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赣鄂记游(上篇)

作者:黄益勇 编辑:易果 2012-02-07 15:38:21
—分享—

  十月一日,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我们二十六人组成自驾游队伍,踏上探赣访鄂的旅途。早上六点出发。孩子们欢欣雀跃,娇嗔着天真烂漫的童年;大人们谈笑风生,畅谈着富裕和谐的生活。到达南昌时,已是华灯璀璨、霓红耀眼。几经周折,来到滕王阁附近的星期六宾馆安顿下来。匆匆吃过晚餐,已是晚上11点多钟。一天飞驰900多公里,一个个早已疲惫不勘,大都一躺下就进入了梦乡。

  南昌起义铸军魂

  十月二日清晨六点,从宾馆打的,依次向北、向东、向南、向西,转一大圈,来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南昌市中山路中段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的砖泥建筑,共五层,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建筑的外观采用水泥浮雕花式,楼内有一天井,是中国传统式的建筑格局。鎏金馆额由陈毅元帅亲笔书写。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纪念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北伐战争到井冈山会师的光辉历程,对八一南昌起义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作了全面的解读。

  纪念馆左前方有一座名为“八一南昌起义”的铜铸雕塑。从铜像底座到旗杆的总高度约5米,铜像宽度2.8米,长7.2米;人物高度约为2.5米,总重量约9吨。雕塑设计了两组人物,共12人。第一组人物由5个人像来反映起义5个方面的象征。第一人是主角,他高举着红旗,象征武装斗争;第二人高举手枪,象征打响了第一枪;第三人举着马灯,说明南昌起义是在凌晨举行,同时寓意南昌起义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第四人吹着号,则寓意吹响了革命的号角;第五人拿着长枪,有一个招手的动作,号召后面的部队起义前赴后继。在第一组后面还有7个人,象征着革命旗帜不断举起,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看着起义战士栩栩如生的铜像和部队誓师起义的场所,眼前便浮现出一代英豪将帅的神韵,耳际响起了起义官兵惊天动地的喊杀声……

  1927年,一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局势已十分危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凌晨2点,一声枪响,在以周恩来为首党的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举行武装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巷战,消灭了南昌敌军5个团,占领了南昌城。起义总指挥部的大楼上红旗飘扬,颈系红领带的革命战士高呼“起义军万岁”,广大群众扬眉吐气,胜利的欢乐气氛溢满全城。

  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使千百万革命群众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8月1日”后来也于是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秋水长天滕王阁

  已是八点多了,街上行人依然很少,感觉比县城的人流还少,很难体现省会城市的热闹景观。这里大概不是南昌的主街吧。南昌的小吃很便宜,我们在街边的一家铺子只用一元钱就吃到了一碗可口的米粉,然后去游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沿江北路与叠山路口的南边,赣江与抚河的汇合处,矗立在一座十二米高的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之上,它与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唐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兴建了这座楼,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得此名。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高雅的文化殿堂,王勃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楼阁所作的《滕王阁序》更使它名满天下。滕王阁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九层,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碧瓦丹柱,雕梁飞檐,气势颇为雄伟。

  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四匾均是生漆为底贴金匾额,内容均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上由东抱厦的正门入阁, 门前红柱上悬挂着一幅4. 5米长的不锈钢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乃毛泽东同志生前亲笔书写。江泽民总书记1989年和1995年两度登阁时,曾在这里久久驻足观赏。

  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此厅陈放了一座滕王阁铜制模型,又叫“阁中阁”。“阁中阁”由江西铜工艺品厂铸造。厅内丹柱上悬挂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

  第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 长20多米,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历代名人。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品茗、小憩之地。中厅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西大厅为“古宴厅”。

  第四层与第二层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画《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

  第五层与第三层相似,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东厅中央,陈列了滕王阁规划全景模型。中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西厅东壁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选此题材,乃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据传李元婴擅画蝶,自成一派,画界称为“滕派蝶画”。滕王的蝶画当时非常珍贵。

  五层是最高的明层。漫步回廊,可览四方胜景,可畅八面来风,可抒怀古之幽思,可展今日之情怀。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河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我突然感到南昌与长沙极为相似,都有南国风光色彩,都有北去的江流穿城而过,都有江中沙洲。不过长沙的橘子洲比这里的裘家洲要大得多,是一个现代化大公园。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5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九重天”。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 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

  阅尽春风秋月,让人留恋往返。我们随工作人员乘电梯直下一层。古建筑中,装上了现代化的设备,不愧是古今合璧。

  世外桃源婺源村

  上午看完滕王阁,接着参观了景德镇,下午去游婺源县。婺源有不少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典村落群。各村落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有苏州之秀,有周庄之朴,名胜古迹与周边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严田古樟风景区,被誉为“世外桃源”。该风景区位于婺源县西北部赋春镇,为一处展现古村落水口文化的精品景点。景区佳木葱茏,清溪潺潺,拱桥高架,水车悠悠,石亭伟立,曲径通幽;又有纸伞坊,豆腐坊、油榨坊和“如来佛柱”、“四灵庵”碑记等。民俗风情与宗教孑遗并存;更有被乡民尊为“树神”之巨樟一棵,距今已历1500多年沧桑,胸围近15米,冠幅达3亩,堪称“天下第一樟”。

  我们到达婺源县时,天色将晚,就选择了较近的思溪延村景区。思溪延村位于婺源县思口镇境内,距县城紫阳镇13公里。思溪延村建于北宋初年,财取天下的徽商劲旅在其房屋的建设中,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中国民居艺术珠宝,尤其是木、砖、石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璨然夺目。它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

  村口小花园中,有一架巨型算盘,有十多米长三米多高。档的直径约有十厘米粗。珠子是青冈木做的,有脸盆大,成年人用力才能勉强抱起。村口小溪边,有一轮水车,在潺潺溪水冲动下轻悠悠地转动着,它在向客人显示,美妙的田园风光从这里开始。乘车几分钟,到了村中心,一条两三丈宽的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河面上静静地躺着几排竹筏,在等待着客人乘坐,有点漓江竹筏的味道。溪边几棵杨柳在秋风中轻盈起舞,在欢迎客人的到来。村道边的小铺子,在卖自家酿制的竹筒酒和其它一些土特产、玩物之类的纪念品。

  “通济桥”上,有人在买小物品或下棋、闲谈。过了桥,便进入村落最繁华地带。青石板路,约一米宽,两侧都是高高的封火墙,墙面贴有“某某街”的路标。清代商家豪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古建筑,虽已是歪歪斜斜、伤痕累累,但其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独特、做工之精美,还是历历在目,让后人引以为豪的。据说,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纵横几条岔街,风格基调一致又各有特色。踏着脚下光亮的青石,扶着两侧破旧的院墙,不由得想起岁月之蹉跎和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暮色降临,出村口,回到婺源县城住宿,思绪还流连在村落的古朴与豪华之中。

  人杰地灵江湾镇

  十月三日早上七点,沿着景婺黄高速向东北方驱车,来到了江湾。江湾者,江泽民总书记祖籍所在地也。

  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后改称江湾。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文风鼎盛、群贤辈出、人杰地灵,孕育了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明代工部主事江宏晚,明代朝廷太医江一道,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清代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92部,其中15部161卷被列入《四库全书》。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江永纪念、南关亭、东和门、徒戎桥、水坝井等景点,其中“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古村古风古韵,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们首先来到江家祠堂。祠堂前是个青条石铺成的千余平方米的大坪场。祠堂台门三开间,桔黄色的大柱子和木壁板,青色的飞檐翘角,显得古朴大方气派。走过台门,有一个约两百平方米的四角天井,也是青石铺面。过了天井,到了大厅。大厅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五架梁,三架梁为月亮状,上有倒挂花篮和随梁枋。前廊月梁呈象鼻形,雀替为卷草纹,厅观音兜山墙。正厅放有一面直径约两米的大鼓,两侧的厢房有萧江氏的家谱和一些零卖的纪念品。

  江家祠堂对面,有一道刻着“江湾”的大牌坊。穿过牌坊,便是一条大青石主街。主街的左侧,是江湾的“老街区”,街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一样。现在还居住着江氏和其他姓氏的人家。有砖房也有木房,处处显得古朴风雅。家家有清流,户户有花卉,身入其间,一种古朴安祥和谐之感油然而生。最大的院落还是江氏院庭,院落有花园,剑麻长势茂盛,花开得正艳,十分耀眼。还有上上下下、曲曲折折的风雨长廊,足有一百多米,把各栋房子连接起来,房子大大小小几十间,一看便是一家望族,明清几代都有大人物出现。

  情爱圣地翡翠谷

  离别江湾,我们直奔黄山而去。在商捷宾馆,看到了江总书记的诗句高悬于大厅壁上:“遥望天都倚客松,始信莲花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诗句高度概括了黄山几大著名的景点。吟诗如观景、诗韵催人来。江总书记的诗句催人纷至沓来、一睹风采。时值下午两点,登黄山已经晚了。大家吃了中餐,就去游黄山的后山——翡翠谷。

  翡翠谷,昵称情人谷,素有“小九寨”、“美好情爱圣地”等美称,是黄山东海峡谷风光的代表和弥补黄山水文化的主要景观。峡谷长约6公里,谷中风光美丽,原始森林茂密,有着许多珍贵的动物和植物,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完美,是四世纪冰川移动留下的神奇景观。谷中分布着一百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彩池,池水晶莹碧透、池底砾石艳丽、水深石怪,彩池周围景色秀美,加上太阳光角度不同、光线明暗不同,或晶明、或翠绿,变化多端,绚丽多彩,像一颗颗彩色的翡翠散满谷中,故名翡翠谷。获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卧虎藏龙》影片中,竹梢打斗、池边恋爱、深潭寻剑、飞瀑踏波等美妙情景皆取之于谷中。海粟老人赞曰:“没有到过黄山的人,不能称到过中国。未游过翡翠谷彩池者,不能称到过黄山。黄山之雄奇,见于莲花、天都,黄山的美梦,必以翡翠谷彩池中浮出。”

  我们逆流而上,沿着小溪走向翡翠谷的深处,真是步步为景,处处如画,或飞瀑清潭,或吊桥竹林,山清水秀、树茂石奇 ……花镜池形如圆镜,池周岩纹如彩带飘入池中,随波摆动,似天女浣纱;绿珠池,形如珠,池底砾石艳丽,水深十多米,清澈见底,池壁为瀑布,高15米,水石一体,水动石秀、石改水色,相应生辉,阳光照耀,百彩交织,霓红流动、媚态迷情。翡翠谷中像这样的彩池随处可见,举不胜举。翡翠谷是天女之家,柔情似水,幽谷如梦;翡翠谷是情侣的天堂,处处显示着爱的文化,有选自名家手笔的百爱碑,有恋人相约百年的情人桥,连心锁,还有情人约会的爱亭、恋亭等。炼丹台的坡岩上刻有“爱”字石刻,选自苏轼手迹,有25平米,是亚洲最大的“爱”字石刻,人可立、卧于“爱”字石上,尽情领略爱的真谛。大家坐在“爱”字石刻上面,合影留念,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高空杂技表演,有双人单车、摩托车、秋千等表演。虽有保险带,但看起来还是让人捏一把冷汗呢!人世间奋斗的精神就是这样,为了生计,再危险的事也有人做。

  黄山风光壮心怀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十月四日凌晨四点出发。进入黄山公园大门时,已有千余人在大院内等候。导游简单地说明线路、提出要求后,就叫领队去购索道票。索道门口,游人肩并肩、脚碰脚,相互簇拥着,九曲十八弯的不锈钢栏杆把大家严严实实地编织在迷宫式的轨道中。东方发白了,天快亮了。黄山顶上的巨石在候车廊的玻璃罩中已清晰可见,工作人员才漫不经心地出来。大家十分焦急,怕看不到日出。有人发出几声怪喊,才开始放人进门。

  揽车慢慢升空,到新白鹅岭站,一下揽车,游人们挤占最佳位置拍摄日出。一轮金色的火球,漫漫地茫茫云海间先露出半边脸,再全部跳出,浮在茫茫云海上,红得耀眼,红得光彩夺目,给山上的岩石,松树披上了金装,把云海染成了一片红霞,真是“日破云涛万里红”!

  看过白鹅岭旭日初升,我急忙前往光明顶。在光明顶上,俯视四周,群山都在脚下,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想,这是不是《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光明顶呢?然而全然没有武林各派争斗的痕迹,可能是许多山名、地名相同的缘故吧。

  离开光明顶,去看“飞来石”。就是电视剧《红楼梦》中第一个镜头描绘的“飞来石”。一块巨石倾斜着耸立在岩石平台上。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2.5米;其下的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上下两巨石本为一体,由于千万年的风化,石头中部凹进,看上去好像是上下两块石头碰在一起,真可谓天造地设。

  离开“飞来石”,我原路返回光明顶,随着松海人流,经天海宾馆,海心亭来到鳖鱼洞,过“一线天”,攀登百步云梯,来到莲花峰下(被铁栏围着,不准上去)。莲花峰海拨1864.8米,是黄山最高峰,天都峰海拨1810米,是黄山最险峰。为了保护两峰,实行轮流开放制,今年归天都峰值勤,莲花峰休息。天随我愿啊!我来黄山,就是征服天都峰来的。中师课文中,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上天都》,把它写得十分险峻,若天都峰轮休,不知哪年才能如愿啊。

  带着一丝遗憾,离开莲花峰,来到玉屏峰。快见到“迎客松”时,却先见到“送客松”。怪事,为何“送客松”还在前面,“迎客松”迟迟不能露面呢?是因为“迎客松”名气大,要摆摆臭架子,还是我的线路走反了呢?告别“送客松”,又钻过一个岩洞,终于见到了久盼的“迎客松”。她与各处画上见到的“迎客松”一样,站在石崖间,松枝摇摆,就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接待南来北往的过客。不过,看上去多了几分成熟感,不再是妙龄少女时的“迎客松”了。

  “迎客松”的对面,就是天都峰。沿着石级而下,自己在石头与洞隙之间时隐时现,在“小心坡”路上小心翼翼地下到谷底,来到天都峰北路入口。此处路段特险,考验的时刻开始了。摆在面前的是80度的陡石级,石级边有粗大的“拔河绳”系着石桩,就是护栏了。

  刚登了十几个石级,就感到吃力。我脚手并用往上爬,感觉轻松多了,这时才明白同登岩山的游人,有的为什么戴上手套,原来专为爬天都峰准备的呀!我的速度较快,沿途赶超了一些人。在“蓬莱之岛”时,遇到的游客渐渐多起来了,最小的有个7岁小孩,最长者是在“耕云峰”遇到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他还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豆大的汗珠在他的脸颊上滴滴滚落,脸涨得通红,头上直冒热气。我“Hello”着向他打招呼,他也吃力地“Hello”着,显然是很累了,但他没停下脚步,继续向上爬去。这时,我意识到,来黄山登天都峰,是最能引以为荣的事;而不登天都峰,那则应为自己的怯弱而感到惭愧。

  我稍稍休息一会,又继续向上攀登。越往上险处越多。碰到下山的人,只能选一个较宽出有抓处的地方相互让路。当年徐霞客登天都峰时,只有羊肠小道,他都上去了,真不愧为“徐侠客”啊。最险的要数“鲫鱼背”了。长十余米,宽仅一米的“鲫鱼背”,真是名副其实的陡险,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态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鱼之背。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游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真有“天都欲上路难通”之感慨。更不巧的是,“鲫鱼背”另一端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照相,挡住了去路。这叫我们同在“鲫鱼背”上的几个人,真正面临万丈深渊的危险了。我们大声尖叫,那人才让开。人啊人,是应该教化一下,在自己享受美景之时,也得回过头来看看是否挡住了别人的去路,甚至让人处于万分危险的境地,这才是世间的道德!

  又钻过几处石洞 ,快到天都峰顶时,又遇到了那位白发苍苍的外国人,他正冒着热汗,在路边休息。我对这位不服老的外国人特别敬佩,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这位老人敢登天都峰,就是一种精神。告别老人,直奔天都峰顶。上面已挤着十几个人,正拍影留念,个个都显得很自豪,都想留下一张抒满豪情的自然照。天都峰的最高处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天都绝顶”四颗大字。石碑护栏上挂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锁,这大概就是有名的黄山锁吧!好不容易抢到了石碑位置,手扶石碑,头顶青天白日,府视群山,感到无比自豪,真有舍我谁敢来之感。在此处也看出了黄山线路图的真相:好像一个“n”字形:云谷索道上山,是右边的“一竖”,从新白鹅岭站,弯弯绕绕、上上下下,连接各景点到天都峰,是上面的“弧形”,从天都峰下山,是左边的“一竖”,很简单嘛。上山前,导游说得很神秘,什么“黄山没有回头路呀!不要独自一人走!走错了路,就走不回黄山旅游区呀。”其实,买一张导游图,对照路标走,有疑问时嘴甜一点,就不会迷路的。

  征服了天都峰,算是完成了游黄山之愿。接着沿天都南路下山,仍然是钻石洞下天梯。

  过了“青鸾峰”、“金鸡叫天门”、来到“半山寺”,路宽了,平缓许多,这时才敢舒一口气,调整一下精神。之后,一路跑步过“立马桥”、“从容亭”、“慈光阁”、“人字瀑”、“双龙桥”,来到温泉车站,上了旅游车,才下午两点钟。同行的人都还在山上,我真有点后悔。还有三个多小时呀,为什么不多游几处景点呀!为什么要相信导游所说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呢?导游可能是按一般人的平均速度来计算的。小学课文里《小马过河》的道理还不懂吗?最遗憾的是没有去“笔架峰”,听听“梦笔生花”的动人传说,体验一下江总书记“且持梦笔书奇景”的感觉。

  下午两点半钟,回到宾馆,感到大腿、脚板有些胀痛。行程安排,晚上宿九江。大部队还在山上,预计五点才能出发,时间相当紧。经商议,我们决定凑一车人先出发,打前站。

  整理编辑:田二文

作者:黄益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