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场大赞一场戏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二文 编辑:易果 2015-05-26 16:52:20
—分享—

  文/田二文

  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武陵山区,乡间村野里一群浑身泥巴味的“礼生”,靠师徒口耳相传,丧堂上向众人演唱《诗经》、《论语》、《孝经》……同佛、道共存并行,平分秋色,让汉儒文化中最经典最深邃的礼仪文化教化一方百姓,努力懂得“孝亲乃百行之首端,送‘死’犹人子之大事”的道理。———题记

  (上)

  大赞既为丧堂祭奠仪式的称呼,也分明是由通长(礼生负责人)主帅导演出的一幕含悲露哀、感恩先人的悼亡戏剧,一幕行孝先人、慎终追远的司礼戏剧。

  明天就是某某老大人(孺人)入土为安之日,今天就让我们在礼生们的引领下,共同演绎长歌当哭的大赞之戏,以加深对逝者的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

  “大赞戏”,演员为演礼的通长、引礼生、歌童生、歌诗生、读礼生和孝子孝眷,以及各项“执事”;灵堂无疑就是舞台,跪拜所、盥洗所、读祝所、讲书堂、读礼堂等为场景地;旁观者即为观众。

  日升日落。趋赶时间脚步,大赞戏分朝奠、暮奠两场祭礼。

  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光明唤醒睡梦,庄户人家的早火炊烟袅袅升腾。此刻,“咚咚”鼓声响起,“仓仓”钹声响起,“嘟嘟”号声响起……,朝奠礼启幕于晨风摇落露珠之际,恭请新亡享用早餐。

  “内外肃静,当此朝奠之际,孝子须尽其哀,礼生宜诚其意,执事者各司其任,旁观者勿得嬉笑喧哗,扰乱堂规。”朝奠礼开始,通长腔高调长的讲明纪律。

  起鼓,鸣金,升炮,作大乐,乐止。歌童生唱素衣词、草屐词、草带词、素冠词、竹(桐)杖词(死父,以竹削杖,死母,以桐削杖。)

  听着歌童生的这歌那词,孝子们先后完成披麻、纳屐、束带、整冠、授杖之事宜。

  歌童生:“出入无所依,扶杖哪堪宜。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息。伤如之何,涕泗滂沱。”出帷词像无声号令,催促孝子粉墨登场。

  引礼生引孝子顶冠扶杖,含哀出丧帷,由东阶而升至跪拜所(灵柩前)行陈设礼(从房屋左首入丧堂谓之“东升”,从房屋右首退出丧堂谓之“西降”)。

  通长一连串发声,“孝子就位!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俯伏!”孝子一一遵照执行。

  凄凄细乐声中,读礼生虔诚读起《孝文》:孝亲乃百行之首端,送死犹人子之大事。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尚如此,何以人而不如物呼?……

  句句孝文,声声警心。孝子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执事者则在灵柩前摆设香案(装香用)、箱箔(放纸钱用)、酒樽、粢盛(盛饭用)、肴馔(盛菜用)等各种必需的祭器。

  “西阶皇皇,白石洋洋。哀哀孝子,由西而降。”引礼生一边引颈大赞《西阶》,一边领孝子西降,含哀入丧帷。至此,成设礼结束。

  盥洗礼开始。自然还是通长担纲主持。歌童生读《盥洗词》:“一勺源,清清出玉泉。孝子频盥洗,透胆寒。还有几点浴不去,泪痕斑。”引礼生引孝子赴盥洗所,濯手净面,干干净净见亡灵,尔后赴跪拜所跪拜。

  歌童生歌《挽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去何散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母)啼,良友抚尔哭。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歌毕,乐止。孝子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盥洗礼完成。

  完成成服礼、盥洗礼前奏,朝奠礼正戏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次第开场。

  通长:引礼生带孝子东升,于某某老大(孺)人灵柩前行第一次呈献。

  孝子就位。歌诗生读《香文词》:“伏以宝鸭焚兰,郁旃檀之秀馥。金猊喷麝,启海国之清芬。愧无明德之馨,感通一气。幸有辟寒之荐,供献三枚。”

  香官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孝子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

  执事以茅沙、筷子、酒、馔、肉、鸡和鱼敬。每献一种祭品,孝子双膝跪地,双手高举馔碗,请于灵前,歌童生歌抒一次,再由执事转接,陈设于灵柩前的食案上。歌童生歌《蓼莪》之首章、悲哀伤词之悲章。

  “蓼蓼者我,匪莪伊篙。哀哀吾父(母),生我劬劳。”

  “忽然一梦入南柯,悲呀悲;风雨同悲断肠歌,悲呀悲;瞻望音容魂难返,悲呀悲;披肝沥血泪痕多,悲呀悲。”

  第二次呈献,执事者以竹笋、玉兰片、银耳、海带、粉丝、鸡蛋敬。歌童生歌《蓼莪》之次章、悲哀伤词之哀章。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吾父(母),生我劳瘁。”

  “彩衣庭内换麻衣,哀呀哀;膝下孤儿无所倚,哀呀哀;血泪千行把天问,哀呀哀;问儿亲人归不归,哀呀哀。”

  第三次呈献,执事者以黄花、豆腐、羹汤、米饭、香茗敬。歌童生歌《蓼莪》之三章、悲哀伤词之伤章。

  “父(母)兮生我,父(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母)子从此两分张,伤呀伤;父(母)在阴来儿在阳,伤呀伤;相逢除非三更梦,伤呀伤;梦里不见人归乡,伤呀伤。”

  “三献礼毕,朝奠告成,亲魂安息,佑尔后人,吉祥平安”,歌童生的告成词宣告朝奠礼徐徐拉上帷幕。

  “吃早餐啊!”朝奠礼的纷纷攘攘止于厨师们的高声呼喊。

  (下)

  红日西坠,月上东升,夜色裹围大地。暮奠礼上演在晚风轻轻、倦鸟归巢时刻。

  照例,先起鼓三通、鸣金三响,通长讲明要求,而后歌童生歌出帷词:“门前低树噪乌鸦,白衣纷披痛一家;满堂孝子哀哀哭,落花却似断肠花。”随后,引礼生引孝子东升,去灵柩前完成一场场似曾相识却分明愈加深刻、愈加精辟的悲情演出。

  依然陈设礼开头。歌童生读《暮奠文》:“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晨风雨雪中,送尔出远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河。”歌毕,执事者一一陈设,孝子一而再、再而三叩首。

  接着盥洗礼。歌童生唱《孝服文》:“盖闻天有孝,霜雪满天飞;地有孝,山林草木颓;人有孝,麻衣遍身披!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肝肠寸断,何所堪居?”泣血声里,孝子净面濯手,重回跪拜所。

  盥洗礼过,初献礼到。执事者敬以酒、肉、饭、菜。歌童生歌《南陔》、哀词之首章。

  “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彼其之子,罔惑游盘,馨尔多膳,洁尔晨飡。”

  “灵堂祭奠情意深,长歌当哭儿酸心。生儿育女是父母,报恩只是敬亡灵。”

  歌毕,通长登场,以问答形式,与歌童生一唱一和,绘声绘色演绎《儿泪词》之酸心章。

  歌童生:儿泪酸心……儿泪酸心。

  通 长:你酸心哪一个?

  歌童生:忙吾父(母)……

  通 长:你父(母)怎样?

  歌童生:恩似海洋。生我育我费心情。

  通 长:到如今又怎样呢?

  歌童生:到如今父(母)子长分,父(母)子长分。

  通 长:你莫哭嘛,你讲啰!

  歌童生:肝肠断,泪盈盈。

  歌童生以孝子身份表达极度悲伤之情后,引礼生引孝子西降。少顷,初次绕棺。

  “初次绕棺进丧堂,孝男孝女泪汪汪。回忆父(母)音容像,如今好似在眼前......”引礼生边唱绕棺词,边带孝子围绕亡人棺材转圈而行,寄托祭奠之情,同时,让亡人享受人间最后的天伦之乐。

  一次绕棺礼毕,引礼生领孝子到读礼堂听读礼生滔滔不绝的讲述《论语》问孝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意识,读礼生讲得深入浅出,讲得明明白白。

  初献礼结束,亚献礼开篇。执事者敬以猪、牛、羊“三牲”。歌童生歌《南陔》、哀词之次章。

  “循彼南陔,蕨草油油。彼其之子,色思其柔。眷恋庭闱,心不遑留。馨尔夕膳,洁尔晨馐。”

  “天高地厚江海深,难比父母养育恩。心血掏尽离人世,怎不叫儿泪沾襟。”

  接下来,歌童生与通长一唱一和的去问答《儿泪词》之沾襟章。

  引礼生歌绕棺诗之次章,孝子行第二次绕棺礼,随后归位跪拜所,聆听歌读生诵读《易经》和歌童生歌《正气歌》。

  一番徐疾有度的掌控,不落一项仪程,亚献礼告成。

  三献礼,执事者以糖食果品敬。歌童生歌《父亡诗》:“禀性如翁世所稀,怜瞻乔木事已非。不骄不吝垂仪训,克勤克俭著德辉。满砌兰芳悲夜雨,盈庭桂馥驻斜晖。而今但满蓼莪诗,欲报恩深道路违。”(《母亡诗》:先怜午夜婺屋寒,四德方型叹渺茫。菖草梦中闻吊鹤,碧云天外香骖鸾。芳菲种得黄庭桂,郁馥香含绕砌栏。环佩定知仙国去,形偏讵作等闲观。)

  引礼生颂绕棺诗之三章,引孝子行第三次绕棺礼。

  听赞祝,听读礼,绕棺走,纵然暮奠仪规山一程水一程,但怎能穷尽孝子痛彻心扉的哀戚之情。此刻,掌控全局的通长认为戏该收场了,于是高呼:歌童生歌《永诀词》。

  歌童生:“短阶滴露寒气侵,落日坠西夜沉沉。鸡叫声声催天晓,灵堂哭坏断肠人。想见更无怀梦草,回阳何处求仙灵。落花流水春去也,来年寒食垒新坟。” 哀婉声中,孝子、孝眷西降。

  “一拜我的爷(娘),与儿长离别,从今父(母)子不相见,怎不叫儿不泪泣。我的爷(娘)呀!”

  “莫伤心,莫悲啼,父(母)感情不用说。只因病重难医好,你们花钱尽了责。”

  ……

  二名歌童生作“欲报恩深道路违”的最后告白,一人哀以洋洋千言的拜爷词(辞娘词),另一人则掏心掏肺地加以劝说,与之伴随的是难眠长夜里孝子、孝眷们歇斯底里的号啕痛哭。

  大赞,一项由肩担荷锄的庄稼人深情演唱丧堂仪式,以期完成对神、对先人的祭奠的民俗活动;一场宣扬忠、孝、仁义,让人在观看中得到“礼”的洗涤和教育的草根表演;一种一群礼生烂熟于心地演唱《诗经》、《圣经》、《孝经》和《易经》,以张扬传统礼仪的人文传奇。它昭示了武陵山区人民对待死亡与亡者的一贯态度,那就是保持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特别的敬畏与神秘感。悠悠万事,死生最大。

  因为佛、道的盛行,习俗的移易以及“孝重生前”观念的深入人心,大赞这一民俗活动早已濒临消亡,但愿这场历经千年的丧堂礼仪大戏迟一点曲终人散。

  原文链接:http://www.xxnet.com.cn/epaper/tjbwbb/html/2015-05/24/content_125036.htm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二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