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爱与责任中感受幸福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田亚君 编辑:易果 2012-09-10 09:57:08
—分享—

副标题:——记湖南省优秀教师刘劲松

  文/田 亚 君

和学生打水仗

  阳光、向上、热情、开朗,这个把当老师看作最高荣耀,身上贴着快乐和幸福标签的土家族教师叫刘劲松,他是湖南省优秀教师、保靖民族中学高中生物教师,一个从骨子里头真正热爱教育的人。

  生物教学的行家里手

  作为湖南省生物学会会员、湘西州首批高中生物学科带头人,刘劲松在教学上算得上是个行家里手,他对生物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深刻。在刘劲松看来,生物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学生学习生物困难,原因在于对大自然的东西不了解、接触得太少。他说:“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一辈子都能用得上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教给他们知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刘劲松非常注重教学研究,深入钻研教材,选择不同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他对教材研究得非常深、非常透,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就被调动了。”提起刘劲松,和他同科目的教师彭图勇如此感言。刘劲松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我们上刘老师的课不是不敢打瞌睡,而是不想打瞌睡,更不会打瞌睡。”一位学生这样风趣地评价。

  刘劲松十分注重生物实验,他常对学生说:“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刘劲松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同时,通过实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看到很多令人惊奇的现象,进而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生物学知识。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刘劲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创建了适合贫困地区的生物教学模式。在高考复习方面,刘劲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他说:“每年的高考题我都要反复做几遍,高三复习的资料书,我从不用教师用书作为自己的教学用书,而是用学生用书作为自己的教学用书,上面的每一道题目我都认真完成了,从而对考试的方向和教学方向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他撰写的论文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在2010年全国生物竞赛中,他班上的杨烨珲同学获得全州第一名,全省二等奖,张鹏、彭科等同学分获省二、三等奖。

  学校搞课改,刘劲松总是冲锋在前,一板一眼示范给大家看,手把手辅导青年教师成长。年轻生物教师滕刚教学难入佳境,刘劲松传授给他教学方法,把自己课堂的大门向他开放,课前课后和他探讨交流,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状态。在他的悉心指点下,葛民彬、张贵学、彭秀芳、李书印等都已成长为教学的顶梁柱。他原来的一些同事尽管离开了保靖民族中学,但工作上遇到新问题、碰到新疑难都还会向他请教,刘劲松总是耐心讲解,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只要能改变一个学生,我就会付出100%的努力”

  “刘老师的班级和其他班级相比,更团结、更向上、更阳光、更友爱。”这是刘劲松老搭档王家海给出的评价。采访中,从孩子们在学习重压下依然绽放的笑脸,笔者明显感觉到刘劲松班上学生那种与众不同的阳光和向上。

  多年来,学校开学典礼、期中表彰、文艺晚会、运动会等大小活动一个接一个,每次活动搬音箱、搭台子,要做很多事情,刘劲松班上的学生总是不请自来,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学校组织野炊,刘劲松班上的学生特别是男生,抢着背背篓,抬锅子,常常让别的班级的师生感叹和羡慕。

  刘劲松教育学生的看家本领,那就是“比别人更能坚持、比别人更能忍耐、比别人更能战斗”。这个“传家宝”他沿用了多年,已成为班级最响亮的口号。

  这个口号的提出,有着特殊的背景。2006年,刘劲松担任高二(16)班班主任。班上52个同学来自高一18个班,科任教师除他外,

{Ky:PAGE}

和学生在一起

都没有高考教学经验,再加上分班时,学生成绩和同层次班级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学生信心不足,有几个家长还悄悄把子女转到其他班级。面对这种情况,刘劲松冷静分析。一方面,组织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议,统一教师思想;另一方面,精心构建班级,选派有正气、有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提出了“比别人更能坚持,比别人更能忍耐,比别人更能战斗”的口号,班级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团结向上的景象。两年下来,刘劲松班上有2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19名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

  2007年,刘劲松又接了一个后进班,他照样用“三比”的思想去影响他们,经过10个多月的苦战,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给了学生家长一个很好的交代。

  如今,刘劲松提出的“比别人更能坚持、比别人更能忍耐、比别人更能战斗”的口号已经不再是班级的精神财富,而是一个年级的精神动力,张贴在各教室正前方。

  在班级管理中,刘劲松认为做好班主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要有自己的班级目标、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要加强自己的学习积累。在工作中要做到勤、细、活、奇。比如,和学生谈话,要考虑到谈话的时间、地点、场所等,更要考虑到谈心的话题从什么地方引入,要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在保靖民族中学读书的学生,很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有时候难免思乡心切,影响学习。为了让学生安心读书,刘劲松把学生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每个月他都要为班上当月过生日的学生举办集体生日宴会。每逢过节,他都要陪在学生身边。中秋赏月是他的“规定动作”,每年中秋,他和班上的学生早早地吃完团圆饭,趁天黑之前一路高歌猛进,爬上高高的山梁,到天堂坡上去赏月。看着银盘般的明月,吃着香甜的月饼,放飞承载着全班同学希望和祝福的孔明灯,学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圣诞节,他会在学生上最后一节晚自习时,肩扛一袋苹果、手提一箱橙子,如圣诞老人一样突然走进教室,给学生发放“平安”与“成功”。为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他会在愚人节里和学生开个小小的玩笑;会在农历三月三给学生煮鸡蛋进行民俗教育;会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会在情人节教学生如何接受爱和接受怎样的爱……节日成了他教育学生非常重要的资源。

  刘劲松要求学生写周记,在他看来,周记是学生心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是学生思想比较真实的体现。提起这个从上世纪90年代坚持下来的传统,刘劲松自豪地说:“我把批阅周记作为与学生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比‘面谈’要好得多。很多在教师面前不敢讲的话,学生在周记里可以写出来;在学生面前不便说的教育语言,教师可以在周记里表达出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交上来的周记什么都可以写,有成长的烦恼,有学习的困惑……刘劲松再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对症下药”写上他的看法,和学生展开讨论,进而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陪伴他们成长。

  学生胡凤丹来自碗米坡镇押马村普溪大山沟里,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薄弱,刘劲松接手时,她的成绩排在班上倒数第一的位置,老实而勤奋的她成绩老是上不去。为了让她走出困境,刘劲松在周记里耐心细致的引导,帮助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以超过二本录取线61分的成绩被南华大学录取。

  每一篇周记都有刘劲松暖心暖肺的批语。他的批注如同阳光,唤醒、激励和鼓舞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彭科在社会上混得比较久,思想相当复杂,这个在初三休学打工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非常迷茫。进入高中两个星期,他就与班上同学发生口角,要找人打架。但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一旦思想转变,整个人就可以改变过来。刘劲松细心引导,教导他思想上要自由,行动上要规范,让他从迷茫中很快走出。最后,这个玩性很野的学生,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走进了清华园,成了清华大学的国防生。

  当笔者翻开其他学生的周记时,看着刘劲松的亲笔批语,心里感到深深的震撼。有的学生只写了几十个字,他却用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字回复,像篇大文章。一学期下来,他给学生写的批语不下30万字。几年来,不管班上是50多人还是70多人,用周记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刘劲松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周记外,书信、手机和博客,都是刘劲松跟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他还坚持上门家访,几乎跑遍了保靖县的每一个村寨。每到一户,家长都说着同样的话:“刘老师,您是第一个来家访的老师,我们感谢您!”

  当大家问他哪来那么大的精力时,他说:“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只要能改变一个学生,我就会付出100%的努力。”

  “有劲松的地方,就有阳光”

  “有劲松的地方,就有阳光。”保靖民族中学校长彭学军这么形象地打着比方。

  从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入手,通过很普通很平常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真诚,这是刘劲松的工作习惯。

  无论是工作之初在保靖三中担任初三班主任,还是

{Ky:PAGE}

和学生做生物模型

在保靖民族中学担任德育主任,刘劲松始终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学生刘维梅中考前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刘劲松把她背到人民医院住院,多方联系医生为她治疗,让她很快恢复健康,顺利参加了中考。学生黄宇军,父亲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供不起他读书,刘劲松给他提供了初三一年的伙食费。后来黄宇军考到湘西州水电学校,没钱上学,刘劲松联系他做小生意的妹妹,坚持给他提供了中专3年的伙食费。毕业分配工作,为能免交5000块钱押金,刘劲松又找到电站领导,还亲自把黄宇军送到长潭电站上班。农村来的欧阳华4岁丧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刘劲松找到学校领导,为他减免了学费,还发动全班同学伸出友爱的手,帮他度过难关。去年,学生陈波华因为家庭贫困没钱去长沙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眼看高中3年苦练就要泡汤了,成绩优秀的她独自一人在走廊上哭。刘劲松看到后,问明情况,马上凑了1500块钱,让她轻装上阵参加体育考试,顺利跨进了大学校门。

  保靖县是国贫县,民族中学作为县里最高的学府,承载着太多土家苗寨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为了那些农村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地走进大学的校门,这么多年来,刘劲松一直都在暗自使劲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他还把自己富有爱心的朋友聚集到一起,建立了“向日葵助学基金”,给那些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最及时最温暖的帮助。

  刘劲松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学校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积极主动帮助。这些学生有他自己班级的,更有其他班级的。其中学生彭壮、龙莎、彭立等就是通过他的努力,得到从高中一直到大学的资助。在担任德育主任期间,学生周小艳的父亲刚去世不久,家里债台高筑,母亲又不幸被车撞伤,车主逃逸,没钱治病,一时间,周小艳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得知这一消息,刘劲松心急如焚,连夜写倡议书,并积极组织师生捐款,一天时间就筹集资金17000多元,及时化解了周小艳一家的难题。

  在刘劲松撑起的那片天地里,大树长,小树也长,知名的花开,不知名的花也开,他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是采访中刘劲松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

  也正因为这样,学生都喜欢到他班上读书,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他班上送。就是凭着这份信任,刘劲松教书23年,班上不但没流失一个学生,人数反而越教越多,入学率、巩固率都是100%。

  哪里有困难、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年级组组长在学校是最苦最难的职务,负责的是一个年级组最具体的事情。从教师上课到学生就寝,从老师请假到学生违纪,刘劲松什么都要管。再加上又当班主任,带三、四个班的课,还要负责生物备课组和理综备课组的把关工作,事情繁多。刘劲松每天都是从早上六点多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但从不言苦道累,精神抖擞像“铁人”,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个个都打起了精神,发奋苦读。

  2003年,学校把很难做的德育工作交给他做。当时他担任高三3个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任务和一个后进班的班主任工作,还要负责学校学生会工作和全校所有学生的活动,事情琐碎,任务很多,压力很大。刘劲松几乎一年四季吃盒饭,但他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前三、四千学生做操一盘散沙,一团混乱,他要求学生入场退场变着花样走,在行进中变换“舞步”,场面非常壮观,彻底改变了以前散乱的局面。

  刘劲松还有一个外号,叫“救火队员”。2010年,由于大量优质生源外流,新高一年级组组长谁都不愿做、谁都不愿接。领导反复权衡把重担交给了正在高三把关的他。刘劲松二话没说就接下了任务。在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这一学年中,他在担任高三(5)班班主任和高三2个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16个班级52名教师近千名学生的高一年级组长,师生们的精、气、神明显增强。

  如今,学校有什么困难,师生有什么难题,拿不下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哪里有困难、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工作出色,内心澄明,热爱自然,悲天悯人,不为外物所役,不为虚名所累。”这是刘劲松向往的生活,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23年来,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刘劲松用爱与责任一路幸福地前行着……

  (摘自《中国民族教育》2012年第7—8期)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田亚君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9/10/58934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