外籍教师参加公益活动。春节期间,俄罗斯钢琴家迈克尔·阿卡德夫主动报名参加环保志愿者,到洞庭湖捡拾垃圾,还兴奋地到处宣传:“当‘雷锋’的感觉真是好极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 行列中来。”
“洋雷锋”活跃校园内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点赞。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外籍教师中有1人获“国家友谊奖”,5人获省政府“潇湘友谊奖”,学校还被评为“国家引进外国智力先进单位”。
{Ky:PAGE}
“雷锋故里”处处见“雷锋”
吴金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走近望城处处可见到“雷锋”。雷锋大道口矗立的“雷锋笑脸”,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精神路标”;纪念馆前巍峨的雷锋雕像,是望城的“精神地标”;而“雷锋超市”、“雷锋580热线”里活跃的一个个“活雷锋”,便是望城雷锋传人的“精神群像”。
在望城,不仅仅是雷锋的形象,更有多种样式的雷锋符号。由雷锋家乡作家何宇红创作的《雷锋在1958》日前出版,该书通过实地采访和查阅史料,再现了雷锋1958年在望城团山湖平凡而感人的工作、生活经历。这是望城人对雷锋精神资源的又一次深度整理与挖掘,这是对雷锋这一“精神坐标”的重校。
无论是打造“精神地标”、竖起“精神路标”,还是寻找“精神坐标”,望城人把雷锋元素充分运用于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播领域。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让英模的感召力与文化的感染力合流,形成强大的正能量洪流,这是一种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自觉担当。
五十多年来,由于话语体系的变迁,价值标准的嬗变,对雷锋精神的解读会出现多种声音。特别是在人们面临新的道德困惑时,怎样理解雷锋精神,怎样从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思。不坚守,便会失守,便会迷失。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路上,望城始终把打造精神道德高地当作城市的最高追求,把“雷锋故里”这张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人要有精神追求,城市要有精神地标。雷锋不只属于望城,他也属于长沙、属于湖南,更属于中国。除了雷锋,我们湖南还有很多先贤往哲、道德楷模,在城市建设与文明整理中,我们应珍视这宝贵的精神资源,多一点担当、多一分坚守。在大搞经济开发时,莫忘了身后的精神富矿;在大建楼宇式地标时,也应高高竖起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精神地标。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