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3月19讯(通讯员 周松 向开佳)生态优势焕发产业活力在武陵山脉腹地的保靖县复兴镇,一场以菌菇为笔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该镇立足凤巢山片区生态资源禀赋,依托“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策略,已形成覆盖香菇、松茸、羊肚菌、鸡枞菌等六大特色品种的食用菌产业集群。2024年全镇种植规模突破43万袋(棒),鲜品年产量达200余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跨越。
智能大棚育出“金蘑菇”
走进甘溪村鸡枞菌基地,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化恒温大棚令人耳目一新。这个由湖南省山东商会与村集体共建的300平方米现代化种植车间,通过中央空调系统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的精准调控,让传统种植模式迎来数字化革命。“三层立体床架使空间利用率提升200%,日产800斤鲜菇通过冷链物流直供长沙、上海等城市,”基地负责人滕丽堯介绍,“项目不仅带来3万元集体经济增收,更培育出20余名掌握智能种植技术的新型农民。”
乡贤经济激活“菌动力”
马洛村羊肚菌基地的430个种植大棚里,来自湖北的曾氏兄弟农业公司正书写“跨省联姻”的产业佳话。实行公司规模化种植和家庭农场式种植双模式经营,110亩流转土地变身“聚宝盆”,亩产值突破20万元。“我们还要在本地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家庭农场共同发展致富。”公司经理曾洋洋信心十足地说。这种“能人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已带动村民务工2100个,务工增收22万元。
多元模式铺就"共富路"
在复兴村香菇、松茸种植基地,50余亩大棚整齐排列,30多位库区移民在种植基地就近务工,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每人一年能增收2万多。目前种植食作菌的大棚有20余亩,年产值超过160万元。而大妥村则通过盘活废弃小学,将闲置资产转化为年产7.2万元的百参菌车间,探索出“校舍变车间、村民变技工”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现已开始出菇上市,今年计划搞40间教室种植扩大生产规模,14000棒黑木耳也将在四五月份出棒。”大妥村书记彭秀尧说。
三产融合构建"菌生态"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复兴镇正擘画食用菌产业升级蓝图: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参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菌旅融合”种植基地,发展优质特色品种,开发食用菌方便食品及休闲、保健等功能食品。
从深山菌棚到都市餐桌,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复兴镇正沿着“小菌菇—大产业—全链条”的发展轨迹,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正通过朵朵菌伞,撑起百姓致富的新希望。
一审:吴学敏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松 向开佳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7/53/1479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