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5月8日讯(通讯员 若水)在保靖的青山绿水间,一位带着赤子情怀的返乡创业者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她是从省城高校实验台毅然返乡的向艳琴,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化学试剂供应商到苗乡文旅产业领航者的蜕变,让吕洞山的苗绣走出深闺、黄金茶香飘全国,更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造血”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搭建文化振兴新平台
2019年,向艳琴返乡后第一件事便是成立吕洞山文化旅游协会,建立党支部、工会、妇委会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她以“酸汤妹”IP打响苗乡美食知名度,组建村艺秀姑民族服饰团队,将苗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布言布语”民族服饰品牌,带动3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每逢“三八”妇女节、征兵入伍等重要节点,她联合保靖群艺秀队开展特色文艺演出,让苗族服饰与乡村振兴舞台交相辉映,年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
文旅融合,激活乡土资源新动能
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向艳琴,投入10万元拍摄保靖黄金茶微电影《听天不由命》,并义务为石元秀(苗绣)、龙承道(苗拳)、向树英(苗家酸食)等非遗传承人制作专题片,助力5项非遗成功申报。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她累计销售保靖黄金茶8000余斤,带动200余户茶农增收。2024年,她推动“五牙苗家酸”登陆央视新闻频道;2025年,联合吉首大学药学院院长陈功锡科学解读蒿子粑工艺,再登央视荧屏,实现“非遗+科技”的破圈传播。
产业造血,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面对2022年洪灾后的产业重建,向艳琴拍摄公益短片《一封家书》呼吁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同时捐赠2万元物资。在长潭河乡产业空白区,她三次邀请吉首大学专家团队,依托国家杜仲实验室技术,注册卫星家庭农场,建设50亩杜仲育苗基地,预计年培育种苗30万株,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这种“高校科研+在地生产”模式,为山区产业升级提供新范式。
资源整合,构建城乡联动新格局
作为连接省城与苗乡的桥梁,向艳琴先后组织苗鼓队、苗歌队参与长沙文旅活动20余场,促成“湘泉之父”王锡炳、“黄金茶之母”张湘生等专家8次深入保靖指导。2024年,她促成吉首大学黄炜博士团队拍摄《阿婆的茶碗》,用影像人类学手法展现黄金茶文化,影片网络点击量突破500万次,带动茶叶订单增长40%。
荣誉见证初心,砥砺再启新程
从2023年“最美巾帼志愿者”到2024年湘西州巾帼志愿服务队理事,再到2025年保靖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向艳琴用实干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如今,她的团队正推进“苗绣工坊+茶旅研学”综合体建设,计划三年内培训500名非遗手艺人,打造湘西文旅新地标。“我要让乡亲们相信,创业不必去远方,保靖就是梦工场!”这位苗乡女儿的眼中,映照着乡村振兴的璀璨未来。
一审:何晗竹珺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若水
编辑:彭梦媛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9/90/1493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