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客保靖红网 嘉宾微访谈录]——微电影《成长》及其背后的故事

来源:红网保靖站 编辑:易果 2014-12-11 17:12:52
时刻新闻
—分享—

  [作客保靖红网 嘉宾微访谈录]——微电影《成长》及其背后的故事

  本期嘉宾:黄炜

  本期主持:易果

  摄影:张承印

  编辑:彭晗

  文字整理:易果

  相关视频见《视听在线》:微电影《成长》及其背后的故事专访

  背景:2014年11月底,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由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炜、彭耿老师指导,该院周一溯、刘玉玲、范立杨、夏源、麦波同学共同创作的微电影《成长》获得了大赛“微电影类”全国一等奖(排名第一)。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高校文科大赛,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高等院校及师生人数最多、作品水平最高的国家级赛事。

  微电影《成长》取景为保靖县吕洞山风景名胜区,主演为保靖县夯沙乡人,就此,保靖红网组织人员对吉首大学法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湘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黄炜老师进行专访,了解《成长》及其背后的故事。

  正文:播放微电影《成长》及其部分花絮

  记者:黄博士,请问怎么想到要拍这么一部微电影的?

  黄炜:去年我们也拍了一部微电影,叫《平凡与梦想》,获了全国大广赛“国家二等奖”,并获得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全国一等奖”,主题是留守儿童,社会反响很好。记得当时西部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国内很多电影独立制作人都来参赛,我们获了国家一等奖,当时我的感觉就是现在并不全然是技术为王的时代,大家更加注重影片的内容、内涵和思考这个层面,要说技术和设备,当然北影、中传他们更好。所以,今年我在想要对留守儿童这个题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挖掘,并且得创新。今年上半年我听朋友说到一个数据,当时比较震惊,即农村犯罪率比城市要高出许多,我想,农村这些儿童成长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今年把教育这个环节提取出来,去思考,当时构思这个故事想了很久,有几个点非常重要,需要去结合,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二是湘西的乡村教师的问题,生存状态的问题,第三个是亲情的问题,我们湘西人很重感情,所以这三个点融合在一起,就想到了这么一个点,去深入下去做。

  第一稿出来,改本子,开会,作了些修正,基本定下来,从构思到拍出来,半个月就完成,拍摄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过程还是非常辛苦,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1点多钟,有时一天只吃两餐,早上8点吃早餐,到下午5点才赶回来吃中餐,中间吃点饼干熟食什么的,比较辛苦,主要是小演员们孩子们辛苦,同时也非常感动,这些老师和这些孩子们陪我们一起完成作品,没有怨言,尽心尽力,既愉快又感动又辛苦又满足。

  记者:黄博士,既然刚才说到拍这么一部微电影,地点怎么想到要选在吕洞山拍摄?

  黄炜:吕洞山我曾去过很多次,与当地王胜书记比较熟悉,他每次都很热情,跟我们互动次数也比较多,所以第一个就想到吕洞山。吕洞山是民俗文化集大成之地,苗族文化非常浓郁,非常集中,第二个,那里风景非常优美,第三个,吕洞山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第四个,吕洞山有好茶,黄金茶真的很美妙,我们有个同学说从黄金茶中喝出牛奶的味道来了,呵呵。所以我们就跟王书记联系,王书记马上答应,说可以,非常欢迎。就第一次踩点,觉得非常好,但是需要一个学校,书记联系去踩点,乡长、副书记很多人陪我们去找点,最后找的蜂堂村小,这个学校非常好,但是距离夯沙乡比较远,开车过去一个多小时,特别是下那个坡,目测大约40度左右,感觉好陡的坡,我当时都感觉不敢下,然后前面师傅说他们经常下这样的路,经常开这样的路,有他们在前面带路,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勇气,就这样随他们在山巅山谷中绕上绕下,穿进穿出。感觉这里确实不容易,生活在这一片的苗民,孩子们不容易,能够走出大山都是非常艰难的事,他们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但也值得我们思考。这一次拍摄,从上到下,从乡党委政府,到学校到孩子们,对拍这部片子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没有他们,我们很难作出这样的作品。

一等奖(指导老师:黄炜 彭耿)

一等奖(同学名单:周一溯、刘玉玲、范立杨、夏源、麦波)

  这次获得全国大广赛“国家一等奖”,也是湖南省首次获得的微电影类国家一等奖,湖南以前从来没有获得过。今年全国31个省市、2427个高校,60万师生参加这个大赛(含香港),是目前我国覆盖高校人数最多,参与人数最多,作品质量最高的全国性大赛事,我们西部的吉首大学能获得这么高的奖项,而且是湖南省破记录的奖项,我觉得有几个因素,首先不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是东部的那些高校,他们应该是最好的,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他们的设备,他们的技术是非常好的,但我们湘西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感动了评委,同时,也是我们湘西土地上生活的少数民族人群感动了他们。再一个,是吕洞山,是保靖的这些孩子们、老师们感动了他们。所以得到全国评委们高度评价,今年一等奖全国三个,我们在一等奖中排名第一,这是大家的共同的一个心血,也是大家的一份感情的沉淀,最终形成这一个作品的呈现等等,这些东西一起感动了评委们。现在作品做出来,做成光盘和作品集发给参赛组,完了把作品发到一些网站上去,搜狐、新浪等,去年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平凡与梦想》作品就已挂在搜狐视频里面,去年拍的是凤凰,今年拍的吕洞山,今年我们也更注重对吕洞山自然美景风光的表现,我们下的功夫更大,对吕洞山文化底蕴的呈现也更丰盈。

  记者:黄博士,当时拍摄这部微电影的时候,经过后期制作,我们目前看到的《成长》全片只有5分钟,实际上素材有多少分钟?

  黄炜:素材大约有10、20个小时吧,拍一天大约10多个小时,演员们表演极佳的素材很宝贵,因为很可能拍很多条会有几条是表情极准确、肢体语言极到位、演员们配合极默契的,就跟真实发生的一样,这样的素材很宝贵,然后从中间去挑,有的镜头得换,得补。大概10个小时素材抠出来5分钟。主要是大广赛规定了参赛作品只能是5分钟,超过一秒都不行,所以我们拍的很多桥段,如父亲送别的那场戏,也很感人,演员很入戏,但后期剪辑时不得不割舍掉了。

  记者:光从这个数字来说,就知道拍摄这个非常不容易。住在哪儿?

  黄炜:住在夯沙乡食堂三楼。

  记者:工作强度大不大?

  黄炜:确实蛮大。住在夯沙,吉首到夯沙一个多小时,夯沙去那个学校还有一个多小时,特别是那条山路比较难走,下去大约40度的坡,那段日子又刚好下雨,山路湿滑,沿途的路外就是悬崖,我们开车开得很惊心动魄,当时5月份,正是梅雨季节,我们有个学生叫刘玉玲,大家开玩笑说她来了我们就不要被雨淋了,结果被淋了一个多星期,天天下雨,后来大家就叫她“雨神”。那个山路开车真不容易。

  记者:当时去的剧组大约有多少人?

  黄炜:剧组5、6个人,我导演,摄像2个,两台机位,当然我也摄像,我导的时候,我的两个学生就兼做摄像。还有灯光,还有化妆,还有道具,去了5、6个人,大家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兼着干,主要是为演员和摄像服务。这是我们的一部车,另一部车,老师、导演、配角,下棋的配角等,还有一部车,一共三部车。

  记者:听说有时凌晨一两点都还在审片子?

  黄炜:白天拍,早上8点去,赶到那个地方拍,晚上5点回来吃中餐,饭后晚上拍室内剧,晚上的夜戏,拍完回来11点多钟了。从那个地方走回来,农村9、10点钟村子就差不多全黑了,村民都休息了。当时走回来,黑漆漆的,整个村庄就听见啾啾虫鸣,走回来11点多洗个澡,就对照分镜头编号逐个再回放和检查一边镜头,把素材导在电脑里并做好记录。不佳的镜头第二天再补,所以得记住是第几号镜头,第二天又去拍。

  记者:山高路远,有没有觉得吃不消的地方,比如脚痛啊?……

  黄炜:还好,虽然山高路远,但是都通车了。村村通,无非就是一些路不太好,开车有点怕人,但是没事,开着就是,那里的师傅技术很厉害的,有他们在前面引路。真正累的是在片场,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大家一起在那里,选机位、铺轨道、架摇臂、布灯光等,还有那些老师和孩子们,他们得一遍一遍地不停地去弄,我们先给他们提要求,然后引导他们去表演,很准确,情感传递得很到位的去表演。

  记者:我们这里面的乡村老师本身也是本地的?

  黄炜:对,没错。在学校里找的一几个,夯沙乡王胜书记,找来几位老师及一群学生,然后我们挑选,我们先跟大家做交流,我们先是提几个问题,比如说,演员得哭,能不能做到哭?他说可以;演员有时候蛮辛苦,行不行?时间方面方不方便?等。先提前沟通,演员说可以。后来我们商议了一下,选了两个气质形象好的,尤其是这个老师,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从30多岁演到50岁左右的跨度,从30多岁的年轻父亲,一个人带着儿子,演到50多岁儿子出去工作了,还继续留守乡村里面,继续作乡村教师。

  记者:这位男教师本来就是乡村教师?

  黄炜:对,他就是乡村教师,挺好的一个乡村教师。是叫石明诚老师,他真是全身心地在出演这个片子,他不仅很敬业的表演,特别是化妆,演年老时,化些老年斑,头发得花白,化妆得弄半个小时,特别是我们那帮孩子们,化妆又喜欢开玩笑,化着妆又逗他笑,石老师则任你化,任你弄,很随和。开始表演不一定能够很准确,但越演越好。作为一个没演过片子的人,难免紧张,到后面,越演越好,越演越好,拿捏分寸非常准确。我们要既不能太过分,又不能欠缺,要刚好,而且自然。我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石老师表现的非常优秀,很棒!

  记者:完成本色的演出。

  黄炜:对。

  记者:拍摄期间,还可以帮我们分享一下快乐的回忆不?

  黄炜:快乐的回忆蛮多的。比如从他们住的房子去还手机那一段,那是晚上一个夜戏,我们在那儿拍,我们的摄影,一个学生,上厕所去了。去了之后,我们在外面等,演员啊,我们都在外面等,等了半个小时还没出来,“上个厕所要这么久吗?”我们产生了疑问,过会儿,叫个人去,然后去找他,一找,居然是掉到厕所里去了,不是整个掉进去,而是一脚踏进去,他城里小孩,没到过农村,农村搭两块板子,没有灯光,天又黑了,一脚就踩到里面去了,人扑在两块板子上,搞了半天才出来,一脚全是粪便。看到他人没事,有几个同学就开始开他玩笑,他也一起笑,并说他没见过这样的厕所,确实蛮辛苦的。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微电影,刚才说这部微电影主要是对乡村教师这一块,那么黄博士,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对乡村教师的思考?

  黄炜:其实我们做这个片子的时候,对乡村教师问题相关的文献材料也看得多,思考的层面比较多,但是这一次下去的时候,思考的时候,恰恰对乡村教师问题没有更多思考,我怕我出现“概念先行”的主观偏见,我希望我清空我的看法,直接去看鲜活的真实,并通过拍一个真实片子带给别人来思考。

  记者:这次与乡村教师零距离接触,感谢带来这部非常接地气的一部作品,我想问的是,以前想像中的乡村教师,与实际中感悟有什么不同?

  黄炜:之前脑袋中想到的乡村教师是他们本身,没有更多去想环境、待遇、条件这些东西,这次真正下到这个地方去了,然后看到这样的环境,那些孩子,那种第一现场的感觉是蛮震撼的,所以中间很多镜头很多片子,就是这种真实的表白,真实的记录,很多戏份我没有过多去引导他们,他们就本色表演,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他们自己,一般而言,表演都需要导演去引导,但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去引导,只介绍每一场戏的故事是什么,然后把要求提给他们,然后就把时间留给他们,结果他们表演的很真实,非常好。

  记者:这样更真实,更自然,更多的空间去留给观众思考。

  黄炜:对,这也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所以这部片子出来之后,在组委会也好,随后的一些观众也好,希望引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去思考,去关注乡村教师,去关注咱们湘西。咱们的留守儿童,乡村教师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问题,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扶贫的问题,怎么去精准扶贫,怎么去开发当地,怎么让外出背井离乡的打工的人能回来,能够不再背井离乡,全家团聚,让孩子们过上有父母陪伴的日子,让我们的教育能做得更好,让大山的孩子们活得更加幸福,有梦想,有尊严,活得不迷茫,同时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乡村教师这块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他们长年坚守在像吕洞山蜂堂这样的小学,非常的不容易,那样的环境,出来一趟买个盐,买个酱油什么之类都不方便。因为我们早上8点多钟去那儿,中午想吃个什么,这里什么都没有,拍到下午5点钟回来,回到夯沙乡政府,才吃的饭。所以,生活在这个地方确实非常不容易,跟外面与世隔绝的感觉。老师们在这个地方奉献,有的几年,有的几十年,一辈子青春就放到那里,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我们很多人在感动于他们所做的奉献的同时,其实也更应该想想改善的方案。第二方面,我们州里给了教育这块很大的支持,但是县里限于自己财力等问题,力所不及,我们州内这样的贫困山区小学不知有多少,我们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但是希望这样的作品出来,能够引起社会其它更多有能力的人士关注,并更多地去支持他们,去提供更多的帮助,甚至有更多的呼吁也行。而我们能做的其实仅仅只是这样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关怀,一点点心意,真正辛苦的还是他们,我们只是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有幸获奖,获奖只是上面的一朵花,影片的营养全在底下根子里,是真正扎根的这么多,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和孩子们,是他们的故事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才是让这部片子获奖的根本。

  记者:感谢黄博士给我们这么一部充满正能量,对乡村教师这一块的关注,以及对他们的理解,对这么一群乡村孩子,对他们的教育和如何成长这一块最自然、最本真的一个记录,让我们一起为乡村教师和孩子们祝福吧!再次谢谢!

图为记者与访谈嘉宾合影,左二为保靖县夯沙乡党委书记王胜,左三为吉首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象枢,左四为吉首大学博士黄炜

来源:红网保靖站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4/12/01/58891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