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礼祭———缅怀湘西第一任女县委书记彭司琰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昌金 编辑:彭梦媛 2025-04-08 12:58:45
—分享—

青山肃穆,松柏苍翠,桃李新枝,又是一年清明节到来,保靖县人大机关驻长潭河乡花桥村工作队、花桥村党总支召开座谈会,纪念彭司琰同志诞辰110周年,并与该学区教师前往县城迁陵镇沙水井社区桅杆坡扫墓,缅怀彭司琰一生革命历程和血脉传承的感人故事。

image.png

在彭司琰墓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走出藩篱 追寻理想

1915年3月17日,彭司琰出生在迁陵镇一个封建家庭,在其不到两岁时,父亲病故。

彭司琰幼年时,受到其表叔、我党早期党员姚彦的影响,立志摆脱封建家庭枷锁的束缚,走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1927年4月,姚彦和李大钊等同志在北京被反动军阀逮捕,并于当月被杀害。恶耗传到保靖,更坚定她追求理想、驱除黑暗的决心。1929年9月,她考入长沙市周南女中读书。因独自抚养她的母亲支撑不了她的学费,1934年春,她转入省立桃源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image.png

在桃源女师,彭司琰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时常阅读进步书刊和报纸,鞭挞旧社会的黑暗腐败,谴责日本占领东三省,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经常与同学谈论时局、发表时事见解和演说,不久她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西安事变发生后,她负责的学生会支持张学良、杨虎成的义举,校方却污蔑张、杨为“赤匪”,引发学生罢课抗议,彭司琰因此受到校方“记大过两次”、“撤销学生会主席”处分。

image.png

(网络图)

1937年1月,彭司琰从桃园女师毕业,在溆浦简师工作一个学期后回到保靖县城,在县立模范小学当上一名教师,不久担任模小校长。

加入组织 披肝沥胆

彭司琰在模小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中,发现地下党组织在秘密活动,便积极向组织靠拢,提交入党申请,并很快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批准。

1939年初,中共湘西工委派谌鸿章在迁陵镇董家冲彭司钟家中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中共保靖县党小组,宣布彭司琰为党小组组长。同年10月,湘西工委领导梁春阳、谌鸿章来保靖县,宣布成立中共保靖县委,任命彭司琰为县委书记。

1939-1940年间,中共湘西工委书记梁春阳、李鳌先后多次来保靖传达上级指示,指导彭司琰和保靖县委工作,使彭司琰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image.png

(网络图)

彭司琰和她负责的保靖县委重视党员教育,组织学习《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理论,办《保靖民报》,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建立了三个党支部。在党组织的外围,成立“学生战时服务团”“读书会”等抗战团体,编演抗战舞蹈和歌曲,并送戏下乡。她还担任县妇女会主任,宣传妇女解放和抗日救亡主张,为抗战义卖和募捐,为前方将士募寒衣、鞋袜等。在模范小学,办《模小学生》校刊,推行先进教育思想,培养后备人才。她还非常重视做好县内上层人士的团结、争取工作,豪情满怀为组织建设、抗日救亡等党的事业履职尽责。

1939年10月以后,反共浪潮袭击湘西,湘西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湘西工委在溆浦、沅陵、泸溪等地难以开展工作,保靖、永绥成为重要活动基地,在其他地方暴露的同志陆续被转移到保靖。保护组织的重任落在保靖县委的肩上,彭司琰和母亲主要承担起了这份艰巨的任务。

image.png

晚年彭司琰与“革命老妈妈”罗文敏(喻力 提供)

在彭司琰的影响下,她柔弱的母亲早已坚定地选择与女儿站在一起,她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党的秘密交通联络站,为地下党活动承担警戒、掩护和联络任务,并负责照顾同志们的生活,湘西工委领导多次来保靖都住在她家中。

当白色恐怖加剧,组织安排转移时,彭司琰与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将在县工作和从外地转移来的同志如凤凰县委书记唐怀秀等人以及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均安全护送转移,使他们都成功逃脱了敌人的追捕。罗文敏因此受到反动势力的拷问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被受到保护的同志亲切地称为“革命老妈妈”

image.png

受到彭司琰母女保护的湘西地下党部分同志于1980年代初合影(喻力 提供)

独自坚守践行初心

1941年春,彭司琰根据组织决定撤离保靖,她曾辗转到昆明、重庆等地,寻找组织未果。当年秋,考入国立白沙女子师范学院读书,结识在重庆陆军大学特五期将官班学习的花桥籍抗日将领喻英奇,二人于1942年元月结婚。婚后半个月,彭司琰回到花桥,担任由于右任题写校名、喻英奇用抗战慰恤金出资建立的英奇小学校校长兼理事长。

image.png

早年的英奇小学校(喻力  提供)

尽管彭司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忘我工作,聘请一些进步青年如彭发茂等当教师,保护彭大瑞等地下党的同志,继续宣传抗日救国理念。在教学中,她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知行合一,重视学生参加校务劳动。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1943年,她组织编写了昂扬向上的校歌《我爱英小》。

image.png

1940年代彭司琰(右)在花桥家中与老师商讨教学方案(喻力  提供)

教学之余,彭司琰还协助母亲发展种植和养殖增加收入,贴补办学经费不足。当秋冬季节学校用水不足时,她还早晚从自家后院水井挑水供师生生活。她关心关爱贫困学生,给他们减免学费,并将一些特殊困难学生如金祖祥、彭华茂等收留在家中住宿。

喻家当时老少7口人,仅住一栋3间带偏屋的简陋木房,接纳学生后更加拥挤,彭司琰之子喻力先生评述当时的家庭情况:“凭我家的条件(寓指其父亲已是将军),住房应该会更好些,但家里把能挤的钱都用在了支持办学上了。”

几年下来,英奇小学校成了周边几十个贫困村寨乡亲心中向往的“洋学堂”,学生达到200多人,教学成绩和文体比赛多次名列全县前茅,成为民国后期保靖县农村办学质量最好的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立英奇小学校更名为公办的花桥小学,现在已是全县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乡村小学。如今,在如画的校园里,当年由彭司琰组织栽种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的校歌,还是那样地清脆响亮、朝气蓬勃。80余年里,从该校走出的农家子弟不下6000人,一些人已成为行业典范、国省楷模。珍藏在湖南省档案馆的档案显示,彭司琰在花桥6年的坚守是义务工作。

image.png

湖南省档案保存的英奇小学校档案(喻力  提供)

寻找组织 烈火真金

1948年春,彭司琰赴粤港找党组织。在香港,她先找到在华商报工作的俞鲤庭同志(解放后任原纺织部纺织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通过他找到了香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张枫(真名饶章风,解放后任中共华南局统战部部长等职)、杨奇(曾任香港大公报社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广东省出版局局长等职)同志。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彭司琰在香港党组织的领导下,多次深入到潮汕地区,收集有关国民党粤东部队军事布局的信息,了解溃退到粤东一带的胡琏、李弥两个兵团的兵力、驻地、士气、战斗力等情报,并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她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东江纵队募集资金,筹集胜利公债,对分化、打击反动军队,推进广州解放,做出了贡献。

家国情怀 无私奉献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她带着全家7口人回到广州,被中共华南局送到南方大学学习,为该校捐献外汇港币一万元,帮助购买进口电影放映机。半年后,她被分配到广东省妇联工作,主动要求下乡参加土改。她得知南方日报社办报缺外汇买白纸,将当时所有的美元、港币共6、7万元全部捐出,她全家人的生活由杨奇社长每月寄120元艰难维计。她还为支持广东省妇联建托儿所捐献黄金17.5两,响应抗美援朝号召捐款支持国家购买飞机大炮。

1953年,彭司琰举家迁回长沙,由华南局统战部解决住房安置。她放弃到机关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回母校周南女中任教。

1961年,她为从小磨砺儿子喻力的意志,将其由省城转学至条件异常艰苦的保靖县乡下普戎中学读书。1964年,捐资2000元支持喻力下放的江永县白水大队修电站,当时的壮劳力日工分仅为0.12元。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彭司琰受到了错误对待,子女也受牵连,但她的心中始终对党抱着坚定的信念。1974年,彭司琰退休。

image.png

喻力(右)探访由彭司琰捐资修建的水电站遗址(喻力  提供)

1985年6月21日,彭司琰的党籍得到恢复,她一次性缴纳800元,说要补上40多年来的党费。她放弃组织告知的可申报享受副厅级待遇的机会,按正县级待遇离休。

丹心不已 血脉传承

1986年,她确诊患肝癌已到晚期,当她得知花桥小学破旧急需维修的消息,抱病起草《劝募复修花小倡议书》,全家带头捐款3000元,共收到捐款2.5万元,为花桥小学修建了一栋有6间大教室的校舍,此为湘西第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坚忍病痛折磨,认真撰写地下党史,为尚未落实政策的地下党同志撰写了数万字的申诉证明材料。1989年3月13日,彭司琰在长沙逝世,享年74岁。

彭司琰后代喻力、喻虹遵照她生前遗愿,共投入数十万元帮助花桥改变面貌。1980年代末,为花桥学校设立奇虹教育基金,为花桥架设卫星地面接收设备。1994年,为花桥村修4.8公里的通村公路,被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题名为“希望路”。2013年、2023年,两次向花桥村捐赠图书2000册。

image.png

1994年,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题名“希望路”纪念碑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昌金

编辑:彭梦媛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8/90/148524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保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