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

作者:吴伯文 编辑:易果 2012-02-07 15:54:11
—分享—

副标题:沈从文在保靖的日子

  沈从文在保靖这段时间,在他的《从文自传》里,一共有十八篇文作中,有三篇是:《保靖》、《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写他在保靖的所作、所为、所学、所得、所悟——精神、人格的一段时光。他说:“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

  笔者,依据《从文自传》,保靖县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档案,《沈从文传》的作者和部分研究者们的评说,来述说他在保靖的这段时光。

  “打流”与司书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船上》一文中写到:“常德到辰州(沅陵)四百四十里,我们一行便走了十八天,抵岸那天恰恰是正月一日。”“正月一日”,应是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即公元1922年1月28日,“十八天”从常德出发就是1月10日,农历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应是常德出发的日了。“第二天一早(应是初二日),船又离开辰州河岸,开进辰河支流的北河(酉水河)了。”

  沈从文说:“从辰州上行,我们依然沿途耽搁,走了十四天,在离目的地七十里的一个滩上,轮到我们的船遇险了。……我们便在那个河滩上听了一夜滩声,过了一个元宵。”“元宵”即正月十五日,查对应是1922年2月11日。

  沈从文是溯酉水而来,经考订他到保靖县城已是1922年2月13、14日了,农历应是正月十七或是十八日。

  当时陈渠珍在保靖建起了湘西巡防军统领部,统领了湘西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凤凰、乾城、永绥、古丈、大庸、麻阳所辖十县,整军兴武,“保靖息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帜志。曾编一首《巡防军军歌》,其歌词是:“湘西西上五竿好河山,论疆域,连黔带蜀,级级有雄关。

  澧兰沅芷,纵横直荡,地势本天然。三军忠勇,十县团结,千里靖烽烟。”在保靖设有军工大队,内分兵工厂、被服、皮革、木工厂等。又以落伍军人为基础,还设立军农大队,实行农垦,“寓兵于农”以清剿土匪,安定民心。在地方上大办教育,振兴实业,推行湘西十县乡自治,实行军政一体。因此,保靖一时成为湘西十县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之中心。

  金介甫先生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的105页注释里写一位神父的牧师写到“万斯牧师写的《保靖在前进》(刊于《信号》月刊一文中说,当时‘保靖成了和平繁荣的同义语’”。金在106页上写到“沈从文在保靖时,‘中学校长李云杭,……说保靖当时是湘西最现代化城市,位于沅州、辰州之上,说保靖办的师范讲习所、模范中学、职业女学可同长沙媲美’”。

  金先生在82页上写到:“沈从文到保靖后原想在陈渠珍的部队中找个工作,不料毫无结果,”沈从文回忆说:“这半年中使我亲亲切切感到几个朋友永远不忘的友谊,也使我好好的领会了一个人当他在失业时萎悴无聊的心情。但从另外一方面说来,我却学到了不少知识。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处去默想,漫无涯矣去作梦,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是一个结实的世界了。”(《从文自传·保靖》194页)

  沈从文来到保靖半年之后才在“那书记处……我就作了四块钱一月的司书”这份工作,那是1922年7、8月间的事。沈从文在《保靖》一文中说:“我的几个字使我得到了较优越的地位,因此更努力写字。机会既只许可我这个人在这方面费去大部分时间同精力,我也并不放下这点机会。”他得到工作之后,沈从文在书记处里努力善写文件。

  保靖县档案馆保存有沈从文在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用毛笔写下的清秀蝇头小草的《统领湘西巡防各军兼本部训令》(以下简称:“统领本部”)关于在保靖县城召开十县乡自治联会会议的训令。沈从文说:“文件大部分由那统领官亲手草成,乡代表审定通过,由我在石印纸上用胶墨写过一次。”的《湘西永保龙桑凤乾绥古庸麻十县乡制》等条例章程(草案)。其目录有(1)《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以下前面简略)十县乡制》11章75条,(2)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处章程23条,(3)十县乡自治乡议会议员选举章程43条,(4)十县乡自治筹办事务所条例10条,(5)十县联合促成乡自治筹办规程16条,(6)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实业案13 条,(7) 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团务案9条,(8)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教育案13条,(9)十县乡自治息争公会暂行章程23条,(10)十县乡自治乡长、乡董选举章程17条,(11)十县乡自治会计章程13条,(12)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慈善案10条,并发有:慈善案说明书,团务案说明书、实业案说明书和教育案说明书等。这些条文章程草案都由沈从文亲手所写的墨迹。这些文案于1922年10月25日,由《流领本部》的训令发至各县。草订《乡自治案》十种,于11月14日发出。统领本部发保靖县知事王士奇令原件,公布如下:

  统领本部训令

  令保靖县知事王土奇

  为训令事,照得此次十县筹办乡自治,前经通令各县在案,现乡自治全案计十种,业已草订完成,即应颁发到县,详加审查,以贻慎重。兹定如本月二十日,为各县审查乡自治全案之日期,应由各县知事召集各法团及地方绅耆并单级教授、研究所学员、自治讲习所学员,如其开会,详细审查。凡有意见,分别佥注,亦如审查后查照,另案选派代表,携带已经审查之乡自治案各一份,务于十二月一号以前,齐集保靖,以凭开会讨论,合亟训令。为此,令仰该知事,即便遵照办理。事关自治要政,慎勿视为具文,稍涉疏忽,致于未便,切切此令。

  计发《乡自治案》十种,每种六份。

  陈 渠 珍

  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章)

  沈从文在这段时间,还有在石板篆写的陈渠珍《通告十县父老办乡自治书》,《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期间一览表》的石印件,内容分为:机关——联合筹办处(统筹十县乡自治所事),筹办事务所(县级),自治公所(乡级)。项目分:教育、实业、慈善、团务。时期分: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是统领部下发的文件的极少部分。

  沈从文在书记处用毛笔抄写普发文件,也就是说一个文件要发各县和部队,用毛笔抄写十几份,他说:“四个书记每天有训令命令抄写时,就伏在白木作成的方桌上抄写,不问早晚多少,以写完为止。”……“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八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作疲倦,这分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作书记的习惯和命运。”……“十个月后,我们部队有被川军司令汤子模(史料为石青阳,笔者注)请过川东填防的消息”,他在1923年5 、6月间,到四川龙潭,张子清部队作机要文件收发工作,“在龙潭我住了将近半年”。沈从文从常德于1922年1月10日上船来保靖,于是年2月11日,在三门滩即保靖的白溪关“听了一夜滩声,过了一个元宵”。三天后到达保靖县城,“无事可作等事作,照本地话说名为‘打流’”,……一坐下来便将近半年。“这半年”应是该年的七、八月份。沈从文说:半年后“我作了司书,每天必到参谋处写字,……抄写文件的上面有错误处,我能纠正那点笔误。”他在书记处缮写文件有“十个月”的时间,即1922年8月至1923年5、6月间在书记处工作。

  十个月后,“听说可以过四川去,我自然十分高兴。……三天以后,就随了一行人马上路了。我的职务便是机要文件收发员。临动身时每人照例可向军需处支领薪水一月。得到九块钱后,我什么也不作,只买了一双值一块二毛钱的丝袜子,买了半斤冰糖,把余钱放在板(绑)带里。那时天气很热,晚上还用不着棉被,为求洒脱起见,因此把自己仅有的两条旧棉絮也送给了人,背了小小包袱就上路了。”

  1923年5月-10月沈从文说:“在龙潭我住了将近半年”。应是在当时军队既因故不能开过涪州,我要看巫峡一时还没有机会。我到这里来熟人虽多,却除了写点字以外毫无长进处。每天生活依然是吃喝,依然看杀人,这份生活对我似乎不大能够满足。不久就有了一个机会转湖南,我便预备领了护照,搭坐了小货船回去。”他在《一个大王》一文的后头说:“五天后到了保靖”。按前面的时间推算,于1923年的10月,沈从文返回保靖,到陈渠珍身边作书记了。

  书记与校对

  1923年10月,沈从文返回保靖,到统领官身边作书记,整理陈渠珍所藏的“四五个大楠木橱柜,大橱里约百来轴自宋及明清的旧画,与几十件铜器及古瓷,还有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贴,不多久且来了一部《四部丛刊》。”这些历史书籍,古董与旧画,按档案管理学来说,就是整理、分类、编目录、上架和鉴别工作。沈从文他说:“那些书籍既各得安置在一个固定地方,书籍外边又必需作一识别,故二十四个书籍的表面,书籍的秩序,全由我去安排。”他在整理旧画和古董时,同时去学习历史和鉴别每一件古董和旧画,正如他自己说:“旧画与古董登记时,我又得知道这幅画的人名时代同他当时的地位,或器物名称同它的用处。由于应用,我同时就学会了许多知识。又由于习染,我成天翻来翻去,把那些旧书大部分也慢慢的看懂了”。

  沈从文到统领部,不尽是为整理工作和学习忙碌,而且还要抄写公文、急电和会议记录工作。他说:“任何时节都有事作,……军队中既常有急电或别的公文,在半夜时送来,回文如须即刻抄写时,我就随时得起床作事。”沈从文他在整理和抄写公文之余,便对那些古董、旧画去鉴赏,“努力去从文字与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再去乱翻那些书籍。……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湘西十县乡自治的各种章程、案例和规程草案,由沈从文“用胶墨写过”印发到各县和区乡,上下进行讨论、修改,并在这一过程中贯彻实施,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底这个《乡自治全案》基本完善成,《自治》的正式法规性文件了。为了能很好贯彻和实施乡自治,达到“保靖息民”之策,统领官陈渠珍,从长沙请来印刷技师赵龟武,又从长沙、上海卖来印刷机械和铅字。“为促进乡治的实现与实施,还筹备了个定期刊物(《民治旬刊》,民十三年二月创刊,《民治报,半月刊》,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发行两期,在××档案馆保存有一份《乡政月刊》系十三年八月创刊,以上报刊在复印刷前,均由沈从文在印刷社逐一校对过。)沈说:“置办了一部大印报机,设立了一个报馆。这报馆首先印行的便是《乡治条例》与各种规程。……现在既得用铅字印行,一个最合理想的校对,便应当是我了。我于是暂时调到新报馆作了校对。”

  保靖县档案馆保存,2号全宗,1号目录,32号卷,于民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由统领本部发行,沈从文校对过的《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十县联合乡自治全案》一书。该书,经沈从文在印刷社校对后铅印,由统领部分发到所辖各县,如:

  统领本部训令

  令保靖县知事陈声骏

  为通令事,查湘西十县联合乡自治事宜,现正积极进行,不遗余力。复由本部设立乡政督核处,俾专责成以觅全功。惟各县、各乡从事乡政人员,其谙悉乡制内容者固多,而见闻者固陋,不知乡制为何物者谅亦不少。兹特由本部汇检乡制157份下县,仰该知事,按照分发各乡办理乡政人员,有所遵循,日进有功。并将每册工本费洋贰角伍分,伤令迅缴县署,汇解本部。

  民国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章)

  沈从文入报馆到印刷社作校对,时间应是在1923年12月至1924年3至4月。《民治报》1924年2月15日后才发行两期,而《民治旬刊》二月创刊,但在《乡制全案》一节后的《露佈》上说:“因铅字未到齐还没有印刷。”《乡政月刊》止到8月才创刊。赵龟武从长沙来保靖也是在1923年的下半年。

  保靖县档案馆保存的有沈从文手迹:毛笔写的、胶墨写的、石印写的和铅字印行校对的档案文字、文件于2003年11月24日,沈虎雏楷夫人和吉首大学刘一友等人,又于2007年5月30日,沈从文之子沈龙珠、沈虎雏及孙女沈红等全家十余人,专程来保靖县档案馆查看,认订摄照回京。

  沈从文到印刷社作校对,同赵龟武相处友善。沈从文在《一个转机》一文内说:“我们同在一个房里睡觉,同在一盏灯下做事,他看他新书时我就看我的旧书。他把印刷纸稿拿去同几个别的工人排好印出样张时,我就好好来校对。到后自然而然我们就熟习了。我们一熟习,我那好向人发问的乡巴老脾气,有机会时,必不放过那点机会。”

  沈从文从四川龙潭回到统领部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工人技师赵龟武,从长沙来时买了许多新书和新杂志,沈从文当时还说是“古怪东西”。他们两人熟悉了后,沈问赵:“那本封面上有一个打赤膊人象的书是什么,他告我是《改造》,”以后沈问《超人》都是什么东西问题。在赵龟武的开导下,沈从文先生开始看《改造》和《新潮》,同在那段时间还读刊登郁大夫、郭沫若作品的创造社的刊物。他在开头读这些刊物对评估中国社会和中国的文化文章发生反感。沈读了几本书后就明白,并知道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不同处和区别。赵龟武还告受沈白话文最要紧的是要有思想,如若没有思想,就不成文章。当时的沈从文还不明白什么是思想,感觉忸怩。

  沈从文在赵的指导下,他们两人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思想,觉使沈从文“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他觉得从内心深入涌起一股爱国主义的情感,把自己一次所得的薪饷全部买邮票,捐款兴学寄往上海《民国日报·觉悟》编辑处,并署名“隐名士兵”,“作了这件事情后,心中有说不出的秘密愉快”。

  这时的沈从文在人生现象深处改变的转机,是他在《从文自传·一个转机》里写到:“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沈从文在保靖的后期,是在他面前死去的丛多人中,他最悲痛的是小时同学好朋友陆弢淹死了。1926年的9月,沈从文以写小说的形势写了《记陆弢》,他没有写出陆弢在他去北京之前被水淹死了,而是写了陆弢在泅水时和沈从文大病后还没有全好俩人的对话。

  沈从文在文章开头说:“河岸上凉水送过来的微风,已有了点凉意。白日的炎威,看见又同太阳一齐跑到天未去了。”的秋天傍晚时期。他不忍心直写陆弢死去。只到1981年4月,《沈从文文集》出版时才在后面写到:“1921年夏天(应为1924年秋天,笔者注),这位好友在保靖地方酉水中淹死。时雨后新晴,因和一朋友争气,拟泅过宽约半里的新涨河水中,为岸边漩涡卷沉。第三天后为人发现,由我为埋葬于河边”,才记得这件事。

  沈从文在1928年初,《爹爹》这篇小说的开头写到:“在湖南保靖县城沿河下游三里路远近一个地方,河岸有座小小的坟。这坟小到同平常土堆一样,若非这土堆旁矗立的一块小碑,碑上有字,则人将无从认识这下面埋得有一个人了。说是碑,也只是一段刨光了的柏木罢了。木上用生漆写得有字,字并不记这死者姓名籍贯,也不写立这一段木头的人姓名。

  碑词是这样的——

  朋友们,你们拉纤从这里经过,

  不拘是薄暮,是清晨,请你们把歌声放轻。

  这土堆下面有一个年青朋友的长眠,

  他死的是不很心甘的。

  这地方,是正在所谓拐角的洑流高岸旁,拉船人到了这里,有一小段辛苦吃的。为使载重的货船上前,拉船的人全体必需在这个地方把身子爬伏下来,手脚并用把一身绷得紧紧的,口上喊着‘摇老和黑’‘咦老和黑’才能使船前进的。在一些船夫们吆喝中,在一些掌头的舵把子蹬脚到舱板上有节奏的声音鼓励中,船于是如一匹大象,慢慢的摇摆着它那庞大的身体,分开白的浪沫爬上这个急流了”。这就是沈从文为陆弢埋葬的地方。

  他还在后头说:“在这坟头上,长年不断来往的,全是在饥与疲中度过每一天的时光的,到消磨了骨里最后的一点力量时,则这类人才能同王候将相同样得到这死亡的一份厚礼。早一点把这个得到,在自己还可说是一种不当的幸福欲望,不为有余憾罢。

  但是,把一个健壮有力的身体,毁灭到一件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上,这对生命仍然可以说是一种奢侈浪费。这年青的夭亡的朋友,对于生命挥霍的结果,把另外一个活着的人生活全变了。”

  沈从文在1931年8月,在写《从文自传·一个转机》中,他又是怎样写陆弢的死,“因部中的文件缮写,需要我处似乎比报纸较多,我不久又被调了回去,仍然作我的书记。过了不久,一场热病袭到了身上,……我支持了四十天。感谢一切过去的生活,造就我这个结实的体魄,没有被这场大病把生命取去。但危险刚过不久,平时结实得同一只猛虎一样的老同学陆弢,为了同一个朋友争口气,泅过宽约一里的河中,却在小小疏忽中被洄流卷下淹死了。第四天后把他尸体从水面拖起,我去收拾他的尸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过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

  沈从文掩埋了陆弢之后,他悲伤的想到陆弢无意的死去,更想到自己年青,还可为人类社会作许多的事,于是他说:“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整整四天。”他最后作了决定:他要去进一个学校,要去看一个新的世界,说服上司取得同意,“我于是就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分勇气,离开了我那个学校”——保靖。

  沈从文分四个时段写陆弢,说明沈在很长时间在思念他的这位老同学;这样写也是彰显这位文学作家文学艺术的最高手法了。

  研究者们的评说

  沈从文在保靖这段时光,许多传著者和研究者们的评说,我在这里略举二、三,凌宇先生是国内著《沈从文传》的第一人,他对沈从文的人生转机、知识升华的发祥地有个精辟的论说:“从川东回到保靖后,沈从文被陈渠珍留在身边作书记”。“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以一份独特的方式,沈从文承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广泛熏陶。中国古代文明开始了对这个‘自然之子’精神荒野的耕耘。在这之前(指在怀化、芷江时)虽有过那位秘书官文颐真的点醒,芷江熊公馆的藏书也曾对他产生过诱惑,却因后来的种种变故,沈从文的精神原野又复归于荒蛮。而现在开始的这一倾向(指在保靖),对于沈从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历史、文学、艺术的中国传统根子,就是在这时扎下的。……他所接触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宋元以后的绘画传统,显明地从一个侧面规范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风貌;浸透在他创作中的古典文学修养,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必需的学识基础,乃至他对中国书法历史的透彻了解,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自我认知的作品中说:“我在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份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所成的种种艺术,皆得到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金介甫先生是个美国人,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1977年写成博士论文,后编成《沈从文传》最早的一个外国人。他在《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写到沈从文在保靖的时候说:“沈从文到保靖县原想在陈渠珍的部队中找个工作,不料毫无结果,幸好他有个表弟已经在那里作书记,沈就跟他住在一起有半年之久,时常帮他们忙,写训令信札,算是消磨时间。不久,一个参谋处的高级参谋发现他字写得漂亮,便将他补了一名司书。这样,他又靠上了老上级张子卿(张子清,笔者注),替他当了传令官,到四川出差。最后,湘西王陈渠珍终于见到沈写的一手好字,便把沈调到他身边作秘书。可是陈并不要沈去帮他办理革新方面的事,而是要沈为他的藏书古懂分门别类编制目录,或治学时遇到书中某些好句子就叫沈替他抄下来,准备将来查阅。而沈自己当时还认为,世界上最使人敬仰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将来就要做一个当代的王羲之。

  沈在张子卿身边做事时期,看到军队腐败现象越来越明显。张是贵州人,哥老会员,后来投入凤凰军一帮。虽然沈从文曾经把他看作进步分子,但张的所作所为打破了沈的幻想。一九二一年前后,张应川军军阀汤子模的邀请率领军队入川,这是湘西军第二次入川。此行真实动机是到四川搜刮财源,来帮助陈渠珍在湘西搞自治和“革新”。当时张子卿部队和川军关系紧张,沈吓得不敢离开营房。沈还记得一九一九年(应为1920年6、7月间,笔者注)张学济第一次带川军过川东时,他有许多朋友都在这次出征途中送了命。他总算逃得性命。这次途中有座白骨塔,是掩埋上年闹神兵时被屠杀的人。他还亲眼看见他的朋友刘云亭,因为得罪川军而被处死。沈还没有赶上见到那位才智不凡的张子卿司令官,一九二四年他在辰州被部下田义卿旅长请去吃酒时,下了轿就被机关枪打死。

  从川东回来后沈从文开始走到一个转折点。朋友们都说他古怪了一点,他的感情脆弱了,时时感到孤寂。沈甚至羡慕他那些进了保靖新中学的幼年伙伴,不敢到宿舍去看望他们。当然还说不上他仇视军队,但他的确总想做点事,不能光埋怨命运。他同房间里一位年轻印刷工头赵龟武,开始开导他。赵在陈渠珍办的报馆工作,而沈是校对。只有沈能变认陈渠珍写的字,而陈的许多讲演都是要见报的。赵师傅还使沈从文弄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地方,沈认为其不同是“其一落脚用‘也’字同‘焉’字,其一落脚用‘呀’字同‘啊’字。其一写一件事情越说得少越好。其一写一件事情越说得多越好。”当时沈还没有读过任何一种五四时期刊物。

  在这印刷工人的开导下,沈从文开始读《改造》和《新潮》,以及刊登郁大夫、郭沫若作品的创造社刊物。开头,他对这些期刊上重新评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文章发生反感。可没有多久,他就被这些大小书本‘征服’了。他觉得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爱国主义的感情。他把十天薪饷用‘隐名士兵’的署名寄到上海一个工读团,表明自己也要捐款兴学。

  此后一场伤寒病使他病了四十天,幸好身子结实,大病没有把生命夺去。他想起老同学陆弢因为争口气被淹死,他曾为他掩埋尸骸。沈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好坏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见新天地,在危险中咽气,也比病死好些。他决心到北京读书,成为新知识分子,成为一个与儒家作对的学者。”

  彭志明是至学至深的学者,他写有《沈从文精神》的文章,他说:“沈从文本已厌倦了军队生活,但陈渠珍的改革吸引了他。陈渠珍驻节保靖,提出‘保靖息民’的口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建设湘西的措施。经绍推行自治,大办学校,兴办工厂等。人心思治,世风日佳,一时出现了中兴气象。怀着改造社会愿望的沈从文正值此时来到了保靖县城。

  初来保靖,沈从文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很长时间无所事事,东游西逛。也就在这段时间,沈从文得到了苦练内功的极好机会,保靖成了他从边城走向世界的转折点。

  一、保靖让他锻炼了作家心境……保靖的北河,让沈从文天天去,无语相对。

  二、失业使人心情萎颓,但沈从文却被身外世界的美丽陶醉。身在痛苦现实中,心在美丽事物上,是一个作家必备的心境,也是沈从文一生的概括。他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所以于俗世他才淡泊。他的追求美好事物,常人近乎不可言喻,不可理解。

  在保靖,沈从文面对自然沉思默想,产生顿悟。保靖白河石壁上刻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这是光绪十七年孟夏月所刻,每个字两米见方,近于颜体。沈从文常常对着这几个字凝视。体味、领悟书法艺术的精妙。

  三、保靖提高了他的学识素养。沈从文失业打流期间,住在一个在书记处工作的表弟家。书记们忙时,也请他帮帮忙。他在怀化当文书就认真练过字,这时派上了用场。由于他的字写得好,被一个姓熊的高级参谋录用为司书。他的字使他得到较优越的地位,因此他努力练字。他最敬仰王羲之。为了临帖,他五个月内居然买十七块钱的字帖。……沈从文后来成了有名气的书法家,以至他的草书三百幅在1946年以每幅一万元高价被人抢购。

  沈从文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随部队去了一趟川东,回来后,陈渠珍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作书记,月薪九元。这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机。陈渠珍本人是一位儒将,常以王守仁、曾国藩自诩,酷爱读书,常作文赋诗,有著问世。统领部有四、五个大楠木厨柜,都是宋明清旧画,几十件铜器古瓷,还有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四部丛刊》等等,共有二十四个书箱,由沈从文清理。这让沈从文饱学了中国经史了集。……由于这点初步认识,使一个以鉴定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彭志明说沈从文“不仅在文史方面,在哲学宗教方面,保靖也给沈从文良好的启蒙。沈从文的姨父聂仁德曾是陈渠珍的老师,当时从县长任上卸职,被陈渠珍接来保靖,住在河对面狮子洞的庙里。他与熊希龄同科进士。沈从文说他:‘为人知识渊博而且十分有趣味,我便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谈进化论、谈一切我不知道却乐意知道的种种问题……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彭说:“沈从文的灵魂,就这样被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的营养喂养,滋润着,这对于他后来成为大作家,成为著名文史文物专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彭志明写的“第三”个问题是:“保靖使他健全了精神和人格。健全的精神和人格,对于一个作家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大精神大人格大胸襟就难以有大作品。而沈从文健全的精神和人格的确立是在保靖这段时间,具体来说主要受到陈渠珍的影响。沈从文在《自传》中写道:‘使我感动的,影响到一生工作的,却是当时他那种稀有的精神和人格。……这里不仅是对陈渠珍的精神人格概括,也是沈从文自己精神人格的写照。……具体表现在他发奋读书,他说自己所读的一些旧书,差不多完全是这段时间中奠基的。他认真思考,开始不满于现状。他的人生观日渐形成。”

  彭写第四内容是:“保靖使他的世界观出现转机。沈从文在保靖参加了一定的社会改革实践。陈渠珍的改革活动,沈从文作为书记员亲身参与其中,使他对新世界充满了热情的向往。同时,‘五四’运动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他从一个印刷工头那里读到了许多新杂志,他受到了新思想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于是,沈从文就这样怀抱着烂熟于心的湘西山水人物,怀抱新的理想,在1924年从保靖动身,向北京走去。”

  彭志明还写到“凤凰孕育了沈从文,保靖启迪了沈从文,北京成就了沈从文。凤凰——保靖——北京,是沈从文生命驿车的三大站。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沈从文在一生众多照片中,常常选取他摄于保靖的照片放在著作的开卷,而在《从文自传》十八篇中,有三篇写保靖对他的影响,且将写保靖的作为压卷之作,命名为《转机》。这里,保靖在沈从文生命中的意义,由他自己托盘道出。后来,沈从文对大学生说,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个使生命出现转机的地方,珍惜它,把握它,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阶段机会难得,你们要珍惜。”以上是笔者在彭志明先生文作《沈从文精神》文章的集录有关保靖部分。

  (责任编辑:田茂军)

作者:吴伯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