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借这片黄叶,无声贴入一汪秋水面。
我借这只秋天的眼睛,窥见了一段古今不朽的诀别。
凉风起,掀动一枚公元前227年的页码。一汪水波,在这枚页码上,粼粼兴起。
一道清冽的易水,是燕太子丹,送给荆轲的一把匕首,寒波闪闪的锋芒,被秋天一张灰茫茫的脸,检阅。
一身缟素的人群,一群被政治漂白的叶子,飘落于易水滨,神情庄严地祭奠悲壮的秋天,祭奠荆轲一转身后的惊心动魄。燕赵悲歌的洪钟大吕,被荆轲的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沉沉地叩响。
落叶、西风、长亭,寒水,是洪钟大吕之音的视频,缓缓地播放在燕国秋天。
一群无语的目光,对白的在对白,凝望的在凝望。
寒光闪闪的易水的波光锋芒,为荆轲铺垫英雄的路,铺垫不归的旅途。
没有酒,这秋天的易水,就是一杯清冷的酒,醉了燕国男儿的豪情。
没有携带的礼物,樊於期的头颅,就是燕国送给秦王最好的苦肉之礼,千古惊魂。
没有朋友,高渐离的“筑”,就是朋友,与荆轲的乡音,激昂地拥抱和握别。
英雄心,补天裂,怒发已冲冠。
怀藏督亢地图,怀藏流血的悲剧细节;怀揣涂毒匕首,怀揣偷天换日的一个国度的挣扎。
再回首,关山已遥,故人长诀。
一个国家的秋,一枚政治的秋天挣扎,在秋风里缓缓退远到天边。
这风萧水寒的葬礼,庄严地在一块战国石头上,撰写一个人的碑文,撰写一个国度群体的政治秋魂。
(二)
随一片黄叶,我横穿古籍,滑过历史册页,轻盈地随风飘,随水流……
楚国江沿,我听见宋玉放逐落魄的喉音,从《九辩》里袅袅腾起。
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枯黄的哀怨凄愁,在唐宋之间的600多年诗歌画幅里,国画般晕染上浓重的枯黄底色。蝉声、飘叶、孤舟、雁阵……这大自然画幅上的一笔又一笔的秋天色块,摄住了唐诗宋词的魂魄。
李白站在唐诗的船头,一笔勾画出《子夜吴歌》,勾画出一副秋图。
墨图里,一弯秋月,清冷着长安的夜,清冷着声声捣衣声。瘦骨嶙峋的风,在凄冷的月色里乱窜,撞痛了家人久别的深寂思恋,撞痛了一个时代压抑的平安渴望,诗人的一缕愁怨,在秋夜里黯然滋长,黯然霉变。
另一缕愁怨,却在杜甫的《登高》里袅娜蜿蜒。
依然是风,猎猎秋风,气势磅礴地将天空吹远、吹凉。一声猿啼,在夔州峡口,哀转久绝,湿透了杜甫心灵的秋天。
伤凉的秋叶,这走过春天的时光魂魄,离开枝头的刹那回眸,颤抖着生命的依恋。刺痛了杜甫的韶光,刺痛了杜甫的未酬壮志,刺痛了淤积在杜甫生命里的苍凉。滚滚的长江水,流淌成杜甫言不尽的愁绪。孑孓登台,望不尽无涯的秋天,望不尽秋天悲凉的深度。
低首回眸,那些起伏的时光,是漂泊的风,一路轻吟着一个人的漂泊多病的残生,一路轻吟着一个大唐的雨雪春寒的变幻,它们幽幽而来……
唐诗的画幅里,秋天枯黄了,悲绪飘进风中雨里,醒来的个体情绪,无声地蔓延开来,浸染了唐诗里的秋天。
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里,秋天的寒鸦,在渐次飞尽;秋天之水,在悠悠不老。然而,别情遥遥无期,思念漫漫无边。贾岛,却卧在《忆江上吴处士》里,看秋风生渭水,睹落叶飘零,萧萧枯叶铺满目光,铺满长安。浓浓的凄冷秋愁,浇湿了贾岛紧裹的怀想。
在唐诗里,李白、杜甫、贾岛、白居易、王维、刘锡禹……他们被秋愁浇湿的不仅仅是怀想,还有失意、彷徨、隐忧……
来源:团结晚报
作者:高翔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