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昶
印山台,地名。顾名思义,其山如印形是也。在保靖县葫芦镇东则,现为印山村。
从葫芦河畔乘车蜿蜒爬行数道弯,行程4公里后便可到达此地。这里居高临下,四面云水,群山逶迤,尽收眼底。有文人形容印山台是镶嵌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古城堡。
据清·同治《保靖志稿辑要(卷三)》记载,“计凤凰厅境内设堡卡碉台八百八十七座,永绥厅境内汛堡卡碉百二十一座,古丈坪连保靖县境内汛堡碉楼六十九座。”史志证实了印山台是明清古军事城堡与凤凰、吉首、古丈、花垣的军事城堡和边墙是连在一起的,是南方长城遗迹延伸到最北段的一个高山古城堡,是明清时期朝廷围困湘西苗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其城由青石城墙围成方形,设有东门、西门和北门。城内大道为青石板铺就,当地人称城内为上街,称西城外为下街。古城堡后面的高山顶上,有由青石垒成的碉堡,古城之外的东边要地和西边要地各设有一大型哨卡。至今雕堡、石城墙的断垣残壁历历在目。
《保靖县志》云:“印山台县东南七十五里山形若印高压群峰,俯视苗寨如可指数即葫芦汛千总驻防处”(清·同治《保靖县志·卷二·四十一》)。
印山村海拔740米,高出葫芦镇400多米。其地势险要,东西十里峻岭,南北两面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可查:“嘉庆二年(1797),凤凰厅同知傅鼐(后升朝廷总理边务大臣、辰沅永靖兵备道员、按察使)奏请朝廷,修筑边墙屯兵防苗。边墙自古丈入保靖葫芦寨,上印山,穿马路,过鱼塘,进涂乍,跨唐家河,由阿稞上柏子木,入水银而进入花垣。保靖县境内修筑汛堡碉楼69座,炮台择地势要冲处设立,哨台于关墙之间修......”(《保靖县军事志》八十六页)。印山台因地势险要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屯堡。嘉庆四年(1799)朝廷具体采纳了傅鼐“均田、屯兵、防苗、安边”的主张,实行“均田屯勇、增设苗官、以苗治苗”的制度。从此,保靖境内的绿营兵制全面推行。
印山台屯堡建成后,朝廷派“千总”(官从六品)杨忠武(陕西人)长期屯兵驻守此地。“嘉庆二年,弁兵七十。”(清·同治《保靖县志·武备》)。及这里驻扎着72个常备屯兵和百余名“有事则战,无事则耕”的屯垦丁夫。为了安定军心,安扶民心,杨千总在印山台建起了“学馆”,教驻军官兵子弟习文学武。杨千总夫人嗜爱戈阳高腔,又组建了戏班子、修筑了戏台,于是印山古城戏曲文化便应时而生。戏曲爱好者们将戈阳高腔与本地的灯戏、洋戏融为一体,便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印山高腔”。“印山高腔” 既高雅又通俗,唱腔高亢激越,音乐婉转悠扬。在印山台这个交通闭塞,山高水险的大山之中,能把中原汉族文化与湘西土著文化融合得如此有声有色,在湘西的曲艺史上实属罕见。
明清时期,印山台在县境内是最先接受汉语言教育的村落。“改土归流”后,第一任保靖知县王钦命,上任第二年(雍正八年)就在屯内开办了两所义学馆,其中一所设印山台,一所设小萌场。政府明确规定,官学必须实行多取土童的政策,以“土三客一为率”。学校教育是土家族接受汉文化影响的重要渠道。学校文化传播的选择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使汉文化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土家人心中。印山台适龄学子在“官学”教育与熏陶下,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本民族向文明大大迈进了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山台人一代一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举,印山台就推举了8名识文断字的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到2000年,本寨在外工作的人员户均达1.5人。
与此同时,佛教、道教也在这里相容而生。据有关资料介绍,天启四年(1624),印山台修建了天王庙(又名天王行宫),庙内尊尊天神菩萨威风凛凛。四大天王本身是古印度佛教的信仰,引进中国后被道教借用。乾隆年间,印山台一年两度的请神送神活动非常隆重。第一次为阴历六月二十四,第二次为腊月二十四。活动需准备三天,第一天请菩萨出庙,三顶精美的花轿载着天神菩萨周游各寨,簇拥者近百人。路人见者必烧香敬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全家平平安安。第三天送菩萨回庙。其中三天晚上都要在庙前唱戏跳舞。高腔戏、阳戏、花灯戏及土家摆手舞精彩纷呈。参加活动的数百人除了本寨人丁外,尽是远亲近戚,因此,寨里需宰一头牛,然后将牛肉分给各家,并嘱咐各家各户要待好自己的亲戚朋友。其间,家家宾客满座,热闹非凡。试想,这样的活动与中原江浙一带的“庙会”何等的相似啊!
追溯葫芦、印山台的百年历史,该是湘西可点可赞的一笔。由于汉族屯兵的长期驻扎,他们将汉文化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土家苗寨。使被土司的愚昧政策和朝廷的羁縻政策禁锢了数百年的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乾隆嘉庆年间,印山台墟场开始向葫芦扩展,绿营屯兵的后裔们开始进入墟场开展商业活动。一时间,汉族的手工业、印染业、饮食业等在这里崭露头角。如罗氏染压、曾家粉业、黄家铁业、刘家火铺、袁家皮匠等应运而生。据说,葫芦苗族武术就是黄家铁业老板传承下来的,袁家皮匠就是袁吉六先生的祖上。由此可知,印山台屯堡古城的建立,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历史上曾称印山台、凃乍、鱼塘几个土家山寨为“歌乡”,此话名副其实。先看他们的“迎客歌”:“远方的客人歌乡来/山歌就是铺路岩/ 见面先用歌握手/进屋又是歌招待/茶也是歌烟也是歌/还把歌儿当酒菜/ 白天用歌遮风雨/ 夜来用歌作铺盖/远方的客人歌乡来/一脚踏入歌世界/ 穿上歌鞋走歌路/踏着歌步上歌台/追歌魂/ 怀歌胎/ 练成了名家好秀才/ 若是你醉倒在歌海里/ 我驾歌船接你来”。这是当地龙泽瑞先生为家乡创作的“迎客歌”。他就是在这个土家山歌的肥沃里成长起来的一名音乐干部。印山台还是土家山歌“坡头腔”的发源地,其代表人物叫张三姐。张三姐,清末民初著名的女歌师,印山台周大茂之妻。由于她生在“歌乡”,长期受山歌的熏陶,中年以后就扬名保靖、古丈、乾州、泸溪等县。关于张三姐对歌的故事在民间比比皆是。一日,本地老歌师张明孝在龙洞坡下碰上张三姐,便即兴唱道:“高岩龙洞吊棉藤 棉藤开花象明灯 风吹灯动藤也动 藤动灯来灯动藤”。巧妙的情韵,一气呵成。聪明伶俐的张三姐略思片刻,便口占一绝:“葫芦苗寨坐苗人 苗女挑花绣苗裙 走路裙动人也动 人动裙来裙动人”。象这样声情并茂的山歌,至今在民间流传,脍炙人口。现在,土家山歌“坡头腔”已成为土家山歌中的一朵奇葩。
印山台,一个生在悬崖绝壁上的古村落。这里,历史文化厚重,这里,自然风光迷人。是湘西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贾昶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5/05/18/588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