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乡村养育长大,土生土长的我对乡村有一种特别浓厚的情感。在我的眼里,乡村颇具魅力,想起在乡村寨子里度过的那些日子,的确是一种极好的享受,尽管家乡很多地方荒凉落后,但那种纯朴给我留下了强烈的美感。农村不乏美丽,而缺乏的是一种体验美丽生活的心。
走近父老乡亲,感悟他们的酸甜苦辣,你便发现,乡村率真的心事和宽阔的胸膛,一切都显得极为恬静、安详。纯朴与原始共存,感悟到更多的还是浓浓而香醇的乡情、乡音。
每次想到我的乡村,想到家乡的亲人,眼前便浮现出:一面山坡,缓缓地下斜,然后是悬崖,不知有多深,蓊郁的树木被山雾浸染,树叶不具形,只是酥软一团。那山坡上懒散地躺着几幢木楼,木楼前有古树孤独地立着,很静很静,远远望去极像从木楼中走出来等待或守望的乡亲。阳光从某个角度照进去,山村、民居、乡亲以及那孤独的树都披上一层金色,显得肃穆寂静。每次回家踏入这片土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追逐,充满幻想的儿时闲步,都融进山鸟蜂虫的和弦,向我铺来,于是心灵深处便有一种强烈的震颤。
随便你去哪家做客,踏进刀砍斧剁过的门槛儿,烟熏火燎的视角就会潮水般把你浸泡,那黄泥土拌石子或石块砌成的墙,那杉木钉制的门,封闭着性别差异的内容,那里面躲藏和演绎着休养生息传宗接代……
日复一日,乡村在准时报晓的金鸡声中苏醒,母亲的“呼”“嗬奇”声就拉开了一天的旋律之序,随之鸡鸭啄食,猫狗凑趣,猪牛羊闹腾。齐奏的和声虽然有些纷乱,但却溢满了山村的和谐和丰盈。
而走入乡亲的生活,会发现它的丰富。春耕、夏锄、秋收、冬储像经典老歌经久不息的来回响荡。犁、铧、镰、锹,草鞋,蓑衣则生动着四季的原野,绽放了农家人手上的茧花,丰富着农家人美丽的憧憬,拼出了田野间一串串的惊喜。
走近乡村,就有娓娓的山歌向你铺来:“六月太阳热又热,阿哥晒变乌稍蛇,人家骂他像黑鬼,我说哥哥好角色。”“一双鞋子费姐心,底子白雪面子新,底子拉的胡椒眼,面子扣的跳三针。”听着这让人沉醉的民谣,体味神农氏的睿智、大禹的果敢和尧舜的仁善,就像农妇指间不经意洒落的盐粒,调剂着五谷生机,滋养着六蓄的健硕与人丁的兴旺。
走近乡村,这里盛产民俗。乡村把千百年历练下来的生活底蕴裁成若干章节,分别标上“除夕”、“元宵”、“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中秋”、“重阳”、“春分”、“夏至”、“秋分”……每一个章节后面牵出若干丰富的内容,犹如一株南瓜藤,抓住它那把葱绿,就能扯出一个个鼓鼓襄襄的故事。民俗是糍粑、糖膳、蒿子粑、腊肉的缕缕清香,是“哭嫁”、“拜堂”、“回门”、“报喜”、“满月酒”的阵阵笑声。有了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细节,乡村才让人怦然心动,才更富有人气和生机,民俗在村落的繁衍不息,昭示着另一种生命的卓越和顽强。
走近乡村,这里是一个盛产亲情的地方。松脂油灯下飞针走线的亲情,火塘边大口肉,大碗酒,众人面前女人露出胸脯奶着孩子……亲情的大树枝繁叶茂。亲情滋养着乡村,灌溉着山野,呵护着山民。我们的父老乡亲汗雨中播下憧憬,阳光里收获希望,谈笑间品尝日子的甘甜与生命的芬芳。
乡村还是一个盛产风景的地方。巍峨的山峦、古朴的吊脚楼、蜿蜒的溪流、坎坷的小路、狭窄的岩巷、半闭的窗子、缥缈的炊烟、清脆的鸟鸣、清越的牛铃、粗犷的号子、悠杨的小竹笛,它们相生相依,闪烁着原汁原味的光芒。在这些风景的绿荫下面,不光生长衣食无忧,也生长艰难困苦……因为这些,风景就一直从原始到秀美,从秀美到原始,不断变换姿态和模样,但骨子里始终有一种叫做“根”的血液在流淌……
每次回到家乡,我虔诚而小心翼翼,生怕玷污了乡村的每一个古朴意象和原始的生态。古朴是美丽的,原始也是美丽的。学富五车的大家,专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也无法将单纯而厚重的乡村乡情描绘穷尽,以至于每次深入其中都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与升华。是的,只有用心用情才能真正感知那一方甜酸苦辣和无穷的美丽。
作者:向治学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