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张发军 编辑:易果 2012-02-07 15:29:20
—分享—

副标题:(外二章)

  一方废水池,土产公司搁浅时留下的生动记忆。

  也好,留下了一片片蛙声,大的,小的,细的,瘦的,悠扬的,婉转的,各有千秋,五彩缤纷……

  这一片片蛙声,在依仗钢筋水泥堆积出来的小城,是可遇不可求的。黄昏时节,那一片片茁壮成长的蛙声,便散散漫漫而来,跳跳荡荡在校园的一隅,陪伴着废水池周边的人们。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小屋,家人们早已睡过去,酣声也此起彼伏。校园里寂静下来,灯光掩映着树枝,安静、祥和地定格在特定的方位。长时间的文字工作,我总是难以正常入眠。好在开春过后,宿舍不远处废水池里不知不觉间生长出一片片蛙声,远远近近,近近远远,流淌进我的生活空间。于是乎,我小心翼翼地休息,总怕惊吓了那些热情、执着、弱脆的蛙声,枕着蛙声,慢慢地进入梦乡……

  珍惜蛙声,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我明白,进入秋天,废水池里的蛙声就会偃旗息鼓,那自然版朴素的合唱也将渐次收场,曲终宴散。

  月下,我都会掇一条凳子,坐在距离蛙声最近的铁板桥上,聆听蛙声的起起伏伏,感受让河风飘来荡去的蛙鸣,心里涌动着生命的律动。看,在水泥建筑如林的小城,蛙声能够抗争到一方小小的废水池,着实不易。他们没有放弃任何歌唱的机会,全力释放着生命的能量,尽情讴歌着艰难困苦的生命进程。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振作精神?还有什么借口不奋勇争先?还有哪些借口不努力拼搏呢?

  聆听蛙声,就是一次次生命的洗礼!

  聆听蛙声,就是重新吹起奋进的集结号!

  聆听蛙声,就是勇敢地告别伤痛!

  聆听蛙声,就是珍重平静的生活!

  秋 夜

  深秋的一个晚上,我加完班,就一个人风风火火步行回家。在乡下老家,这个时候一定是虫声四溢、夜深人静的光景,孩子们的鼾声此起彼伏,大人们也准备拴门入睡。而在小城的街道上,夜市的温度才刚刚升起来,习惯于过夜生活的人们从不同的巷子里流出来,涌到夜市中心,然后又极有顺序地分流到装扮不同的摊子边。虽是秋天,夜里却冷得足够,行人们身上明显添加了衣服。我呢,加快了步子,钻进了人流深处……

  “年轻人,小心点,大街上车多。”走着走着,我听到旁边有人在说话。偏过身子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婆婆低头跟跪在地上的年轻男人说着话。我站定了,看看老婆婆是他什么人。只见老婆婆背着一个竹背笼,手里捏着一把铁钳。突然,她放下铁钳,在衣服口袋里摸了一阵子以后,将一张纸币送到那年轻男人的手里,嘴里说:“这是我今天拣垃圾的一点钱,你拿去去买点东西吃吧。”说完,她慢慢转过身,拣起铁钳,又往前面走了。

  “那不就是经常在我们单位门口拣垃圾的老婆婆吗?”我想,“一定是她。”她经常在我们单位门口的垃圾堆里刨垃圾,只要看到可以卖的东西,就用铁钳拣起来,小小心心地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拣的人多的时候,她就到我们上班的地方来拣废纸和用过的一次性杯子,次数多了,免不了受到同事们的责骂,说她脸皮厚什么的。这时候,我总会打圆场:“你们不要骂她老人家,她是靠自己的力气来挣饭吃,尽管来的次数多,但总要比跪在大街上乞讨的年轻人强多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就会慢慢地走出去,不声不响地回到单位门口的垃圾堆旁边。后来,我写了一首题名《拣拾垃圾的老人》的散文诗:她们与苍蝇为伴/她们以垃圾为伍/在街道的角落/她们迎送着风雅人异样的目光/承受着路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吆喝。她们通常是平心静气/她们有时也相互争吵/无论阳光和风雨/她们都满怀信心地拣拾着快乐/用脏兮兮的双手捍卫着自己干干净净的人格。

  我走到老婆婆身边时,她也注意到了我,便笑着问我:“你又加班了?”我说:“我加班是经常的事,早已习惯了。”她将话把一转:“你看,那年轻人好造孽哦,跪了老半天,磁碗里就只有我送的那五块钱。那些过路的人怎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您老人家今天拣垃圾卖得多少钱?”我问。“就是那五块。”老人从从容容地回答。“那您自己呢?”我有点可怜老婆婆,“您这么大年纪,辛辛苦苦拣了一天垃圾,为什么全送人了?为什么不留下一点呢?”她笑了笑:“人要凭良心做事,我虽然没有讨过钱,但那滋味我懂。我每次到你们单位来拣垃圾,好多人都骂我脸皮厚,那味道也难受呢。”见老婆婆把话说得太直,我也不好跟她解释,就问:“您老人家好大年纪了?什么不好好在家里过日子呢?”老人沉思了一会儿,降低声调说:“我今年吃七十八岁的饭了,在好多家庭里,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都在家抱孙子呢。”说时,老人把话头一转:“现在的人,为什么会对大街上讨钱的残疾人没有一点同情心呢?”“也许是讨钱人太多的缘故吧。大家分不清哪些人是真的需要帮助,哪些人是骗人的。您天天在大街上拣拾垃圾,难道就没有看见好些好逸恶劳的年轻人跪在地上讨钱吗?”我解释道,“好逸恶劳的多了,这社会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边说边聊,直到一条岔路口才各自走开。

  中秋节的夜晚,我到河边散步,这才打听到老婆婆的一些情况。老婆婆来自两百多里外的一个偏远山村,年轻时,丈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牺牲了,她膝下没有子女,也没有另嫁。老婆婆身体很好,吃得动得,政府提供的补助她大都资助了村里需要帮助的其他孤寡老人。后来,她就到小城里租了一间房子,每天都背着背笼,捏着铁钳,走在大街小巷里拣垃圾,干干净净地生活着……

  如今,老婆婆不知去了哪里,也许去了乡下。但眼前只要一浮现出老婆婆的背影,我就会对她老人家肃然起敬……

  鸟 声

  校园里住久了,真让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丝缠绕心头,久久的,长长的,那么大一大阵子。当校园里每一个人还在睡梦的河滩边徘徊,钟声还搁浅在校园的另一个角落,树林里的鸟声就流淌开来,形成一道一道波纹,流水一般地久长了。夏日的清晨,天还没有亮开,校园尚在昏昏沉沉的梦幻当中起伏,朦朦胧胧的树林自然成了鸟声的发源地。当晨炼的时间要来到时,鸟声已经扮演了生物钟的角色,在校园的树林之间来回穿梭,唤醒了清晨需要锻炼的人们。当我和伙伴们走进校园,那零零落落的鸟声早已经在校园的树林之间迎接我们。天渐渐亮开,那零零落落的鸟声便从各个角落流淌过来,定格成婉转、悠扬、清丽的歌谣,不紧不慢地传唱开了。这时节,我都要起床,先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浇水,打扫周围的落叶,让片片落叶回归树跟。当我们走出校园,迈向爬山的那条小径,哦嗬哦嗬的声音慢慢升起,背后校园里的鸟声依旧此起彼伏,渲染着原本宁静的校园,给假日里的校园镀上一层缤纷的色彩。于是乎,当阳光不知不觉间降临校园,轻柔地抚摸着树叶,那鸟声也业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快乐地往酉水河岸去了,留下一个个黑色的生动背影。

作者:张发军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