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潭河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方君才 肖恒昱
“长潭河畔能人多,车湖村里香菇窝,亲帮亲哟户帮户,香菇飘香长潭河。”暮春时节,恰逢菌棒上架、采菇农忙,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菌棚飘来采菇人动听的山歌声。
种菇 苏万勇是认真的
这个从小生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长潭河乡车湖村卡科(土家语即乱石丛生之地)组的土家汉子,是村里走出去为数不多的建筑生。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苏万勇感叹:“为了供养我们姐弟三人读书就业,父母已是非常不易,如今他们老了,最需要的就是陪伴。”2014年,已是沿海某中外合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他,辞去了年薪10多万的工作,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到山寨,选择了陪伴父母返乡创业。
卡科是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村寨坐落在大山顶上,长潭河从山脚蜿蜒而过,人们却只能望河兴叹,很多人走出去再也不愿意再回来。然而,大山植被丰蕤,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是适合刺激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条件。
苏万勇瞄准了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5年2月,带领乡亲父老走上种菇路,成立了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
苏万勇检查香菇生长情况
同年3月,县民政局驻村工作人员向上级部门申请,得到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车湖村生活和生产用水等问题,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第一年,合作社种植香菇、平菇、鸡菇、木耳等各种菇类。当第一棒菇长出来时,立誓做湘西“种菇一哥”的他欣喜若狂。然而,因种植菇类品种繁多管理跟不上,合作社亏损了十多万元。
“世上路千条,条条通罗马,还是重新选个门路。”父亲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劝道。
看似文弱书生,苏万勇的骨子里却蕴藏着不服输的劲头,一门心思坚持走种菇路。他背上行囊,辞别家人,去外地学习菌种分离和香菇培育技术,考察市场销售渠道。
两个月后,他邀请了保靖县农业局技术员进村指导,开始回家制合格菌种,专注香菇种植。
“我们有6个长期在菌棚干活的村民,建档立卡户有4人,每个月都能挣到3000多元。”60多岁的车湖村建档立卡户梁万友一边剥菌棒膜一边说,能在家门口务工,守住老辈人留下的念想,很不错了,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村民苏万超在菌棚劳作
村民苏万超以前在外地打工,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现在在合作社种菇,孩子和阳春都照顾到了。
短短几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社员们干劲更足了.
2018年,合作社通过产品有机认证,大展宏图之际,年底一场大雪,压垮了大部分菌棚,合作社损失了40多万元。苏万勇说,在最艰难的时候,大家都没泄气,冒着大雪又将菌棚搭建起来。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疫情期间,为了帮助阳朝乡猛科村不能外出务工的乡亲找到致富路子,合作社吸纳了该村39户村民入社,其中,建档立卡户38户,大家一起发展香菇种植。
苏万勇在阳朝乡孟科村给建档立卡户传授香菇采摘技术
44岁的猛科村村民向目元介绍,从搭建菇棚到香菇栽培,苏万勇没日没夜地给大家进行技术指导。最近,雨水较多,香菇大棚面临高温、高湿的现象,这种环境给香菇菌棒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他担心会出现烧棚现象,经常叮嘱菇农要采取通风和降温措施。出菇后,还要督促大家及时采菇,采菇不及时,菇盘会开散,菇型太大只能当作菜菇卖了,保持4—6公分的规格才能卖得上价。
据了解,苏万勇给大家鲜菇每斤保底收购价4元,菜菇每斤保底收购价2元。有了保底价做底气,菇农种植香菇更有信心,看着一棒棒结满香菇的菌棒,大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香菇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香气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食药同源的食物,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香菇种植适种面广,劳动技术量小,可全面带动百姓参与,消化大量农村适龄和老龄化剩余劳动力,四季可生产,大大丰富百姓餐桌,弥补蔬菜生产的短板。
目前,长坛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培菌厂房发展到10000余平方业,标准化出菇棚21栋9000余平方米,烘烤车间一栋,冻库两个,办公室及宿舍和食堂1800余平方米,累计投入700万余元,流转土地300余亩,2019年合作社共生产菌袋55万棒,年产值500万余元。
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并将香菇工厂开设到碗米坡镇境内,辐射带动碗米坡、阳朝等乡镇合作社社员168户,产品远销上海、深圳多地。
“合作社刚成立,只想做个‘种菇一哥’,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我还想买两部冷链车,便于运输鲜菇,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这个产业,大家一起致富。”站在长潭河畔,菇香阵阵,苏万勇对未来充满憧憬。
[责编:向莉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方君才 肖恒昱
编辑: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