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一个晚秋的早晨,我降临在一个叫“##”的西部小山村的寒微农家。当时,父亲在外公社上班,母亲在生产队劳作。母亲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上有七旬之老翁,下有嗷嗷待哺之幼儿的八口之家——没有抱怨,没有哀叹……在这尽管物质极度匮乏却极富温馨和爱意的家庭里,我深深地感知了亲情的温暖和母亲的坚强、善良和慈祥……记忆之中的童年是贫寒的,但也是快乐的。
我的少年时光是在那个山村小学度过的,那摇摇欲坠冬冷夏凉的木屋就是我们的校舍,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通通穿”房间就是我们的教室,那类似屠夫卖肉案板的长桌就是我们的课桌。在老师和亲人的赞许中,在同学和朋友的羡慕里,在家境接二连三而又不堪回首的变故里,我告别了自己忧郁的少年时代,走进了云贵高原边缘的那所民族中学。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决定我是否继续学业的家庭会议上,由于四哥的力排众议,并答应卖掉他所饲养的40余只鸭子中的一半,使我得以进入了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那所民族中学。二十年前的八月二十九日,当我起身离家去那40公里以外的高原中学求学的那一瞬间,四哥清瘦黝黑的脸颊,母亲日渐斑白的双鬓,让我泪眼婆娑——因为感动,因为震动,因为使命,也因为深感未来的迷茫和未卜……我知道,我深深地知道,从那时起,我所背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幼稚农家少年的梦想,更多的是母亲的叮咛和父兄的期冀……
在那高原中学所度过的三个“寒冷的冬天”里,我破釜沉舟,三年面壁,成绩由一年一期的年级前三十名挤入高二一期的前二名,这记录让我一直保留到毕业。也就是这三年,铸就了我扼住命运咽喉,改变人生境遇,重焕门庭“光耀”的坚定信念。这信念,支持我、激励我、支撑我走过了人生旅途中一段物资条件极度匮乏、学习条件极度艰苦、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旅程。不仅仅劳我筋骨,炼我意志,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从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而且就是这三年,饿我体肤,造就了我强健的体魄,使我以后在乡镇工作的十年里,从不知道什么叫饥,什么叫寒。仍然是这三年,磨我韧性,养成了我的弹性和定力,使我在这庭院深深的机关里,基本做到了宽容恭谦,进退有度。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命运之舟始终在人生的海洋里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曾经挫折,曾经失意,曾经彷徨,曾经迷茫……每当此时,我也曾想到过放弃,想到过退却,想到过随波逐流……,可想起自己曾经的誓言,想起白发母亲的叮咛,想起年迈父兄的期冀,我又陡然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于是,我又振作精神,奋然前行了。
作者:梁君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