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保靖黄金茶第三届“茶王”争霸赛侧记
州政协副主席、保靖县委书记卢向荣(右六)与获奖选手合影。
“茶王”梁磊正在比赛。
油菜花海中的苗族姑娘。
吕洞山镇黄金村马燕、马梅姐妹在比赛中。
炒茶比赛和捉鱼比赛同时进行,现场一片沸腾。
文\ 彭 宁 周胜军 图\ 黄益民
“茶王”奖杯递出前,州政协副主席、保靖县委书记卢向荣又在手中握了握,才郑重交到年轻的梁磊手上,脸上满是骄傲赞许的笑容。
掌声欢呼声四起,彩炮礼炮齐鸣,苗鼓响彻山谷……3月31日,保靖县吕洞山镇夯沙村风雨桥头,保靖黄金茶第三届“茶王”诞生。
保靖黄金茶有千年历史,被誉为“可以喝的文物”和“中国最好的绿茶”,曾获多项荣誉。经历届县委、县政府扶持发展,和无数茶业科研人员、茶农们辛勤付出,逐步成为该县致富一方的重要产业。2月17日,获评“首届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
因珍贵到“一两黄金一两茶”,黄金茶得此名。
而茶叶背后,从谋划产业发展的县委书记,到建茶园闯市场的茶农茶人,再到致力于品牌宣传的新闻人……他们为这一片茶叶倾注的情意,为这项富民产业付出的热情,比“黄金”更珍贵。
书记的情结
这是县委书记卢向荣第三次为“茶王”颁奖。
2015年至今,为更好宣传推介保靖黄金茶,保靖县连续3年举办“茶王”争霸赛。卢向荣带领县政府、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年年参加,以示对活动支持和对产业打造、品牌推广的决心。
今年“茶王”来自水田河镇孔坪村排家苗寨,仅26岁,是真正的“90后”。颁奖时,卢向荣的笑容里格外多了一份欣喜,或许是对黄金茶“后继有人”的欣慰。
有历史文化,能增收富民,还能代表保靖形象与品牌,作为县委书记,卢向荣对保靖黄金茶产业格外重视,也有深深的情结。
决策层的重视与推动,让保靖黄金茶产业迅速发展。
坚持以茶富民、以茶兴农、以茶扬县,近几年,全县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建设清水坪万亩生态有机示范园、吕洞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2个茶旅结合示范园,打造保靖黄金茶谷、保靖黄金茶岭和保靖黄金茶产业带。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7.32万亩,年产量400吨,产值2.8亿元,茶叶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3家。
增量同时,提升品质、制定标准也加快步伐。先后制定了《保靖黄金茶毛尖绿茶》、《保靖黄金茶毛尖功夫红茶》产品质量标准,开发了“保靖黄金茶群体”、“保靖黄金茶1号”、“保靖黄金茶2号”、“保靖黄金茶168号”等优势良种。
“茶王”的传承
获得“茶王”称号时,梁磊其实还差1个月才满26岁。年纪轻轻的他,却是炒茶老师傅,学习手工炒茶近8年。
家里开发种植黄金茶300余亩,都用机械制茶,但他觉得手工炒茶是珍贵的技艺,也是推广茶品牌和茶旅融合的方式与载体,便拜了师傅来认真学习手工炒茶。
8年里,逢有炒茶比赛,他都参加,“茶王”争霸赛也每届必到。
“室外炒茶受影响因素太多,前两届参赛都炒失败了。”披着“茶王”授带,捧着奖杯奖状,梁磊笑呵呵地聊起比赛经历。“第一届,火太大,炒出茶叶很黄。第二届,火太小,茶叶还是有一点黄。今年,火候应该是刚刚好,终于炒出漂亮的绿色。”
说来寥寥数句,但年轻“茶王”的诞生过程,其实并非容易。他总结,要不断失败,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从温度、湿度,到手法、火候,反复练习,总结经验,才能越炒越好。
“茶王”揭晓,众人都感叹,“90后”登上奖台,正是黄金茶手工制茶技艺得以传承发扬的希望。
这话,梁磊听到耳中,笑溢在脸上。
他已是保靖排家黄金茶合作社理事长,还是“一村一大”茶叶评审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对于传承与发扬手工制茶,他有能力,也有信心。
记者的情怀
比赛现场,随处是举着相机捕捉记录精彩瞬间的人,彭司进是其中之一。
从事新闻工作12年,他就宣传了保靖黄金茶12年。
作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团结报》特约记者,2005年4月,他第一次到黄金村采访,喝了人生中第一口黄金茶。多年后,对翠绿色的茶水和板栗香的味道,仍念念不忘。
此后,他去到茶园,采访黄金茶的次数,就再也数不清。12年间,从新华网、中新网等国家级媒体,到《团结报》、保靖红网等地方媒体,他写的保靖黄金茶宣传报道,刊发数量达100多篇。
为何会对宣传黄金茶有如此深重的情怀?
不仅是为了配合县委、县政府宣传中心工作,也不仅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担当的社会责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被与黄金茶相关的那些人深深感动与打动。
“从被称为‘黄金茶之母’的科技工作者张湘生,到历任茶叶办主任粟登元、向开平,还有保靖黄金茶湘西旗舰店负责人潘春新,和那些不断追求茶叶品质的茶农,努力拓展品牌市场的茶叶经销者……”说起与黄金茶的情缘,彭司进娓娓道来,“越采访得多,越了解深入,越懂得其中艰辛与不易,越是对这茶有了感情,对这茶产业有了企盼,就与黄金茶结下了这不解情缘。”
茶农的企盼
每一届保靖黄金茶“茶王”争霸赛,都成为春天里一场盛事,全县茶农积极参加,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参与关注。
这正是活动举办的初衷,宣传黄金茶品牌同时,传承民间手工技艺,更要推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经过数年产业建设与市场洗礼,茶农们深谙有品牌才有市场的道理,踊跃参与,争夺“茶王”桂冠。
从古丈县盘草村嫁到葫芦镇茶坪村的龙玉芝,一个人带着3岁女儿来参赛。女儿在锅边玩耍,还不时帮妈妈递一递工具。
顶着满头白发低头炒茶的向天权吸引了最多人围观,他是黄金古茶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师傅来指导徒弟参赛。
最养眼的参赛者,是来自黄金村被誉为“黄金双娇”的马燕、马梅姐妹。身着苗族服饰,光艳照人的姐妹俩,一边向游客推介黄金茶,一边熟练地炒茶、掌火。
“我们炒茶师傅是我娘,我娘炒茶师傅是我外婆,外婆炒茶师傅是太婆,再往上,我就也理不清了。”姐姐马燕巧笑嫣然,“我娘种茶卖茶,养大了我们三姐弟。如今,政府支持,政策也好,我们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来推广黄金茶。”
“这是我娘一生的梦想,把这么好的黄金茶,卖得更远,卖给更多人。”妹妹马梅接过话,“这就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几代茶人的梦想,一方产业的崛起……”
春风拂面,春茶芬香,春日暖阳轻轻柔柔,照着炒茶的娇俏姐妹俩,照着葱郁绵延的黄金茶园,也照着茶农们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企盼与希望。
来源:团结报
作者:文\ 彭 宁 周胜军 图\ 黄益民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