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初春,默然结束了借调县城的工作,我回到了此前教书谋生16年的学校。自困一室,怕见人,有点沮丧,有点神伤,有点难堪。但既然顺从了内心的选择,我想,也不必悲观失望,毕竟,路还是要自己继续走;书,万不可抛荒。这样想着,于是便有了摩挲玩味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好契机了。
湖北作家李小坪在《人民日报》副刊撰文——《读书是丰美的旅程》,有这么一句平实的话语,说到了人的心坎上:从童年到成年,阅读已隔了万水千山,有些东西是生命的契约。少不更事时,跟着老师在中学课堂上读《背影》,关于背影、关于父爱、关于责任,似懂非懂,能理解几分呢?循着“背影”的目光,而后求知,从教,成家,甚而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走了一遭,然后又抽身返回,是“回头路”的“回”。
外围的世界依旧热闹非凡,而我却缺乏进入的能力。躁动的心逐渐平复,柔柔软软。真没想到,当静下心来努力反观自身时,复从捧读先生的《背影》开始。此时,我才能触摸到心海深处的挣扎、无奈和懦弱;年近40我才发现,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并趋步走向深入、成熟和憬悟,是多么的不容易。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走过了一山又一水,我深信,有些东西、有些经历、有些际遇真的是生命的契约!
我灰溜溜地回来了,留下女儿在县城寄宿上学,留下妻子在他乡劳燕单飞,留下刚住进一年的新屋。一个完整的家,就这样被颓唐的我整得稀稀拉拉。回来的头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都起得很早,妻子要赶往二十几里外的乡下给学生报名,我请了一天假,以便安顿好女儿入学。女儿读八年级了,当听我说起因回去教书而必须要让其住校时,她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和女儿一起找到了寝室,叮嘱了“注意安全,团结同学,认真读书”几句话后,我说:“我要回去了。”鼻子一阵阵酸楚,我匆匆下楼,赶紧离开了学生宿舍。
此时,我不想让女儿看见我的背影,在人流人海中,一个如此孱弱,如此佝偻的背影。
走上“回头路”,我回到了小镇。当初我被借调到县城上班,亲人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孰料我中途打起了“退堂鼓”,家人觉得有些惋惜,但更多的还是理解和包容。永远尊重儿女的选择,是父母的从容;永远依顺丈夫的取舍,是妻子的大度。“你是从哪里来的新老师哟?去年怎么没见你到我们学校教书?”稚气天真的孩子怯怯地问着我,然而才刚几天,我就很快和他们混熟了,给他们上课,和他们一起早出晚息。
春光融融,倍应珍惜。整理好心绪,我开始了张弛有致的工作和生活。在繁忙的间隙,父亲的“背影”悄悄映入我的眼帘:“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其后生活的背景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无论有多少无情的打击和困苦艰难,努力地爬向生活的高处,是多少父亲留给儿女的观感和印象。而其中的打击和艰难,根本不会只有一个‘月台’的高度。”世间的儿女,谁能真正懂得?
但先生懂了,先生掉泪了,一看到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下眼泪。在经历、咀嚼了苦闷彷徨而奋起追求;无心勾留而强作应对的窘态和人生况味后,先生以淡淡的笔触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温馨纯净的舐犊之情,几度令人为之动容,为之嘘唏。
滚滚红尘,身不由己。一路上,我们行色匆匆,都在暗暗地使劲儿,唯恐自己落后,于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别说停步不前,就是稍歇口气,旁人辄风卷而过,迅速和你拉开了距离,空留给你一个斑驳模糊的身影。是人与人之间距离感的存在,迫使我们不敢驻足小憩,再苦再不济,也要向前赶,趔趔趄趄、汗流浃背、满面尘灰都不在乎。走得太苦、太累了,你多想稀释功利,卸掉枷锁,收住狠劲,放松自己。其实你的内心软弱得很,渴望理解和善遇。是疾行的脚步让心口突突,由此生发开去,便显现出了生硬的表象,并自我安慰说这是坚强的理由。
是的,活着不容易,我们有“一千个坚强的理由”。人近中年,吾辈在夹缝中踽踽独行,没有了犯错的机会,绝不许再像《儒林外史》里自负自恋的文人杜慎卿那样,在“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徘徊了大半日”,迫在眉睫的,是养家糊口;我们要面对的,是摸爬滚打,左冲右突,砥砺前行。然后默默本分地活着,纵使留给世间一个萧萧疏疏的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透过先生晶莹的泪光,我找到了自己,看见了万千奔波不息的背影,读懂了无数平凡倔强的灵魂。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洪贵忠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6/05/09/588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