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眸历史 再现神奇

作者:田茂军 杨千里 编辑:易果 2012-02-07 15:55:43
—分享—

  ——评《能滩吊桥风云》

  世人都说湘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湘西的神奇不在于这里地处偏远、山高林密,亦不在于这里盛行的巫风傩韵,她的神奇主要在于这里勤劳智慧、顽强进取的湘西人民,创造了灿烂多姿、底蕴深厚的湘西文化。湘西文化以其朴野与魔幻、灵动的气质,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古老而又现代的湘西文化处处展示着它额神奇,它镌刻在里耶秦简与溪州铜柱上,流动在充满魅力的民俗风情中,书写在沈从文的小说里,展现在黄永玉的画里,飘扬在宋祖英的歌声中。湘西历代贤才辈出,文才武将,迁客骚人层出不穷。常言道: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文化滋养了湘西人的浪漫情怀,培养了湘西人的文人气质。湘西人,特别崇尚文学,追求诗意,很多人怀里都揣有一个文学的美梦。邓亚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停地编织着文学梦想的湘西人。

  邓亚平先生是一位忙绿的社会活动家,他身兼数任:湘西德夯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猛洞河、坐龙峡两景区董事长,吉首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湖南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他最痴迷的还是文学创作。他一直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例如电影《血鼓》、电视连续剧《黄克诚》、《扶贫司令》,歌曲《把丰收的喜悦跳出来》、《风雨南长城》,解说词《湘西苗族风情》等等。而《能滩吊桥风云》又是他2009年推出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既有紧张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场面描写、感人的故事叙述及典型的人物塑造,同时又有大量的泸溪地方风土人情的展示,可以说是一首唱给英勇顽强的湘西人民的赞歌,亦是一幅展示神奇湘西的历史画卷。

  从题材上看,《能滩吊桥风云》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围绕湘西能滩吊桥而展开的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故事。

  能滩吊桥始建于公元一九三五年,位于湘川公路泸溪县与吉首交界之地,是湘西公路史上第一座悬索桥,是兵家必争的咽候要道。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三十八军追击国民党宋希濂兵团,顺势解放了泸溪。流窜山林的泸溪自卫队在副总队长杨元玑的带领下,伏击了企图炸毁能滩吊桥的国民党护路军,并与前来增援的保密局特务、国军工兵营展开了激战。三十八军侦察参谋张献志率侦察连及时赶到与自卫队并肩作战,打退了强敌,使能滩吊桥完整的回到了人民手中。解放军战士王大鹏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炸毁能滩吊桥,阻止二野刘邓大军西进,台湾空投少将特派员陈靖雄,掌控暂九师第一旅徐汉章股匪,并与打入泸溪新政权内部的特派员郭盖英内外勾结,又一次对能滩吊桥实行了强攻和偷袭。张献志奉命率解放军一个精悍的加强排,与杨元玑的自卫队并肩守护吊桥,机智粉碎了敌特的两次偷袭和强攻。张献志在武溪镇邂逅了早年的同学和恋人汤慧云,并在跟她的交谈中,洞察了泸溪发生的一系列怪事,觅到了汤慧云的姐夫郭盖英的可疑之处。郭盖英勾结土匪,设下圈套,暗杀了张献志,并将屎盆子扣在了自卫队中队长符兴虎的头上。符兴虎蒙冤受屈,一怒之下,率中队“反水”,逃入深山。围绕吊桥,谍影重重,风云再起。湘西军区派出张献志的同学、47军侦察科长龙兴海来泸溪侦破连环谋杀案,以查清事实真相。龙兴海赴任途中,在沅水马嘴岩遭到土匪袭击,九死一生,却戏剧般地被符兴虎救起。龙兴海将计就计,以杨元玑内弟黄金泉的身份潜伏在泸溪县城,查找敌特的蛛丝马迹。他巧遇老同学汤慧云,引起了郭盖英的怀疑,他跟老土匪杨齐伍十字街比武,差点丢了性命。他坚守在龙潭虎穴,配合加强排、自卫队一次次粉碎敌特的阴谋,拯救了派往泸溪的南下工作队;后又打退了“叛军”杨齐伍对县政府的围攻,再次挫败了匪特的炸桥阴谋,终于迎来了二野大军顺利通过能滩吊桥。龙兴海勇斗刺客“血蜈蚣”,血战省心楼,粉碎了陈靖雄、徐汉章、郭盖英等谋杀刘邓首长的阴谋,并顺藤摸瓜,在汤慧云的帮助下,识破了郭盖英的伪装,揪住了他的狐狸尾巴。恼羞成怒的匪特破釜沉舟,在国民党飞机的掩护下,对吊桥展开了更猛烈的强攻。龙兴海在吊桥上与放置定时炸弹的郭盖英生死相搏,最后,同归于尽,为保卫能滩吊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杨元玑率自卫队随志愿军入朝参战,途经能滩吊桥凭吊。他们缅怀战友,感慨万千。

  《能滩吊桥风云》来源于一段发生在湘西的真实历史,但是作者不局限于历史的纪实反映,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文学虚构和背景渲染,从而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又充满了文学的传奇神韵。邓亚平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写作功力,把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充满传奇色彩。一座普通的铁桥,成为湘西历史变革的载体,又成为血与火凝结的纪念碑。邓亚平的创作使我们思考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能滩吊桥风云》属于战争题材小说,这种小说古已有之,如《三国演义》等。二战以后,这类小说更是取得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红高粱》、《保卫延安》、《红日》、《青年近卫军》等。邓亚平先生深得这类小说写作传统的真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审美效果。具体而言,这部小说有如下一些特色:

  首先,《能滩吊桥风云》作为战争题材小说,它承袭了这一文类的特点。邓亚平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这类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如在小说中,有紧张的故事情节,有残酷的战争场面,也有张献志与汤慧云之间真挚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有泸溪的风土人情,武溪古镇、能滩吊桥、沅水风光带等名胜古迹的展示。各章之间的穿插疏密得当,节奏把握张驰有度。

  其次,《能滩吊桥风云》袭用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在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成语的语言特色。如第一章的标题是“春眠不觉晓”,而在行文的语言上且使用白话、夹用方言等特点。如“要得!我屋里还藏着一瓶老白干哩,今儿晚上把它报销了。”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口语化与生活化。邓亚平先生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能滩吊桥风云》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其语言的主要魅力在于此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冲突,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能滩吊桥风云》时,迎面而来的是既有古朴、苍劲的感觉,又有通俗、灵动的味道。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邓亚平先生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艰苦锻炼而长期历操练出来的风格,其小说内容能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正如王安石诗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再次,《能滩吊桥风云》,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这从张献志与汤慧云之间真挚的爱情、龙兴海与符兴虎等战友之间的兄弟情义的描写中看出来。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慧眼和精心构思。

  一个出色小说家,应该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世相百态。柳青曾说,小说是要给后人留下些值得回味的东西的。读邓亚平的小说,令人回味的东西时常会唤醒你对湘西做某些沉思。文章写到这里,笔者突发奇想,那座历经劫难的吊桥,在今天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进行维护管理而长期保存下去。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围绕这座桥建一个湘西剿匪纪念馆。作为企业家的邓总,是否可以在创作之余再来点企业运作行动?作为读者,作为湘西人,我们期待中。

作者:田茂军 杨千里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