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黄雀”,初闻,让人不免心生恐惧。其实,此“黄雀”非真雀,而是以面粉、鸡蛋及五花肉为主要材料,油炸而成的面食。它色泽金黄,外脆内嫩,酥香四溢,是一道湘西美食。
儿时的记忆中,炸“黄雀”是过年必有项目。父亲认为,只有用大锅加柴火才能炸出正宗的“黄雀”。但我家住市区,钢筋水泥的天下,柴火式的烹饪早已不复存在。不过,这并没有浇灭父亲追逐乡味的决心。他在楼顶天台上,专门特制了一个可以烧柴的灶,架起了一口大锅。每到腊月二十五,母亲早早就去菜场买好面粉、鸡蛋和猪肉。材料备齐,父亲就摆开了大厨的架势:精瘦相间的五花肉切片,连同鸡蛋一起和入面粉,加适量盐,一番奋力搅拌后,一盆雪白的面粉变成淡黄的稀糊糊。随后,父亲启用楼顶上休息了一年的大锅,在灶膛里烧一堆旺火,倒入半锅菜子油,没多久,油开始冒青烟后,父亲便用稍大的勺子把面粉糊舀进锅里,‘滋滋’的油炸声音响起,面粉糊翻滚着,迅速结成形态不一的面粉团。几分钟后,面粉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黄雀”就可以出锅了。
刚出锅的“黄雀”咬一口,香气扑鼻,里面的肉鲜嫩无比。我们几个小辈守在锅旁,只要“黄雀”出锅,就迫不及待地抢着入口,面对如此美食,烫嘴也不在乎。
油炸“黄雀”美味可口,而炸的过程更让人回味无穷。年味逼近的腊月,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守着美食出锅,操纵了我们对年的美好期待。每每这时,都是由父亲掌勺,而饥肠辘辘的我们,更是撑足了父亲的自豪感。我们争先恐后的抢食,让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骂:“好吃鬼!”每年,我家的“黄雀”都要炸一大包,同时给周围亲戚、朋友送一些。当然,如果别家炸,他们也会送我们一些,彼此交换口味,相互请教。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炸“黄雀”不再是过年的专项。可在我的叔爷爷年代,要吃上它可并不容易。叔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弟弟,他年轻的时候,湘西物质极度匮乏,别说吃“黄雀”,就连饭都吃不饱。叔爷爷因为参军,随部队离开湘西,后来分配在外地工作,然后在外地成家,一晃10余年没有回乡。
2016年的夏天,叔爷爷带着我们从未谋面的叔奶奶回到湘西探亲。我永远都忘不了,在火车站出口,叔爷爷满头银发,步履微颤,一见到我就咧嘴笑,神情和我的爷爷十分相似。到家时,一大家老少都在门口期盼着,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亲人,叔爷爷激动得只抹眼泪。饭桌中间,一大篮子的“黄雀”摆上桌,勾起了叔爷爷满满的回忆。
叔爷爷说,当年,我的太爷爷,奶奶去世的早,爷爷是老大,独自支撑着贫穷的家。他当兵临走前,家里什么都没有,这一去,又不知什么时回,爷爷很舍不得,于是就费尽心思想给他做顿好吃的。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大早,爷爷去东家借了面粉,西家借了两个鸡蛋,用积攒的一点菜子油,小心翼翼炸了几个“黄雀”。那一顿,叔爷爷吃得泪流满面。如今回乡,再次吃上记忆中的油炸“黄雀”,叔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这个东西终于吃到了,我是真正到家了!”叔奶奶说,叔爷爷在家里,吃饭时就常念叨,说湘西的油炸“黄雀”好吃,什么东西都赶不上它。
油炸“黄雀”,不仅是湘西的美食,更承载着游子们对家乡厚重的乡愁。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 旭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