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难励志 川人不屈――汶川震区人物五年重访印象

来源:国防部网站 编辑:易果 2013-05-13 10:00:09
—分享—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5周年纪念日。当日,群众在北川老县城祭奠地震遇难者。新华社发 

5月12日,成都军区空军某部救援官兵,顶着烈日为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受灾群众搭建简易房。目前,他们已搭建简易房60余间。特约记者  刘应华摄 

5月10日,四川省广安市举行防灾救灾综合实战大演练。该市有着丰富抗震救灾经验的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参加了演练。邱海鹰摄 

舞者廖智:“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意义”

【人物简介】 廖智原本是四川绵竹汉旺镇的一名舞蹈老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生活简单平静。汶川地震打破了这一切,被埋26个小时,她失去了最爱的女儿和热爱跳舞的双腿……

记者日前在成都见到廖智时,她刚刚从芦山地震救灾一线返回,在那里,她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走起路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在她身上看不到地震留下的阴影。

“我曾因为疼痛想选择用轮椅度过余生,但是家人的爱还有对生活、舞蹈的爱让我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廖智说。截肢两个月后,廖智跪在大鼓上翩翩起舞,被誉为“无腿舞后”。装上假肢的她拼命练习,从简单行走到最后能自由舞蹈。

“地震把我给震醒了,我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意义。”芦山地震发生后,廖智第一时间奔赴雅安,在抢险救灾一线当起志愿者,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她要以地震亲历者的经验,为救灾出力。

感恩者唐雄:“用这份温暖关心别人”

【人物简介】 北川县中医院医生唐雄,地震后被埋139个小时,最终被海南救援队救出。唐雄先后被送到北京和绵阳医治,并接受了右脚掌部分切除。震后第二年,唐雄拄着拐杖返回北川,在板房中为别人治病。

“养病时间太长,没事干,想上班。”唐雄说,现在,他虽然是残疾人,走路时间一长,脚就会疼,也不能跑步,但是和被埋130多个小时的绝望相比,他非常知足。他感谢海南救援队,感谢为他医治的权威专家,感谢治疗期间陪伴他的志愿者们……

“他们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现在我也用这份温暖关心别人。”

现在的病人中,很多是地震中受伤来做康复治疗的。他在治疗的同时,还为病人做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2010年,他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唐曦。

警花蒋敏:“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

【人物简介】 北川人蒋敏,汶川地震后“最坚强的警花”,五年前她失去了2岁女儿在内的10位亲人,却依然坚持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现在她过得还好吗?

记者日前在成都见到蒋敏时,她的脸上写着疲惫。震后第二年,她从彭州市公安局公民路派出所调到成都公安局反恐支队工作,现在的工作量更大了。

“选择当警察是我从小的愿望,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这是一个比其他工作付出更多的职业。汶川地震发生时,我相信当时所有的警察都会这样,像这次芦山地震一样冲在最前方。”

2011年,蒋敏怀上了宝宝,她希望孩子健康就好。2012年,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现在,孩子十个月大了。蒋敏的生活简单平淡。

蒋敏说:“等儿子再大一点,能理解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汶川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守护者何先通:“活着的人要好好活”

【人物简介】 五年前,山坳里的青川县东河口村,被震塌的山体埋在地下100多米深处,全村780多人遇难。在外地打工急忙赶回来的何先通,再也没有离开这里。

“我守望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一瞬间(消失)虽然相当快,但是几十年的感情却永远无法割舍。”青川县东河口村人何先通对记者说。

在板房里,看到别人都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自己却形单影只,他忽然觉得特别难受。于是,他决定做点事情,“给娃儿弄点上大学的钱”。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建成后,何先通在这里开了小卖部,出售鲜花和当地特产。每当有新的鲜花送到,他总要给已经故去的妻子送上一束。震后第一年,何先通在遗址地附近建了新房,后来他重新组建了家庭。“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他说。

据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记者 海明威、余里、蒋作平

母亲节,敬老院来了群“兵儿子

■苑 磊 记者 杨 彪

5月12日是母亲节,一大早,正在 四川省芦山县太平镇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成都军区某炮兵团12名官兵,带着理发工具、指甲刀等来到位于钟灵村的敬老院,为“妈妈”们理发梳头、打扫卫生。

说起与这群“兵儿子”相识的经过,83岁的李崇英老妈妈还记忆犹新:“一个兵娃子背着我就跑!”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当天,这个团第一时间挺进重灾区太平镇救援。在搜救中,听当地群众反映,钟灵村敬老院还有几十位老人亟待转移。由12名官兵组成的小分队火速赶往救援,将老人们一一转移到安全地带。

88岁高龄的寇妈妈告诉记者:“这群兵娃子隔三差五就来帮我打扫卫生,给我捶背按摩,他们比我的亲生孩子还好!”

延伸阅读 防震小常识

家庭应急包里应放什么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余晓洁)北京市地震局制作了地震应急知识挂图,在全国防灾减灾日于中国科技馆展出。不少市民在挂图前驻足阅读,记录下防震要领。

首先,平时就要注意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日常进行地震演练。其次,家庭地震应急包里应备好手电筒、收音机、矿泉水、方便面和饼干、外伤药、结实的绳索、贵重物品和一定数量的现金等。应急包上要写好联系方式,包内物品定期更换。第三,临震应急。当强震来临无法外逃时,应拿枕头保护好头部,就近伏在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

从汶川到芦山 看成熟与理性

五年前,汶川受难,举世皆悲;五年后,芦山再震,全球聚焦。回首抗震救灾历程,国际社会如今纷纷以“反应迅速”“高效有力”“成熟理性”“以人为本”来描述中国式救援的成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害应急和救援方面的体制优势。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从汶川、玉树到芦山,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人记忆犹新。无论是在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各国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口中,都充满了对“中国速度”的赞叹之声。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的历练,使救灾队伍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国救灾效率提升。在“中国速度”引领下,“中国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彰显,救灾援建更加科学有效、有序有力。

不仅如此,五年来“救人第一”原则贯穿始终,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日本《朝日新闻》和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纷纷关注中国领导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从中体味到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

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检验、一次洗礼、一次升华。自强不息,多难兴邦。在大地震颤中,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在灾害面前历练出的成熟与理性。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丁宜

来源:国防部网站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