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保靖县葫芦镇木耳村发展野生葛根产业侧记
特约记者 彭司进 通讯员 彭 诗
野生葛根有着“千年人参”之美誉。
近年来,保靖县葫芦镇木耳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野生葛根产业,目前已初见成效。
而木耳村的葛根产业发展,还得从这几个人说起。
精准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木耳村党支部书记向安平寻思着致富的新路子。他知道木耳村及其附近的野葛根资源丰富,如果按每年加工5—10万公斤野葛根计算,木耳村及周边的野葛根可持续供应5年,但5年内必须掌握人工规模种植。
想干事的人,总能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
向凌云是一位时时刻刻情牵家乡的游子,在广东创业已经20年。
1996年7月,向凌云大学毕业后南下广东打工。1998年,他创办了海天机械加工厂。2006年,他创建了中山市捷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他勤奋、诚信,吃得苦、霸得蛮,经过10年艰苦努力,他的公司已经在珠三角的业内排名前列。
这个从木耳村走出去的赤子,有一颗回报家乡的热心。他心牵家乡建设,情系家乡的父老乡亲,曾多次和村干部商讨村民如何脱贫致富。
2015年底,向凌云再次回乡,与村支书向安平、复员退伍军人向敬晖相聚一处,共商贫困村民精准脱贫之策。
“我们谈了一个通宵,专门扯怎么脱贫这个问题。最后我们的思想统一了,就是利用本地资源,开发野生葛根。”向安平目光坚定。
说干就干。2015年12月湘西云之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木耳村成立。2016年4月,在向凌云的大力支持下,向安平和向敬晖来到江西南昌考察建厂设备。回来后,他们租了村民向东500多平方米的老屋场建厂。当年12月,厂房正式建成,并配齐了所有的设备、流水线。
“正是有了向凌云的资助,我们的野生葛粉厂才办成了。这个厂子,对村里发展,对精准扶贫工作,作用很大。同时,又让城乡居民吃到了野生的有机葛粉。”向安平的想法真诚而朴实。
公司建成后,厂里雇了5个村民常年做工,每月工资1800元,工人每年收入达2.2万元。
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在木耳村附近,收购野葛根也给精准脱贫户带来了另一项收入。目前,该村长期挖葛根提供给厂里的精准脱贫户有10多人,每人每天能挖35-50公斤。
2016年,公司共收购3.5万余公斤野葛根,平均收购价为1.5元每斤。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向元高,去年挖野生葛根1500余公斤。同样是精准扶贫户的70多岁的向远珍两口子,一天就能挖50余公斤。除本村外,公司还在保靖县水田河镇排价村、吉首市乾州街道十八湾村定点收购野生葛根。
“按照4%的出粉率,3.5万余公斤野葛根,能够出1400公斤野葛粉。”向安平介绍道。
在办好葛根厂的同时,木耳村的葛根培育基地也进入实验。去年初,向安平试验了10亩基地种植野葛根,还专门请了吉首大学老科协的谷中村教授来现场指导。如何采野葛根,怎么剪、怎么插土及需注意哪些情况等,谷中村给向安平等人做了详细的传授。
大山深处长出“千年人参”。经过实验,种植野葛根亩产能达2500公斤左右。这个结果出来后,向安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公司将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和加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增收,带动脱贫致富。”
这个“千年人参”绿色、生态、健康,加工后,葛根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代替化肥,促进葛根生长,达到生态循环生产效果。今年春天,该公司又添加了野生葛根茶、野生葛花茶等三个项目。
靠着这“千年人参”,我们相信,木耳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来源:团结报
作者:彭司进 彭诗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