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曾有“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蛔之家三日不举乐”的古老风俗。在婚姻制度上, 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称为“坐床”的习惯。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在唱歌跳舞时,彼此爱慕,得土老司许可,即可订婚结婚。当时,女家不取聘财,男家不索厚奁。后受汉族封建礼教的影响,婚姻多受“门当户对”、财产多寡的限制,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订婚时男方要进聘礼,叫插香;商讨婚期要互送庚帖,叫“拿八字”,婚前男方必须送牛、羊肉、酒等,称为“过礼”。
土家姑娘在十一二岁时,就要学“哭嫁”。在出嫁前半月,就有伴娘相陪‘哭嫁”。有的还邀十姊妹陪哭。婚日,男方在未发轿接亲前,须备猪头一个,鸡一只,敬家神,土地,否则将不吉利。接亲时,新娘穿露水衣(红衣裤),打露水伞,用红线牵着走,后来才改用坐轿。娶亲的前一天,男方须进“哭脸粑粑”为哭嫁礼物,参加哭嫁的人都要分到。否则,便找送哭脸粑粑的人予以惩罚:推搡他,在他脸上涂黑等,开一顿玩笑,直至狼狈不堪为止。迎亲时,男方雇轿,吹吹打打抬到新娘家。新郎不必亲往迎亲。花轿到女家,停院坝中。女家设有“拦门礼”:即用桌拦于门外,男方随轿而来的礼官,须上前和女方的拦门官相互敬酒,点香烧烛,一问一答式的对讲起米。双方都是经过挑选的口齿伶俐的人。如男方的礼官讲输了,须给三茶六礼,方能进门,否则就不准进门,甚至要露宿达旦。若拦门官讲不赢,则不给礼物。新娘上轿前,先放一包米在轿中,称“坐轿米”。把一张斗放在轿前,新娘由兄弟从室内扶着出来,立在斗上拜辞祖先,手执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称为“不家食”。 新娘的兄弟还要穿草鞋跟着轿到男家去吃酒,叫“押轿娃”赶脚酒。婚后三日或择吉日,新娘偕新郎往省父母,叫“回门”。娘家筵客宴婿,叫“陪郎膳”;赠以簪佩、果品,叫“插带”。无论远近。“回门”必须当天去当天回。回夫家时,娘家还得送粑粑之类的礼品。解放后,改革旧的婚姻制度,晚婚率增高,近亲婚配减少,婚姻仪式多已从简。近几年,订婚要彩礼,结婚讲排场之风又有兴起。过去土家人接亲时,男方进一坛子酒到女方家。生小孩后,娘家用这个坛子装上糯米酿成的醪糟送回,叫做“今年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一)、高亲。土家男女结婚那天,送新娘到婆家的陪客称为“高亲”,也称“送亲客”或“上亲客”。“高亲客”一般是新娘的叔婶及弟妹等嫡亲。
(二)、生育。土家族十分重视生儿育女,把生儿育女当成家庭生活的一件大事:
一是报喜。婴儿降生后的第二天,其父赶紧给“嘎公嘎婆”(外公外婆)报喜,生男孩抱一只公鸡,生女孩抱一只母鸡,“嘎公嘎婆”一看,就知道婴儿的性别了。
二是洗三朝。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母婴都要洗澡。对婴儿来说是出世后的第一个澡,谓之“洗三朝”。这天“嘎公嘎婆”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猪蹄子、猪油和婴儿用品来洗三朝。洗三朝的水是用三角枫、伸筋草、九狸光、蜂窝草、艾叶等草药用水煎成,有舒筋活血、消炎、祛湿等功效,同时煮鸡蛋一个。先由“嘎婆”给婴儿洗“三把水”,再由其家人洗遍全身,然后将所煮鸡蛋去壳,在婴儿身上滚数遍,谓之去胎毒,认为可免婴儿生疮疖。婴儿身上洗毕穿戴好后,由其祖父或父亲抱着拜家神,添人增口是好事,以求保佑健康成长。
三是打十朝。又称整祝米酒。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第十天左右,由“嘎嘎”家定具体日期。是日,“嘎嘎”家邀约亲戚六眷,挑(或背)着米、面、甜酒、蛋、鱼、肉、衣、帽、鞋、袜等礼物,“嘎公嘎婆”背着摇床、铺盖、蚊帐走在前,结队到女婿家,谓之打十朝。
四是百日卒。婴儿百日时举行的礼仪。 是日,亲友携礼祝贺,祝福婴儿健康成长 。
五是周日卒。婴儿满一岁时,“嘎公嘎婆”家及女婿家的亲戚朋友、邻居等都有馈赠,祝福幼儿长命百岁。周日卒时,有的家庭还举办预测幼儿的前途和职业的礼仪—————抓周礼。 此俗已流传一千多年。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 标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