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评彭司银的《卷柏青青》
人生,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在世界的时间岁月。这段岁月里,有追求有渴望有奋进有奉献有坎坷有失落,它伴随着你的人生,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中,都镌刻着人生的历程,体现着人生的价值。这正如农民词人彭司银在作品集《卷柏青青》中提到的那样:“在社会这个大商行里,有人选择了功名,有人选择了富贵,有人选择了权势,有人选择了劳碌,有人选择了奉献。”值得欣慰的是,农民出身的词人彭司银却选择了经营文化……
一
人生好比一本书,只有用美好的心灵去读,你才能读出价值,才会读懂爱憎,才会读懂痛苦与欢乐,才会读懂追求和奉献是人生的神圣和永恒。平凡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一种辉煌、一种健康、一种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打开《卷柏青青》,我立即被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住了:“在家乡的大山上,在大山的高岩坎上,生长着一种草本植物,名叫卷柏,是多功能中草药材。若将它连根拔起,在烈日下晒上三五七八天,再泡进水里,仍可见其鲜活清脆如常,与新制的毛尖雀舌在开水里呈鲜相媲美。”读完全书,才明白作者是用卷柏来比喻自己。跟所有孩子一样,作者也有过由美
妙和绮丽编制成的童年,人生的起跑线上洒满了阳光。但因家庭出身、特定时代等因素,高中毕业以后,作者就失去了报效国家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务农,中途甚至还遭受了被抄家的厄运。尽管也曾有过出山的机会,终因命途多舛而最终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作者没有沉沦,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和捉弄,始终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命运的不公。“虾鱼乱,涌起浪千层。岂信蛇妖三尺水,能冲法海进龙厅!塔峰指天云。”(《望江南.被抄家有感》)面对“虾鱼”的捣乱,作者岿然不动,坚信那些“虾鱼”翻不了大浪,时代的车轮一定会将它们撵得粉身碎骨。他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毁灭掉,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处在何种逆境当中,特别是那个牛鬼蛇神横行的时代,作者也都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扶摇星箭射青空,飞绕九寰中。蟾宫裙乱,瑶台笙吹,伴舞《东方红》。 五洲四海欢声涌,华夏世人崇。西霸胆寒,北权捏汗,东方崛苍龙。”(《少年游.欢呼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尽管自己身处社会的最底层,甚至于还被抄了家,作者都没有忘记国家的发展,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为国家的发展而高兴,为家乡的变化而骄傲。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即使生命是死神唇边的一朵微笑,也应该笑到最后,笑得意味深长。对于《卷柏青青》的作者那样一个直面人生的猛士来说,他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顽强生活,从不颓废,从不迷茫,从不放弃,打破了“西西弗斯”式的生命魔咒,四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兑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归根到底,《卷柏青青》完全可以归属于励志类作品。
{Ky:PAGE}
二
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就是对人生的诠释。对于艺术的理解与反思,应该在生活之中,而不是超出生活之外。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我在品读《卷柏青青》的时候,那种亲近之感便油然而生。在我看来,充满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学作品最能够表现对人生、对生命的膜拜和崇尚。沈从文、孙健忠、彭学明、蔡测海、彭图湘、黄青松、龙宁英、陈亚丽、九妹的乡土文学作品的是这样,农民词人彭司银的《卷柏青青》何尝不是这样?尽管遭遇了种种不幸,作者依然将表现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作品的主题。认真阅读、分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农民词人彭司银一直在努力淡化作品中伤感、颓废的成分,哪怕是《望江南.被抄家有感》这类具有伤感色彩的作品,字里行间奔腾不息的却是超脱自如、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笔调冷峻得让人诧异。创作,不论属于哪种形式,都是精神劳动的产物。精神劳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打开《卷柏青青》,格律诗词、楹联、碑文、散文诗、民间文艺这些飘荡着泥土气息的作品接踵而来,丰富了酉水诗词的内涵,拓展了酉水诗词的空间,已成为保靖诗词园地的一道道亮丽风景,必将在酉水诗词发展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拥有选择艺术形式的权利,读者拥有选择作家作品的道理,评论家也拥有选择评论的视角空间以及再创作的自由。我阅读过无数作品,总觉得农民词人彭司银的《卷柏青青》最让我难以释怀,也不知是何种缘故,即便品味了无数遍,我都无法走出那种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尽管作者对其间的感伤色彩作了淡化处理。《童年》、《七律.给某府衙素描》、《七律.怀念母亲》、《七律.生日对镜》、《清明故乡行》、《鹧鸪天.残疾教师陆永康》、《无题》……读后无不让人感慨万千,那种或浓或淡的思绪,总是挥之不去。如《童年》:“慈怀作梦枕,姊脊当征鞍。掏燕悬梁上,弯弓恶犬前。高跷冰雪急,敞院迷藏欢。兔走枫林静,人回夜色阑。秋冬春夏替,食宿不知天。”记得一位评论家说过,乡村是城市的源流,城市是从乡村那里流过来的。是的,乡村的泥土气息成为历代迁徙者最生动、最本色、最让人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借助于想象,我们就又不断拨动时光的指针,回到无忧无虑、不知天高地厚的童年时光,做着各种游戏,干着天不怕、地不怕的趣事。这些,最后内化为生命当中最珍贵、最浓郁、最粘稠的精神财富。又如《鹧鸪天.残疾教师陆永康》:“屈膝颁台旷古今,荣嘉大毅铸痒魂。情犁瘠地千层壤,跪乳黉苑四秩春。 眠半夜,起三更。焚膏继晷甫童群。嗟今振教宏厅里,厚禄高官有几人!”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是那些卑微如陆永康一类的高贵的脊梁在进行坚强支撑,正如《卷柏青青》的作者彭司银在平凡之中铸就高贵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承载本体意义的功能。语言风格方面,《卷柏青青》给我的印象就是通俗易懂、平淡无奇却又耐人寻味,有如大山里的山茶花,看上去普普通通,吮出的却是一丝丝回味无穷的香甜。请看其中一段:“于是,斗胆凭自己半通不通的水平,将以前的东西回忆、整改、粉饰、包装了一下,加上入会后写的几首,扯草塞笆篓凑在一起,便形成此集子。”全是弥漫着乡土气息的家常话,亲切却又不失幽默,尽管创作是一种十分艰辛、十分痛苦的精神活动,但在农民词人彭司银那些回味无穷、充满弹性和艺术张力的语言当中,就完全被淡化了,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话说,就是已经隐藏到了文字森林的背后。
最后,我以前辈郑欣平的《卜算子.卷柏赞》作为文章的结尾:“断壁陡崖边,雨洗云遮处。只卷身姿不卷心,哪管群芳妒。烈日不枯身,气节偏如故。无蔓无花有性灵,含笑真情吐。入世广施缘,善意连千户。怯痛医伤活血方,深化回天术。道义写成诗,苦难吟为赋。似箭光阴伴我行,不把痴心负。”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张发军(土家族)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8/31/589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