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情,故乡思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龙敬 编辑:易果 2015-11-25 17:09:28
—分享—

  在外,每逢节日,最怕一个人孤零零的过。

  中秋节,天空灰蒙蒙,一个人徘徊在他乡,愁思满腹,饭后散心,月不明,星辰未晰,无风,小路上、山野间一派静悄悄。身体微浸寒,禁不住地咳嗽声,听起来格外悠扬、空旷。孤独逼仄四周,愁涌心头,无处寄情,伤感倍增。

  隔家虽近,掰起手指头数来,确有一段时日没回去了。原本打算中秋节回家,节前特意跑到保靖排队购买有名的“洗沙月饼”想带给爸妈和小妹尝尝。

  在我的记忆中,中秋节,爸妈未曾买过月饼,我们姊妹仨从小不知月饼是什么。我第一次吃到月饼是在读大学。那时,中秋节没有放假,我和往常一样,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下晚自习后,同学间相互赠送月饼,我的床铺上也放了好几个。我吃了一个,味道真特别!从此,印在月饼上的“中秋月饼”四字铭刻在我的脑海。翌年中秋,我领到了助学金,买了三斤月饼带回家,小妹拿起就吃,龇牙咧嘴满口油腻边吃边笑。心想,爸妈会夸奖我。没想到,爸妈知道了价格后,反而数落我,劝我以后不要再买了,说他们不喜欢吃,吃不惯。

  后来听小妹说起,爸妈其实挺喜欢,但又舍不得吃,总想留着等我们读书回来吃。工作了,每次回家我会捎一些水果小吃之类,爸妈嘴上会说说,但言行举止暴露了他们的心里是乐滋滋的。往后,小弟小妹也学我,回家或多或少都会拎带一些吃的。一家人和乐的围桌吃着爸妈亲自准备的简单菜肴,心满意足。

  兄妹几个长大了,异乡讨生活,远离父母,一年中,相聚不易,很难尝到爸的厨艺了。

  记事起,中秋当晚必定是一只鸭子煮黄豆,爸年年这样给我们备菜。当时的乡村落后、贫穷、闭塞,这样的菜肴在一年中不会超过四次。席上,爸一手拿鸭脚一手反拿筷子帮衬,抿一口白酒,吃一口肉,慢悠悠的享受,酒劲稍上脸便话多了起来。妈忙着收拾家什整理干净整齐,给我们备碗筷、装饭、夹菜,方才自己动筷,总是在最后一个吃完,又忙着打扫洗碗筷。那天的饭煮的比往常多,我们几姊妹吃得津津有味,打嗝了,肚子装不下,嘴巴却还想吃。

  爸平时话少,妈话多有点罗嗦。在家,我们爱和妈说贴心话,有时还会斗嘴,爸只在旁边笑笑而过;在外,有事无事常会给妈打电话,询问家里的近况,汇报自己在外安好的一切,勿让他们担心,爸的情况大多从妈的口中了解。

  爸妈不喜欢我们常回家。节前我会接到妈的电话,嘱咐我没事的话就不要回家,家里一切都好,无需挂念。起初,我听完后很失望,当同学同事们询问我过节为什么不回家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责备他们。后来,年年如此,习惯了,时间渐渐地让我也理解了爸妈的苦心。

  当天,妈来单位给我送板栗,当我要求和她一起回去的时候,她还是坚决地回绝了。我有点赌气地睡了一天。同事们看到妈来给我送东西了,从他们的语气中听出一种歆羡,夸奖妈关心疼爱我。临别时,我把月饼塞在妈的背篓里,她却执意不肯要,找理由说他们不喜欢吃,这东西是年轻人喜欢吃的,强按我的手把月饼往回推。我“变脸”了,她才不情愿的打开口袋轻轻的拿出六个放在我的桌上,再缓慢的把口袋拴紧,低着腰把那一袋月饼放在背篓的最底层,用手捂严实,转身背起背篓。去车站的路上我抢着给她背背篓,她反而“骂”我:背篓是我们背的,小时候没有办法才让你们背,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应该走出去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再回来背背篓了。妈看到我安好很开心,我笑看着妈的背影挥手道别,转身却想了很多。

  有舍才有得。爸妈一直想着我们能逃离贫穷的山村,立足在城市中。他们真的怕了,不想让我们再过他们以前那样的生活。

  家乡有自己的过往,他乡有自己的梦想,难舍难分。

  他乡亦是家乡。祖辈们为了生存而艰难的迁徙,从一处往另一处,住久了一个地方,有了熟悉的土地,亲切地河流,家庭,亲人,代代相传,把他乡融化了,成了家乡。

  家乡亦是他乡。同样是为了生活,在外久了,习惯了,有感情了,家乡成了一种回忆和念想,已经回不去了,家乡渐渐变成了他乡。

  不过,小寨生我、养我、教育我,不管将来我在那里,它永远是我的家,永存的故乡!

  每年春节,我沿着小时候熟悉的小路一步步往家走,感觉还是那么温馨、亲切。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龙敬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5/11/25/58857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