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扎河瑶事(一)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世兵 编辑:易果 2017-02-23 10:34:40
—分享—

  农历九月二十八,鸡鸣三更后,秋阳在武陵山巅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笼罩着阿扎河瑶寨。阿扎河敞开了心扉,瑶寨揭开了面纱。瑶民身着艳丽的瑶族盛装,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人流向寨中心涌动,长号吹响,长鼓敲响,瑶歌唱响,整个村庄湮没在鲜花与歌声、长鼓与舞蹈的海洋。一场盛大的仪式,在岁月流年里绽放,在瑶家转角楼前上演,在瑶民心房里流连。

  瑶 之 河

  自艨艟溪口西行十余里,至小桥,拦溪筑坝,是为小桥电站,坝内碧波荡漾,右行一脉走龙溪坪,左行一脉即阿扎河,时而咆哮奔腾,时而温情脉脉,依偎着山峦,呵护着瑶寨,千年万年,不离不弃。名为河,实则溪流,武陵山脉中,随遇而安,随地脉涌动,从千山万壑中喷薄而出,穿洞裂石,至小桥,汇聚成洪流,明处翻坝下泄,声如洪钟,暗里循坝内管道滚动,巨大的水能带动机轮转动,轰鸣出一线线电能,转换成光明,照耀着瑶寨四面八方的天空。

  这时节,喧嚣两季的阿扎河,水情脉脉,涓流潺潺,溜过山涧,滑过卵石,叮咚作响,水至清至澈,鱼翔浅底,惹人爱怜。傍着春光,披着冬阳,常有三五成群的城里人,扶老携幼,汇聚这里,分享大自然的悠闲时光,或去河里嬉水,到瑶寨中探秘,或去山野里猎奇,去溶洞里探险,到瑶民中访古。

  风景是乡下人司空见惯的,但现实如魔幻般地困扰着阿扎河的瑶民,挥之不去。去年春,县里着手乡村区划调整,上游的咱科洞村与下游的起车村合并,整成一个村,因村名未定,两个村的书记一前一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我知道,他俩正为此发愁,心怀忐忑。我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与民族感情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若从两村中各取一字命名,说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溜,能否让村民们认可也是个未知数。给村庄命名,对我来说是头一遭,心里没谱,如何既能使村民感情上能接受,又能让村名冠以地理或文化标志得以流传,思考良久,我没有更好的主意,劝两位书记以阿扎河命名,他俩再三犹豫,最终点头,我如释重负。以河名村,古亦有之,不是我的独创。不出半年,百姓接受了我的建议,官方也予以确认,阿扎河终于从山野间登堂入室了,载入了史册。

  如今的阿扎河,已不是过去的阿扎河,如啼血的杜鹃,冠以五彩的华服,腹纳浓郁的风情,心托如梦如幻的心事,华丽转身,展翅飞翔,飞出了远山,飞向了广袤的地球村。

  瑶 之 寨

  湘西腹部,群山环伺,酉水中流,风景如画。著名作家彭学明说,保靖是上苍赐给人类福和美最多的地方。

  这地方,重峦叠翠,沟壑纵横,水流彩练,沟壑交错处,必是一处风物宜人的绝佳妙处。这里世代居住着土生土长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艰辛但却平静的生活,直到几百年前,悠然的时空,被阵阵的长鼓声划破。

  一群群瑶民或迫于战乱,或迫于生计,或迫于繁衍,鱼贯而入,翻山越岭,涉迢迢江河,不畏艰难险阻。先是刘姓,聚落成寨,再是向家,逐水而居,三是黄族,依山扎寨,又是胡裔,抱团取暖,直到阿扎河九弯十八坪,满山满坡升起了炊烟,19个自然寨悄然形成,子孙繁衍到800多人。从湘东南向湘西北迁徙,历千难万险,永不停歇,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开山为土,犁土为田,筑巢为居,以邻为亲。阿扎河土生土长的土家人,与外来的瑶家人和汉人,一辨服装就知身份,一听说话就知族别,一看婚丧嫁娶就知辈分,谁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不同的语言交流,不同的风俗交织,不同的服饰争艳,一定会有碰撞和矛盾。在阿扎河不要紧,只要放下身段,变换一种姿态,转换一种腔调,碰撞和矛盾,总会有调和的时候。土家人明白,瑶家人也明白,汉人也明白:两眼总是盯着现实,心里总是纠缠恩怨,这个民族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瑶家人跋山涉水而来,睦邻和亲的种子,就像湘西千山万岭中的桐籽一样,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成树,变成林,结满果,榨成油,回馈乡亲,回报大地,回赠生活。瑶家人的生活,风雨过后,便是彩虹、阳光和雨露。

  峥嵘岁月流逝,瑶家人已完全融入了土家人的生活,心连着心,筋连着筋,血脉连着血脉,成为一家人。瑶家人与人相亲,与自然相谐,并且感恩这片土地。

  行走在山林里,即使是路边的一株小草,路旁的一株野花,瑶民亦小心翼翼,心怕践踏到这些小生命。穿行在小溪和溶洞里,哪怕是巧夺天工的石乳、石笋、石幔,只准摸不能敲打,还有洞连洞、洞套洞的犀牛洞,胜似人间仙境,只许看,不能大声喧哗,怕惊吓了地下暗河和小溪里的游鱼,破坏了生态环境。秘境秘禁,早已写进了村规民约,成为瑶民的禁忌。瑶家人心里十分清楚,呵护每一座山林,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溶洞,其实就是呵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阿扎河蕴藏着史诗般的民族英雄记忆。远在明朝嘉靖年间,保靖和永顺土司奉朝廷之命,调土兵至福建、浙江前线抗倭,土兵在艨艟溪入酉水处集结,摆鼓扬帆远征,赢得“东南战功第一”的荣光。明朝万历年间,保靖土司再次奉调土兵5000人,抗击后金,全军阵亡,壮烈殉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来到阿扎河打土豪分田地,30多名红军战士血洒起车,史称“起车惨案”……土兵外出征战,抵御外辱的漫漫征途有阿扎河的身影,就一定会有瑶族儿女的身影。“起车惨案”发生后,当地人连夜转移红军遗体至红军潭掩藏。去年春,瑶家后裔阿扎河村书记胡正文,自筹资金,在红军潭勒石树碑,缅怀烈士的不朽功勋,令人肃然起敬。

  美丽的阿扎河,英雄的阿扎河,永远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未完待续)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世兵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