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朴神秘苗王城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黄益勇 编辑:易果 2013-08-05 10:26:42
—分享—

  6月16日,是中国人寿客户节,湘西自治州人寿保险公司为表达对广大客户的敬意,于6月19日组织全州大客户代表90多人,去古朴、神秘的苗王城,感悟浓郁的苗族风情,玩赏迷人的苗疆美景。

  千里苗疆第一寨

  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苗王城地处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境内,距铜仁机场10公里;距铜仁火车站25公里,距凤凰古城39公里。

  苗王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2000余米,顶宽4尺,底宽6尺,高9尺。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门。每家每户都有龙门和后门,并且相互连通,可步步为营、层层把关,酷似一座八卦迷宫。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歪门邪道”的建筑群,不仅具有战争防御能力,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专家认为:此城设计“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构筑工事水平的古城堡,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旅游价值。苗王城是湘、黔、渝边界上至今保存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堡,被誉为“千里苗疆第一寨”。

  苗王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史书,一座逝去的古战场。扑朔迷离的“八卦迷宫”地形地貌,神秘阴森的苗王大峡谷,已变成化石的苗王城地下兵工厂,遮天蔽日的竹海,陡峭隐蔽的苗王秘道,富有传奇色彩的考将桥,定夺生死的双关桥等,让游客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穿梭时空的隧道,进入了苗王城的历史……

  不仅如此,苗王城还有浓郁的苗族风情:情歌、木叶歌、敬酒歌。神秘莫测的绝技: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钢针穿喉、仙人合竹、秤杆提米等。惊险绝伦的高空飞人,热情奔放的四面花鼓舞,还有奇特的婚嫁习俗“打花猫”、“ 揪耳朵”、“ 八人转转秋”等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神秘的地方。她的每条巷道、每个门、每棵树都是苗族厚重历史的一页。在这里,游人会慢慢读懂苗王城,同时也会感悟到苗族文化的古朴、神奇、博大、精深……

  苗王城被誉为苗歌之乡、苗鼓之乡、民间绝技之乡,是影视拍摄绝佳基地。

  激情澎湃拉歌赛

  上午九点,两辆大巴轻松愉快出发,直奔苗王城。我们一号车上的导游小刘给大家唱了一首苗歌,就组织大家拉歌比赛。吉首市的十几位老奶奶表现最积极最活跃,把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曲目硬是从头到尾唱通本。她们声音清亮、字正腔圆、节奏准确、神情专注,表现出扎实的艺术功底,赢得大家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接着,花垣县的一位帅哥清唱一曲《映山红》,有滋有味,又是一阵掌声。“家乡有条猛洞河,飞出一支神奇的歌……”永顺县代表队拿出了“看家歌曲”——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家乡有条猛洞河》,那动情的歌词,那优美的旋律,带领大家重温了“天下第一漂”的刺激与惊险,“姑娘跳摆手”的温情与缠绵,“畅饮围篝火”的粗犷与狂欢,“盘歌情人坡”的幸福与浪漫,让人沉醉在“山乡的风情、醉人的歌”中,把拉歌推向高潮。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们保靖县只有三人,势单力薄。“可以输比赛,不能输人气。”我义不容辞地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唱一首《酉水盘歌》,大家能够说出答案,我就继续唱,直到无人答对为止。大家说好不好?”“要得,要得!”大家不约而同地鼓励着我。“唱首盘歌把你盘,酉水河上几只船?几个木匠几把斧?几时上工几时完?”我略施小计,唱了四句。居然没有人能回答。这样,我在大伙儿热烈的掌声中完成了任务。

  拉歌结束后,导游小刘又教大家说苗话、唱苗歌,准备过三关时用。进入苗王城,要经过对歌、喝酒、打鼓三关,才能进去;否则,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进去了。大家学习兴趣很浓,反应也快,很快就学会了几句苗家的日常用语,学会了一首苗歌。导游还介绍了苗族的一些习俗。如“踩脚”,苗家阿妹看上了哪位阿哥,就使劲踩那位阿哥的脚,“爱得很深刻,一脚踩骨折。”还有进屋不能打伞、戴墨镜、吹口哨等,还提到了苗族赶尸的绝技,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我们沿着209国道到达凤凰古城后,转上308省道,与巍峨挺拔的南方长城、古朴典雅的黄丝桥古城擦肩而过。快到苗王城时,转上旅游专线 “来龙大道”。漫山遍野的茶园扑面而来,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绿得发亮、翠色欲流,这便是苗王城的万亩茶园。近处有大片大片的冬桃基地。田里的秧苗愉快成长,土里的玉米迎风起舞。勤劳的村民,用辛勤的汗滴,滋润着希望的田地,美化了沿途的景色,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开发产业与发展旅游两不误。这里已成为生态农业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Ky:PAGE}

  各具特色三城门

  一条总长216米的“迎龙大道”,连接着各具特色的三座城门楼。

  第一道门楼叫“蚩尤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长36.7米,高18米,净重2600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中国苗王城”五个大字1.8米见方嵌入其间。

  第二道门楼叫“西波门”。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苗乡吊脚木楼,门上悬挂有“昭和毓德”四个金匾大字,寓意“昭彰和谐、讲究美德”。 “热烈庆祝‘6.16’中国人寿客户节!”的横幅高高挂起,欢迎前来观光的客户代表。集体合影,验收门票,大家迫不及待地走向第三道门。

  第三道门楼叫“迎龙门”。 下面是全部采用当地的喀斯特灰岩石材砌成的十多米高的城台,上挂老省长王朝文手书的“苗王城”三个金匾大字。城台下是圆拱形的城门,城门两侧书联:“薪火五千年九黎苗裔腾飞起,征程十万里百战英雄归去来。”城门两边连接着156米的城墙。城台上是木制的两层楼阁,青瓦红柱,屋檐高翘,气势雄伟。

  城门外有两位年轻俊俏的苗家阿妹拉着一条大红绸布拦门,只听她俩唱着清脆动听的苗族迎宾歌曲,要我们对歌。我们也不示弱,齐声高歌刚刚学来的苗歌《桃花朵朵开》:“唱得好来唱得乖,唱得桃花朵朵开,桃花十朵开九朵,还有一朵等我来,哟喂!”对歌算是过关了,接着,另外两位阿妹又端来两大碗自家酿制的米酒。我们队伍中的两位帅小伙高兴地接过来,一饮而尽,连声说“好酒、好酒。”第三关是打鼓,阿妹说,等会儿好好看认真学就行了。

  迎龙广场神判台

  这样,我们顺利地进了城门,来到“迎龙广场”。 这是周边地区苗族人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苗家人的“四月八”英雄节、“六月六”歌会以及大型的接龙祭祖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广场中间立有一根神柱——“迎龙柱”。这里是祭神的地方,是整个广场的神奇所在。神柱高8.1米、直径1.2米。柱上刻有桑扎身像,马桑树及十一个被射的太阳。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苗族兄弟高超的雕刻艺术。神柱基座是一个直径约四米的圆形石雕,上面刻有巨龙戏波图案,波浪翻卷,长龙起舞,一派祥和景象。

  广场左侧是苗绣楼,两层木楼,二楼上陈列着各色各样做工精细、造型朴实大方的苗绣精品。两位美丽俊俏的苗家阿妹正在联袂绣一副《苗岭茶韵》: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山山一岭岭的新鲜茶叶,嫩得发亮、翠色欲滴;那一排排一队队的采茶阿妹,笑得甜蜜,秀色可人;回响耳际的是“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才绣得一半,已经让人恋恋不舍了,它必将是苗绣中的极品。

  苗绣楼的外围是一个巨大的休闲坪场,坪场的边沿,有城堡和城墙,城堡蜿蜒曲折,一直连到“迎龙门”。

  广场右边是神判台,是展示古代苗族法文化的场所,共分三台。最上面一台坐着掌管生死、扬善惩恶的神灵蚩尤,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第二台后门悬放着一把两米多长的大称,前面放着一口大堂锅。两侧柱子书联:“锅煮乾坤开混纯,称悬今古定江山。”最下面一台中间放有一香案,供游人烧香敬神用。两侧柱子有联:“洞明善恶如观火,领悟玄机且上台。” {Ky:PAGE}

  惊世长卷《百苗图》

  接着神判台向前约30米左转,从神柱后面到广场右侧,再右转,一直伸向苗王城的深处,是一条200多米长的“S”形“百苗长廊”。长廊里面塑有《百苗图》珍贵楠木雕刻画屏83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明清时期的《百苗图》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长达5000余字的《苗族迁徙图》,完整地描述了关于中国苗族的历史起源、民族特征、风俗习惯、语言服饰、苗族战争历史文化和迁徙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号称天下之最,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百苗长廊》就是一部当今掘开的反映苗族历史与文化的大型画廊长卷,集中展示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博大精深和苗族历史演绎的曲折与生动,为苗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作了深刻地诠释。它根据清朝民俗专家陈浩所绘著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提炼而成,它再现了200多年前苗族生存的状态,反映了几千年前苗族悠久历史以及苗族创造中华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百苗长廊》生动地展示了极具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观赏价值的苗族文化画卷,它第一次把《百苗图》这一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载体,用木雕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弘扬、宣传,雕刻工艺精湛传神、栩栩如生,把长期封存在书院和博物馆里的艺术瑰宝载见于风景名胜区内,供广大群众和游客观赏,无疑是一次极其舒畅的精神抚摸。这是松桃县委、政府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惊人创举。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抚今追昔、与时俱进,一步一个脚印,于山野之地走出的属于本民族的新征程。这征程越走越亲近,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宽广,正以古朴丰厚的人文内蕴和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成为闪烁于黔东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香醇诱人苗王酒

  我们沿着苗王城右边的“环城路”前进,踱量着两米多宽、光溜溜、亮闪闪的青石板路,抚摸着两米多高、砌得整齐、镶嵌青苔的青石围墙,谈论着高高耸立、飞檐翘角、年岁久远的封火墙,寻觅着苗族同胞星星点点的记忆,渐渐融入苗王城的峥嵘岁月……

  吊脚楼上挑着一面黄底红边酒旗,上书“小苗王酒”。我们闻着酒香,来到小苗王酒家。这家是苗王后裔,“忠厚家传”横匾高悬于堂屋大门之上。“祖德流芳”四颗隶书大字正居于堂屋神龛“天地君亲师位”上方,“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闲拈古贴临池写,静把清樽对竹开”的对联, 朱熹的诗《观书有感》,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分立两侧,散发着“忠厚之家”、“书香门第” 的韵味。堂屋四周放满了酒,糯米酒、桂花酒、桂花糯米酒、葡萄酒、果奶酒等等应有尽有。酒味香醇,弥漫整个屋子。抿上一口,甜到心底,滋润心脾。真不愧为小苗王酒家。由于待客热情、服务周到,小苗王酒家被评为“巾帼旅游示范户”。正屋旁边的吊脚楼,打扮成了苗家阿妹“翠翠”出嫁的闺阁,大红绸缎高高飘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祥和景象。闺阁只供女士观赏。我们男士只能止步楼下,遵守寨规。

  古朴节俭苗王居

  带着无边的遐想,我们离开小苗王酒家,顺着同样光溜溜的青石阶梯而下,绕过几条蜿蜒曲折的古老石墙,欣赏几道古朴倾斜的龙门,来到了吴黑苗故居。

  吴黑苗,明朝苗王城苗王,因不堪忍受朝廷压迫,与龙塘苗王龙西波二人率领苗族起义。苗族起义军“据城防守、潜伏林篝、昼伏夜行”,“官有千军万马,我有千山万洞”,与湖广、四川、贵州三省十万明军血战13年之久。嘉靖31年8月24日,吴黑苗在乌罗被诱杀。起义军潜伏丛林、昼伏夜行,与官兵周旋11天后,才将吴黑苗的尸体抬回到新寨安葬。该故居是苗王吴黑苗曾经居住的前兵哨卫之所,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1928年周西城与李筱炎之战中,李军放火焚烧村寨。苍天有眼、王威永存。熊熊大火硬是没敢越过封火墙,吴黑苗故居安然无恙。

  青石板铺就的院落并不宽敞。房子也不高大,古老陈旧。壁板历经沧桑,黯然失色,门窗裂痕,清晰可见,更没有奢华的陈设。可见当年的苗王生活也是十分节俭的。只有那张精心布置的大床,挑花绣朵的床眉,粉红的鸳鸯枕,鲜红的苗绣被,雪白的纱帐和床沿,稍稍让人联想到苗王的尊贵地位。 {Ky:PAGE}

  酸辣可口苗家菜

  离开苗王故居,继续顺石级而下,又拐过几道石墙,来到苗王食府。

  苗王食府是两层“7”字转拐的吊脚楼,一楼没装板壁,是空旷的大餐厅,可同时开三、四十桌。二楼是木板装成的客房。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高挂在挑手上、吊脚上,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火红红的辣椒提子挂在门眉边、窗棂上。一幅活鲜鲜、香醇醇的农家乐画卷在此展开。

  正宗苗家风味,尽在苗王食府。这里的菜以酸辣为主,很适合我们湘西人的口味。酸鱼火锅,酸中带辣;山鸡火锅,汤鲜肉嫩;酸辣椒炒鸡蛋,红黄相间,色香俱全;竹笋炒腊肉,白里透红,笋脆肉香;鸭脚板、四季豆、莴笋叶,纯绿色蔬菜;再加上一大碗胡葱酸汤,一大坛自家酿制的米酒,当心别把舌头也吞进肚里啊。大家看着满桌的佳肴,像过年一样高兴、热闹。你给我夹菜,我为你盛汤;举杯再举杯,劝了这桌劝那桌,喝了一杯又一杯。一个个都吃得面红耳赤,饭菜齐了喉咙才放筷子。

  绝技表演真精彩

  苗王食府前面下八九级石阶,是一个约20米见方的青石板表演场。食府及两侧的简易餐厅把表演场三面围住,就是观众席位,客人可以边品尝美味佳肴边欣赏精彩绝技。表演场右前方挺立着一架约十米高的刀梯,正中放着三面红色大鼓,中间的鼓是个四面鼓,可供四人同时表演鼓舞。

  第一个节目是《迎宾花鼓》。七位苗族阿哥阿妹,身着苗族节日盛装闪亮登场。四人敲中间的四面鼓,一人敲右边的鼓,两人敲左边的鼓……矫健灵巧的舞姿,表达了苗族亲人热情好客的民风;雄浑高亢的鼓点,奏响了各族儿女团结友爱的最强音。

  第二个节目是《仙人合竹》。一位身穿红色长外套的老梯玛,端一碗酒,拿三炷香,口里念念有词,烧香洒酒敬神灵。两位客人应邀上场协助。梯玛悄悄地给两位客人说着什么,又在客人手心里画了几下,然后叫他们两手拿起两块竹片,放在腰间,一边一块,中间有约40厘米的距离。只见老梯玛把双手放在两竹片的外侧,隔着空气把竹片往中间挤压,像练气功一样。两个客人纹丝不动,可是竹片却随着挤压慢慢地向中间靠近,直到合拢。梯玛又隔着空气把竹片往外推,两竹片就乖乖地分开了。梯玛精彩的表演,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第三个节目是穿苗衣比赛。三位漂亮的阿妹端着三套苗族服装,请出三位客人上场表演。一阵激烈的鼓声,催促着三位客人手慌脚乱地行动起来。鼓声停,服装勉强穿好,纽扣、飘带之类的就没有顾上了。主持人问第一位客人,穿的是谁的服装。客人一看是蓝色的,装饰花纹不多,就说是老奶奶的。主持人恭喜他答错了,其实是一件哺乳期大嫂的服装。第二位客人穿的是一套大红色的,就满怀信心地说是少女的。主持人同样恭喜他答错了,原来是孕妇的。第三位也是穿蓝色的,根本没仔细看,就答是老奶奶的,同样错了。这是一套已经定亲的阿妹装,上面绣着一对鸳鸯,表示名花有主了。

  接着,三位穿着苗家女服的男客人又进行了“苗族服装展”。 “名花有主的阿妹”并不羞涩,大大方方地走着猫步,转身时还回头一笑,让人久久回味。“孕妇大嫂”双手护着“凸起的大肚子”,蹒跚着前行,小心翼翼地转弯,生怕动了“胎气”,惹得观众哄堂大笑。“哺乳大嫂”装出抱着孩子的样子,还边走边“给孩子喂奶”,喂了左奶又喂右奶,嘴里还哼着《摇篮曲》,还真有点儿“专业”呢!精彩的表演,获得大家热烈经久不息的掌声。三位阿妹被客人的精彩表演深深感到了,送给表演最出色的“名花有主的阿妹”一大碗米酒和一脸的锅烟灰,“孕妇大嫂”和“哺乳大嫂”各得一份精美的“小牛头”纪念品。

  第四个节目是《主客问答》。答对的有奖,大错了就得喝酒或唱歌。请听题:“苗族的祖先是谁?” “蚩尤、蚩尤”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喊。“小牛头”奖品被离主持人最近的一位美女抢走了。请听题:“苗族五大姓氏是哪些?” “湘西为吴、龙、廖、石、麻,黔东为吴、龙、麻、石、田(或白)”又是一位美女抢到答题权,且分类作答,准确全面,好像早有准备似的,理所当然得到奖品。请听题:“阿哥、阿妹大家好,苗语怎么说?” “点菜点胖茶籽油”这是大家在车上刚刚跟导游小刘学的,记忆犹新,纷纷抢答——不管是否准确,反正音调八九不离十了。奖品归谁呢?当然是霸蛮从主持人手里抢奖品的那位帅哥了。请听题:“阿哥、阿妹再见,苗语怎么说?” “点菜点胖牛肉干”又是大家齐声回答,又是手脚快的帅哥抢走了奖品。大家又是一阵欢笑,图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奖品,图的更是这种优雅、静美的环境,淳朴、热情的民俗,和睦、温馨的亲情。 {Ky:PAGE}

  第五个节目是《上刀梯》。上刀梯是苗族的绝技之一。只见一个苗族帅小伙子赤脚上场,烧香敬神灵、敬师父,双手抓刀,双脚噔、噔、噔、噔,连续向上跳过五、六把闪闪发亮的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连跳叫“猴儿跳桩”。接着小伙子就小心翼翼地手攀脚踩向上爬,每一步都得谨慎,稍不留神,脚板就会被刀划破出血,真是刀尖上过日子啊。大家屏息凝视,都替小伙子捏把汗呢。小伙子上到一半时,一手抓刀,一手伸向前方,与客人打招呼,一脚踩刀,一脚立起,这叫“仙人指路”。小伙子继续向上,爬到顶端时,一手抱着柱子,身体前倾,一手尽量前伸,一脚踩刀,一脚水平伸向后边,与前伸的手成一直线,这叫“大鹏展翅”。最后,小伙子又噔、噔、噔、噔地下到刀梯中部,双脚挂在刀口上,双手平举,身子猛地向下翻,把大家都吓了一跳,这叫“倒挂金钩”。

  第六个节目“跳竹竿舞”。三对阿哥阿妹两人一组,摆好阵势。首先,两位苗家阿妹穿着鲜红的苗装,踏着竹竿敲响的节拍,欢快地舞动起来。她们面带笑容,舞姿优美,步伐轻盈,轻松灵巧地跳过三道竹竿。她们连续表演三遍后,就邀请客人们出场一起舞动。二十几位客人陆续上场,当然也有好表现的我。大家跟着两位阿妹,各显身手,有的训练有素,反应灵活,跳得步点精准,轻松自如;有的僵手僵脚,跳一下被竹竿碰击一下,以至于不敢轻举妄动,畏缩不前。我以前看学生上体育课跳过,他们是按“跳停、跳停、跳跳停”的节奏跳动。我基本上学会了,满以为可以炫耀一番。可是,今天苗家兄妹不是按这种节奏敲击的。我有些着急了,胡乱跳过了第一、二道竹竿,被第三道竹竿碰击了一下,一点也不觉得痛,只觉得有趣、高兴。大家就这样你跳你的,我跳我的,轻松过关的高兴,被竹竿碰击的也高兴欢笑。整个表演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歌声、笑声、欢呼声久久回荡在苗王城的上空。

  历经沧桑练兵场

  回味着上刀梯的惊险,跳竹竿舞的快乐,我们离开苗王城右边的“环城路”,穿过一道矮小陈旧的龙门,来到“城郊”。一座六米多高的石头垒成的烽火台矗立路边,好像一位忠实的卫士,日夜守卫着苗王城,风雨无阻。一颗两人合抱的大古树横卧路上,成了天然路卡,行人弯腰才能通过。我们顺着一米宽的青石板路,走向大山深处。沿途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阴天蔽日。各种野花争芳斗艳、花枝招展、香气扑鼻。上百余步石级,拐几道山湾,来到苗王练兵场。四根柱子支撑起一个简易的寨门,门眉两侧各挂一个发白的牛头,几把造型怪异的刀叉站立两边。秃顶、满脸络腮胡子的“武将”,手里握着一杆古老的火枪,携带穿金戴银、笑容可掬、娇艳欲滴的阿妹,早早地站在寨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客人走到“武将”和阿妹身边,情不自禁地“咔嚓、咔嚓”合影留念,见证这不寻常的“军营”之旅。

  进了寨门,首先登上高高的巨石点将台,这是当年苗王沙场点兵之地。站在点将台举目四望,脚下的村寨、苗王河尽收眼底,远处的高山峻岭,历历在目。山下的风吹草动,这里都了如指掌。这里是绝好的点将台,也是最佳的瞭望站。

  宽阔的练兵场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整齐站列在器架上,银光闪闪;身着盔甲手持刀枪的卫兵雕像,看护着各条道口,威风凛凛;凹凸不平的练功地,绿草茵茵的射击场……这里的一石一树、一草一木,都包含着苗族同胞粗犷、果敢、睿智的秉性。置身其间,无不为之震撼:苗族同胞与外来入侵者奋力厮杀的刀光剑影又浮现在眼前,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喊杀声又回荡在耳际。一个奔徙千里的民族,能在这偏远之地安稳生息、发展壮大,全凭着勇敢、勤劳和顽强不屈。

  峡谷轻舟荡悠悠

  怀着对苗族先辈们的深深敬意离开练兵场,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海,我们来到“一线天”。“一线天”被竹叶、杂草掩映着,透过几十米高一米宽的缝隙,山下的苗王河隐约可见。

  过来“一线天”继续下石级,来到风雨桥。风雨桥横跨苗王河上,约40米长、4米宽,两边各有一个飞檐翘角的辅亭。

  沿河步行200多米,来到苗王河渡口。渡口两岸悬崖绝壁,杂木繁茂。上游百余米,有一拦河小瀑布。大家争站最佳位置,摄影留念,留下这青山绿水、峡谷瀑流最美的画面。关键时刻,相机没电池了,我恨自己没把备用电池随身带上,借别人的随便照了一张,表示到此一游。

  一只、两只,游船陆续划过来。十几位老奶奶上了最先到达的两只船。她们并不认为自己老,齐声高唱着“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把小船划向自己的青春年华……

  大家陆续上船,高兴得唱啊唱、笑呀笑,让无限的喜悦回荡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我们几位男士,表现出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坐上最后一船。我在酉水边生长,划船是我的强项,绝不能错过秀一把的机会。我叫船工坐进船舱休息,自己坐在船头,拿起一米多长的小桨,往岸上轻轻一点,船就离岸而行。我看着船舱,背对前进的方向,反向划水,左转右转,轻松自如,宛如一个历练多年的水手。大家都夸我是驾船的行家。苗家船工兄弟也连连称赞:“大哥真是高手!”我说:“没什么,献丑了。”心想:别说这小河静水,就是激流险滩,我照样从容飞渡、飞洒自如。小船在我的拨弄下,在灵山秀水间轻松愉快地前行,穿过风雨桥,绕过几道弯,转眼就到下游的码头了。这时我真有点后悔,划这么快干什么啊?沿途奇特、险峻的绝壁,茂密的森林,雅致的苗家风雨桥,苗人耕作的歌声,我都还没有细细品赏;“舟行幽谷中,人在画中游”的舒畅,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梦幻意境,我都还没体味。没珍惜眼前稍纵即逝的美景,心中升起丝丝遗憾。

  忘情嬉戏苗王瀑

  码头下有一个拦河人工瀑布,约5米高,40米长,雪白的瀑流,如一幅巨大的白色绸练,翻越拦河坝,飞泻而下。溅起的无数水花,像散落的珍珠,随风飘散。40多块青色跳岩,像瀑布的帽檐,连接着两岸。游客们在这里,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赤脚下河,尽情地戏水弄波,尽情地摆姿造型,或娇柔可人,或温文尔雅,或活泼玩皮,或凌波微步,特别是7位青年男女,站在拦河坝的跳岩上,手牵手,单脚独立,一脚高高抬起,做出集体飞越瀑布、凌空而过的样子……大家都想留下这醉人的美景,留下这美妙的瞬间。

  瀑布下面的河滩,大块大块的青石板稍稍倾斜着插入河床,像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鱼鳞。“鱼鳞”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映衬着绿水青山,古城墙和吊脚楼,瀑流和人群,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苗王河谷山水图。

  顺着小河下行百余米,小心翼翼地走过一座两尺宽的小木桥,又来到了苗王城下。距离小木桥约50米的下游,有一座钢绳牵引、木板铺面的吊桥,是连接苗王城与对面村落的要道。 {Ky:PAGE}

  欣欣向荣苗王府

  由“黑旗会”寨门上山,攀登近百级石阶,再爬几段笔直的木梯,穿越几间凌空的吊脚楼,就来到了苗王城左侧的“环城大道”。大道路口,悬挂着“练兵场”门口给大家照的相片,要的给10元钱,不要的绝不勉强。这里旅游经济的经营方式,多了几分纯朴的感情,少了几分奸诈的元素,给游客一种和睦、悠闲、放心的感觉。

  顺着五、六米宽的青石板“环城大道”斜面上行100多米,是新建的“苗王府”,占地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苗王府大门由606花岗岩材料雕刻而成,上面刻有麒麟、狮子、龙凤、芦笙等各种精美雕像,苗王府屋顶上中间有一个彩蛋,两边是凤鸟交尾,象征民族兴旺,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再往外走,直通“迎龙广场”。

  “环城大道”右边的风雨长廊,是“百苗长廊”的一部分。

  夕阳西下,苗王城披上了银装,更显华贵多姿,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在苗王食府吃过丰盛的晚餐,乘车直奔凤凰古城,去欣赏沱江两岸迷人的夜景。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黄益勇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3/08/05/58924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