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4月17讯(记者 陈慧 通讯员 方君才 周文)4月11日,走进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黄连树村的云山草莓园,一垄垄鲜润饱满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游玩采摘。56岁的吴大云和妻子田九香忙着分发采摘筐、称重收款……这个忙碌的春天让夫妻俩收获满满。
“正月里来采摘的游客最多,一天一百多人,我们两口子忙得脚不沾地。”吴大云拎起一篮草莓,轻轻地放在称上过称。“还有半个月,今年的草莓季就结束了,你们想吃得等明年了。”
(保靖县清水坪镇黄连树村云山草莓园大棚航拍)
清水坪镇是保靖县柑橘主产区之一,吴大云也遵循当地种植传统发展了柑橘产业,还种过蔬菜。1999年,30岁的吴大云在农闲时帮亲戚批发销售草莓。在目睹入园采摘收益丰厚后,他便想转行种草莓。尽管周边人都不看好,但妻子田九香毫不犹豫支持了他的决定。
“当时就种在我家这一亩多的地里,露天种植没经验。一下雨,果子露天全泡坏了。”朴实勤劳、不善言辞,但聊起种植草莓的经历,吴大云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山里生态好,鸟儿也多。一只鸟知道我家的草莓好吃,就呼朋唤友一群一群的来,一亩多地草莓,被它们接二连三吃几天就一颗未剩了。”
(吴大云和妻子田九香培育草莓幼苗)
首次尝试便以失败告终,夫妻俩落为村里人的笑柄,可两口子并未灰心。2002年,他们吸取教训,开始改进种植方式,投资2000元建起2个大棚种草莓。吴大云托亲戚在网上购买草莓苗,原本以为将幼苗种下即可坐等收获。好不容易苗送到了,才发现遇上了网络骗局。“发货商把幼苗叶子全部砍掉,用麻布口袋把根打包发货,我们那时候也没有技术,根本就不知道种不活,这一年大棚里的苗死得一根不剩。”聊起层出不穷的创业窘境,吴大云却摆摆手,一笑而过。
不甘心的吴大云驾驶三轮车,载着妻子田九香历时三个多小时来到重庆考察,并交了6000元学费实地学习。原以为“一对一”学习三个多月,回乡即可出师,不曾想幼苗刚种下不久,一场炭疽病就让夫妻俩焦头烂额。
(吴大云和妻子田九香摘除枯叶)
“草莓苗感染炭疽病,今天死一棵,明天死一棵,它一整片都死了,我们两口子还落得个轻松!”吴大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那段时间我们俩天天蹲在大棚里补苗,补了死,死了补,前前后后耗了三个月,同样一棵没活。那是卖椪柑赚的2万多块钱,一下子又全部泡汤了。”
(红彤彤的草莓让人垂涎三尺 )
吃一堑长一智。吴大云意识到,幼苗健康是关键。从此,夫妻俩吃在园里,住在棚里,集中精力攻克幼苗培育难题。跟着短视频博主学、向同行专家问、泡在专业网站钻,两口子互相打气,一路摸索乐观前行。
“人生在世,要乐观面对生活。想做什么事情,一旦失败就放弃了,肯定是什么都做不好。这一路走来不易,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我的搭档。”说罢,吴大云咬了一口妻子田九香递到嘴边的草莓,香甜直抵心间。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从幼苗培育、土壤改良,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治,夫妻俩现已得心应手。2020年春天,妻子田九香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作品,尝试通过网络打开销路。“我们还会持续更新草莓品种,接下来,我想尝试一下直播带货,用好品质引来顾客,留住顾客。”
(满满的丰收和喜悦)
26年来,吴大云和妻子田九香齐心协力,一路摸索乐观前行,不仅让草莓大棚成功落地,更共同创造出属于他们的“莓”好生活。
一审:何晗竹珺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慧 通讯员 方君才 周文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8/51/1488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