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光壮心怀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十月四日凌晨四点出发。进入黄山公园大门时,已有千余人在大院内等候。导游简单地说明线路、提出要求后,就叫领队去购索道票。索道门口,游人肩并肩、脚碰脚,相互簇拥着,九曲十八弯的不锈钢栏杆把大家严严实实地编织在迷宫式的轨道中。东方发白了,天快亮了。黄山顶上的巨石在候车廊的玻璃罩中已清晰可见,工作人员才漫不经心地出来。大家十分焦急,怕看不到日出。有人发出几声怪喊,才开始放人进门。
揽车慢慢升空,到新白鹅岭站,一下揽车,游人们挤占最佳位置拍摄日出。一轮金色的火球,漫漫地茫茫云海间先露出半边脸,再全部跳出,浮在茫茫云海上,红得耀眼,红得光彩夺目,给山上的岩石,松树披上了金装,把云海染成了一片红霞,真是“日破云涛万里红”!
看过白鹅岭旭日初升,我急忙前往光明顶。在光明顶上,俯视四周,群山都在脚下,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想,这是不是《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光明顶呢?然而全然没有武林各派争斗的痕迹,可能是许多山名、地名相同的缘故吧。
离开光明顶,去看“飞来石”。就是电视剧《红楼梦》中第一个镜头描绘的“飞来石”。一块巨石倾斜着耸立在岩石平台上。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上下两巨石本为一体,由于千万年的风化,石头中部凹进,看上去好像是上下两块石头碰在一起,真可谓天造地设。
离开“飞来石”,我原路返回光明顶,随着松海人流,经天海宾馆,海心亭来到鳖鱼洞,过“一线天”,攀登百步云梯,来到莲花峰下(被铁栏围着,不准上去)。莲花峰海拨1864.8米,是黄山最高峰,天都峰海拨1810米,是黄山最险峰。为了保护两峰,实行轮流开放制,今年归天都峰值勤,莲花峰休息。天随我愿啊!我来黄山,就是征服天都峰来的。中师课文中,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上天都》,把它写得十分险峻,若天都峰轮休,不知哪年才能如愿啊。
带着一丝遗憾,离开莲花峰,来到玉屏峰。快见到“迎客松”时,却先见到“送客松”。怪事,为何“送客松”还在前面,“迎客松”迟迟不能露面呢?是因为“迎客松”名气大,要摆摆臭架子,还是我的线路走反了呢?告别“送客松”,又钻过一个岩洞,终于见到了久盼的“迎客松”。她与各处画上见到的“迎客松”一样,站在石崖间,松枝摇摆,就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接待南来北往的过客。不过,看上去多了几分成熟感,不再是妙龄少女时的“迎客松”了。
“迎客松”的对面,就是天都峰。沿着石级而下,自己在石头与洞隙之间时隐时现,在“小心坡”路上小心翼翼地下到谷底,来到天都峰北路入口。此处路段特险,考验的时刻开始了。摆在面前的是80度的陡石级,石级边有粗大的“拔河绳”系着石桩,就是护栏了。
刚登了十几个石级,就感到吃力。我脚手并用往上爬,感觉轻松多了, 这时才明白同登岩山的游人,有的为什么戴上手套,原来专为爬天都峰准备的呀!我的速度较快,沿途赶超了一些人。在“蓬莱之岛”时,遇到的游客渐渐多起来了,最小的有个7岁小孩,最长者是在“耕云峰”遇到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他还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豆大的汗珠在他的脸颊上滴滴滚落,脸涨得通红,头上直冒热气。我“Hello”着向他打招呼,他也吃力地“Hello”着,显然是很累了,但他没停下脚步,继续向上爬去。这时,我意识到,来黄山登天都峰,是最能引以为荣的事;而不登天都峰,那则应为自己的怯弱而感到惭愧。
我稍稍休息一会,又继续向上攀登。越往上险处越多。碰到下山的人,只能选一个较宽出有抓处的地方相互让路。当年徐霞客登天都峰时,只有羊肠小道,他都上去了,真不愧为“徐侠客”啊。最险的要数“鲫鱼背”了。长十余米,宽仅一米的“鲫鱼背”,真是名副其实的陡险,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态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鱼之背。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游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真有“天都欲上路难通”之感慨。更不巧的是,“鲫鱼背”另一端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照相,挡住了去路。这叫我们同在“鲫鱼背”上的几个人,真正面临万丈深渊的危险了。我们大声尖叫,那人才让开。人啊人,是应该教化一下,在自己享受美景之时,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是否挡住了别人的去路,甚至让人处于万分危险的境地,这才是世间的道德!
又钻过几处石洞 ,快到天都峰顶时,又遇到了那位白发苍苍的外国人,他正冒着热汗,在路边休息。我对这位不服老的外国人特别敬佩,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这位老人敢登天都峰,就是一种精神。告别老人,直奔天都峰顶。上面已挤着十几个人,正拍影留念,个个都显得很自豪,都想留下一张抒满豪情的自然照。天都峰的最高处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天都绝顶”四颗大字。石碑护栏上挂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锁,这大概就是有名的黄山锁吧!好不容易抢到了石碑位置,手扶石碑,头顶青天白日,府视群山,感到无比自豪,真有舍我谁敢来之感。在此处也看出了黄山线路图的真相:好像一个“n”字形:云谷索道上山,是右边的“一竖”,从新白鹅岭站,弯弯绕绕、上上下下,连接各景点到天都峰,是上面的“弧形”,从天都峰下山,是左边的“一竖”,很简单嘛。上山前,导游说得很神秘,什么“黄山没有回头路呀!不要独自一人走!走错了路,就走不回黄山旅游区呀。”其实,买一张导游图,对照路标走,有疑问时嘴甜一点,就不会迷路的。
征服了天都峰,算是完成了游黄山之愿。接着沿天都南路下山,仍然是钻石洞下天梯。
过了“青鸾峰”、“金鸡叫天门”、来到“半山寺”,路宽了,平缓许多,这时才敢舒一口气,调整一下精神。之后,一路跑步过“立马桥”、“从容亭”、“慈光阁”、“人字瀑”、“双龙桥”,来到温泉车站,上了旅游车,才下午两点钟。同行的人都还在山上,我真有点后悔。还有三个多小时呀,为什么不多游几处景点呀!为什么要相信导游所说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呢?导游可能是按一般人的平均速度来计算的。小学课文里《小马过河》的道理还不懂吗?最遗憾的是没有去“笔架峰”,听听“梦笔生花”的动人传说,体验一下江总书记“且持梦笔书奇景”的感觉。
下午两点半钟,回到宾馆,感到大腿、脚板有些胀痛。行程安排,晚上宿九江。大部队还在山上,预计五点才能出发,时间相当紧。经商议,我们决定凑一车人先出发,打前站。
千载悠悠黄鹤楼
十月五日上午九时,队伍从九江出发。车跨过九江长江大桥,离开江西,来到湖北省的黄梅县,在这里早餐中餐合一后直奔武汉。
下午三点到达武汉。车队好不容易到黄鹤楼对面200米远的地方找到了停车场。下了车,穿过地下通道,来到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之中,吐纳长江波涛之畔,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人的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自唐朝,其军事性质渐失,慢慢演变为名胜景点。
步入大门,走近碑廊。近百面石碑上用各种字体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最醒目的还是镌刻在石壁上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观阅名人诗句后,我们登上蛇山顶参观黄鹤楼。黄鹤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各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十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戏说黄鹤楼的画面。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阅尽名家诗文,却没见秦少阳先生的《黄鹤楼记》,略显遗憾。
在黄鹤楼上看武汉城,层层叠叠的建筑,烟波浩渺之长江,尽收眼底,但有些朦胧。长江对岸的汉口汉阳地带,只能隐约可见,像有沙尘笼罩一般。我们参观完黄鹤楼,又跨越宽阔的长江,横过窄小的汉水,在汉口歇脚。
神女当惊世界殊
出荆州古城,过宜昌,进入三峡景区。两岸绝壁猛压过来,把车队逼进了隧道中,偶尔出隧道,也只能看到垂直上空的“一线天”。这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完全一致。
三峡景区现有三峡展览馆、坛子岭园区、185园区、近坝园区及截流纪念园5个园区。
我们首先来到坛子岭观景台,这里是三峡大坝工程旅游观光的制高点。登上坛子岭,极目远眺,三峡大坝工程的景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三峡大坝宛如一条出海的蛟龙腾飞江中,又如一架美丽的彩虹横卧江上。两岸群山叠翠,绿水环绕,小岛星罗棋布,溪流蜿蜒曲折,峡谷纵横交错。秀美的自然风光让人如置身画卷一般,心旷神怡。再看独具匠心、壁立千仞的长江第四峡——双向五级船闸,像两架巨大的天梯,连接着上下两大水域。这样既可省材料,减轻重量,又能节约放水行船的时间。船只经船闸上下大坝,最快也要三四个小时,碰到行船高峰期,等上一两天的都有。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又建了一个起重机装置的吊车,专门吊小型轮船,一次只要40多分钟。当地人戏称“小船坐电梯,大船爬楼梯”。
坛子岭园区,则像个小公园,有瀑布、小溪、有喷泉、花园,还有名为“银版天书”的铁书雕塑,足有一间房子大,上面是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这本书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今这本史书已经翻到三峡工程这一页,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个观景点是185园区。登上海拔185米高的坝顶,看着脚下白浪滔天的恢宏激流与远处恢复平静的江面,顿时感受动美与静韵交相辉映之美感。看江水奔腾,听浪涛拍岸,惊叹的、激动的、振奋的、骄傲的改天换地的力量,震撼着我激荡的胸襟。那万千风情一齐融入这一江山水中。只有徜徉在大坝的情怀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惊世界殊”的惊喜。
第三个是近坝园区。在大坝下游,立有“三峡大坝”纪念碑。
第四个是载流纪念园,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800米处,占地面积93973平方米。园区内建有截流记事墙、生态演艺广场、最后一块截流石、截流再现、破土动工的第一台大型施工机械等十余处特色景观。
第五个是三峡工程展览馆。它旨在运用照片、图表、模型、实物、动画、字画和影视等诸多形式简要介绍三峡工程的历史,记录三峡工程建设的过程,展示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彰显三峡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反映三峡工程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果。
参观完三峡,已是晚上七点多钟,赶回宜昌食宿。十月七日早晨,在宾馆前留个影,也算是到了宜昌。随后一路风尘疲惫、一路欢歌笑语,踏上归途。
外出旅行,既是拿钱买累受,也是拿钱买知识,买心情,花钱花精力也值!
作者:黄益勇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