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葫芦中学轶事拾零

作者:洪贵忠 编辑:易果 2015-12-15 11:58:56
时刻新闻
—分享—

  但凡识文断字之人,葫芦寨的老百姓皆称其为“秀才”,这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试想苗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穷乡僻壤,谋生不暇,少有余力供孩子读书,因此对读书人心生敬慕也就不难理解了。早年,吾乡袁吉六先生装了满满一袋锅巴信心足足地赴永顺府应试,乡亲们誉称他为“锅巴秀才”,话语间透出三分歆羡,七分无奈。

  黑灯瞎火的日子太漫长,但终归迎来希望的曙光。1956年秋,保靖县第一所农村中学落脚葫芦寨,起名为保靖二中,本地人亲切地叫做“葫芦二中”,迄今将近一个甲子。

  葫芦二中,多少苗家子弟梦想起步的地方。

  长沙娃一口苗话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葫芦二中求学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本县的,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再加上恪尽职守,教书育人是得心应手。

  然而葫芦人不会忘记,人才培养的接力棒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人手上的。

  建校之初,教师奇缺,能教上中学语、数、外、理、化、生的老师即使是大白天打灯笼也难找到,遍寻无着落。于是,响应党的号召,怀揣着启迪民智的愿望,外地的青年大学生陆续来到偏远的吕洞苗乡。1950年代的葫芦,进出全靠脚板走路。这些大学生当年是一脚深,两脚浅,雇人背书挑行李,从吉首、保靖方向赶过来的。幸会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青年先生,是苗区群众的福气。眼见先生安顿下来后不久即在宿舍前后栽花种草,葫芦人方才知晓,世上原本还有这么一种生活。

  父亲1960年代读小学。那时的葫芦中心完小也就十来位老师,有两名女同志,其中一个叫胡平男,胡老师,长沙来的妹子,到葫芦时刚二十岁零点,婉丽纤柔。因为爱情,她追随丈夫罗光渠老师来到千里之外的苗乡从教。罗老师大学中文系毕业,个子高高的,偏好打篮球,被分到葫芦二中教语文。

  父亲说,胡老师与人闲谈时讲的都是普通话。胡老师教学生读生字,将学生惯常听到的“gán(监)狱”读成“jiān(监)狱”,把“méi(墨)水瓶”读成“mò(墨) 水瓶”,父亲当时听得一头雾水,半阵才弄懂原来胡老师教的是标准音。胡老师娴于音律,自己识谱能歌。上音乐课时,她脚踏风琴牵引着学生渡向快乐的彼岸,悠长沉醉的乐声把路过的苗族群众的双脚给牢牢粘住了,纷纷留步看新鲜。

  默契相守的乡村岁月,罗光渠和胡平男老师不仅赢得了苗区老百姓的敬重,还收获了美满的爱情结晶,生养了一双儿女。两位先生上课忙得团团转,孩子无人照看,喜欢跟着葫芦寨的苗族娃儿玩耍,天长日久,姐弟俩满嘴儿纯正的葫芦苗话,麻溜顺口。乍看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竟是地地道道的长沙人。

  “题葫芦坳桥”诗话

  1980年开始,葫芦二中的外地老师有的回迁城市,有的调到保靖民中去了。葫芦二中办起了高中,除招录吕洞山区原两镇三乡的学生外,大半个县未考取县民中的都前来读高中,葫芦二中展开怀抱接纳广大学生,一时声名鹊起。

  风尘仆仆的莘莘学子一头挑铺盖,一头带伙食,不远百里行路来。夯沙、水田、涂乍已不算远,更有阳朝、大妥等地的学生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

  乡亲们盼望公路尽快修通,学生娃子更盼。在灼热的祈盼中,葫芦到中心的“葫中公路”应运而生。葫中公路修到葫芦寨岩坎村坳上时,山民合心戮力架起了一座横跨葫芦河的水泥拱桥。乙丑(1985年)冬,大桥竣工,标志着葫中公路正式通车,至此,南衔州府、北接县城的迁默公路全程贯通。

  为隆重庆祝这一百年盛事,当地政府决定立一石碑以示纪念。志文写碑的要事自然由葫芦二中的老师来完成。这一项工作,无人可替代,还得恭请二中的老师出面。

  于是,敬请洪荣藩老师拟碑文。洪老先生凝神片刻,文思汩汩喷涌,谨赋诗一首:

  题葫芦坳桥

  葫蔓长牵过梓头,芦笳一曲动芳洲。

  坳开虹起前无古,桥伴春秋并地留。

  再请石民权老师当场书写该诗。隽秀端庄的墨迹流泻于碑石上,一气呵成。

  会议室里的那幅国画

  在葫芦二中读书,印象颇深的,还是教师会议室墙上挂的那幅中国画。

  那一幅画,起名为“吕洞神韵”,描摹了旖旎奇崛的吕洞山美景,但见烟雾锁其腰,溪脉远相映,一峰耸峙,重峦叠嶂,风神摇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壮美和书生意趣。听老师介绍,这是一位高三学长的写生作品,毕业前夕将之献给母校以作留念。

  我读中学时,葫芦二中尚设高中部,大约有三百来名高中生,高一、高二分甲乙两班,高三分文理两班,每到春季学期,各大高校的招生海报贴满了校园。刚进初一,班主任老师蛮有激情地开导学生:我们农村的同学要想奔出头,无外乎两条路,一是攒劲读书,二是当兵提干,除此之外,就得回家扛锄头。言之谆谆。

  我生本拙劣,笨头笨脑的,但老师在理的几句话却记住了。上课时,我百般提神,生怕漏掉关键点,力求在课堂上弄清重难点。课后,苛求自己当天须把所学的知识“消化”掉,即使点油灯夜读也在所不惜。三年如一日,埋头苦读,“笨鸟”始得一飞,中考时以葫芦二中头名的成绩考取了师范学校。

  同学们都很勤奋。深秋的早晨,浓雾弥漫,刚走出寝室,就听到不远处的操场人声鼎沸。走近一瞧,才发现体育特长生早早起来锻炼了。操场上充溢着一派生龙活虎的气息,在球场上来回跑动练运球者有之,在沙土跑道上抓长跑短跑者有之,更有一些腿上缠着沙包跳石级台阶,脚步咚咚,显得体力旺盛。有的同学还悄悄跟着老师学画画。画画,了不起哟,中考时美术特长生能加上几十上百分,高考成绩优异的可上大学美术系。

  多姿多彩的二中生活

  画画,我一窍不通,搞体育,天生不是那块料子。为了找出路,我只有发愤苦读。

  有了一大帮高中生,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令我大开眼界。高中篮球队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和老师比赛打球,葫芦二中篮球队,后来有几个好角色被特招进湘泉酒厂工作。在一年一度的校体育运动会上,我每每看到高中的运动员穿起钉子鞋比赛跳远,一蹦就是好几米,腾起的细沙飞溅到脸上,我眯起眼,啧啧称赞。特别是“五四”文娱晚会,地点放在学校的大礼堂,整个礼堂可容千把人观看表演,但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附近十里八村的小伙子、大姑娘都赶拢来了。彼时正时兴跳霹雳舞,姿态优雅,幽默诙谐,动感十足。我暗自慨叹,台上表演的那些同学手脚怎么如此的柔软呢?平常随我们一起上上下下,脚步也是硬生生的呀。顶有趣的节目是高中的同学表演照镜子,置了一个空木框,两人对面梳妆打扮,举眉投足,酷似一人,还一本正经的,惹得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

  上世纪90年代初,县工作队下到葫芦寨搞“社教”,进驻葫芦二中。领导讲话的主席台亦置于大礼堂的舞台上,陈设简单,一张板凳,配一张讲桌,桌上半盖了一面鲜艳的锦旗,系县工作队所赠,我看清了,上面题有几颗金黄的大字:民族英才的摇篮。

  说葫芦二中培育了英才,过誉了。如果说葫芦二中一代又一代辛勤的园丁春蚕吐丝,呕心沥血,春风化雨,为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那是恰如其分的。

  动静之间,时光悄然而去。五十九年前在蛮烟边地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已长成葳蕤浓阴的合抱之木了吧。你去问一问曾在树下捧书沉读的学生便可知道。

作者:洪贵忠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