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神秘湘西 梦里故乡

来源:团结报 作者:彭世贵 编辑:易果 2017-06-30 13:11:42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一年前,湘西申报魅力城市,本人作文,全程参与。如今,文中的某些语句已成为彩铃,成为介绍湘西的经典语言,广为流传。现将原作不作修改刊出,意在尊重历史,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作者  彭世贵

  有这样一个地方———

  如书:小说般厚重,阅尽人间沧桑;散文般清新,抒写千种风情;史诗般壮丽,令人荡气回肠。

  似画:一轴山水,展神奇热土风光旖旎;万幅丹青,舒迷人田园水墨飘香。

  是歌:清清山泉,唱如百灵,珠落玉盘,悠扬婉转;山野流韵,和如杜鹃,余音绕梁,悱恻缠绵。

  擅舞: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长袖善舞,娉婷袅娜,曼妙多姿,轻盈款款欲飞天。

  这,就是湘西。

  我们的湘西资质独异,人杰地灵。湘西的美在于山,湘西的美在于水;湘西的美在于汉子山一般的刚毅,湘西的美在于女子水一般的柔情。

  我们的湘西,大美在于野;我们的湘西,大美寓于情。对于她的美,任何奢华的语言都是苍白的,一切极致的描述都是无力的。但是在此,我还是愿意用四个字来概括她的精髓和要义,来解读和诠释她的内核和灵魂。

  这四个字就是:“书、画、歌、舞”。

  这四个字,不仅昭示了我们湘西神秘的山水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是蕴藏着我们湘西纯朴耿直、敦厚善良、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这就是湘西的核心魅力。

  湘西是一本书。她书写着湘西天人合一的和谐,铭刻着湘西沧海桑田的历史。这部奇异的大书,既讲述着湘西人豪侠尚义的自然秉性,又浓墨重彩地渲染着湘西人取义赴死,报国之忧的民族精神。

  文学巨匠沈从文的一部《边城》,揭开了千百年来笼罩湘西的神秘面纱,让她露出了山花般灿烂、纯真的笑容。在沈从文的笔下,纯朴率真的湘西、温情脉脉的湘西、风花雪月的湘西、田园牧歌的湘西、山野流韵的湘西、神秘与人性统一的湘西以她独具的风情,特有的魅力征服了中国,也征服了世界。

  湘西常常是被人误读的。她的无限生机和创造性,她作为湖湘文化极有分量的组成部分,作为华厦文化生成过程中极其绚丽夺目的精神风采,作为常在历史重要关头能清醒呼应历史潮流的精神品格,作为最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杰出人格,往往被消解殆尽。

  但是,历史还原了湘西的真实。历史让我们看到湘西演绎了那么多壮观的历史大剧,创造出了那么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果。

  里耶秦简的出土,被考古界誉为“惊世大发现”。3.6万余枚秦简复活了秦王朝的历史,也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见证了秦楚战争,见证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边城湘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添加了浓厚的一笔。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又往前推移了若干年。

  翻开湘西这部厚重的历史大书,我们可以惊异地发现,湘西以她窄小的区域,贫弱的经济、微弱的人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演、奏响过许多雄伟的壮剧和华彩乐章。展示了湘西人特立独行的原创精神和正义力量,展示了湘西人的人格魅力,生命热情和意志魅力。

  当倭寇在东南沿海滋事,明朝庭束手无策之际,十八岁的湘西人彭翼南率领五千精兵,奔赴苏州,松江沿海,一扫沉闷战局,“毕其功于一役”,将倭寇赶下海去,立下“东南第一战功”。当历史的镜头慢慢向我们靠近的时候,我们更能够看到湘西人以飞蛾扑死之精神,演绎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族入侵的历史壮剧。在嘉善,当这个几近空城的地方出现在由湘西“镇竿兵”组成的128师面前时,这群装备落后的人没有皱一下眉头。虽然,他们即将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日军。在后来的日日夜夜,这群湘西子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嘉善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城墙。七个昼夜的惨烈厮杀,他们硬是阻挡住了日军前进的步幅!他们以湘西人特有的精神和骨气撑起了中国的“兴登堡防线”和“攻不破的马其诺防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西人贺龙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其后,他率领的湘西子弟,为中国工农红军贡献了整整一个方面军!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战辽东,南征越南,西战南诏,东卫海防,阻马援于五溪,抗胡马于大漠。湘西人以其不可复制的精神品格,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湘西的文化魅力和山水精神。

  湘西人的报国精神,不仅仅显现在南征北战中,在铸造京城的历史中,湘西人也贡献出了特殊的智慧。仅明朝正德年间,湘西人就为京城奉献了600多根珍贵的大楠木。如今,它们依然挺立在故宫中。上海人可以自负地说,北京的建筑一砖一瓦都能看到上海的影子;那么,湘西人也可以自豪地说,在铸造京城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挺得直脊梁。

  地域的文化是由地域的人物来体现的,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许多刚毅的武将,同时也滋润了一大批儒雅的文化人,不管将他们放在任何一种尺度上看,他们都称得上是人类精英的伟大人物。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画坛大师黄永玉,歌唱家宋祖英,开中国现代教育风气之先的彭施涤,奠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李烛尘,与徐悲鸿齐名,有“画马四杰”之称的张一尊,《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何继光等等。他们都是湘西这部大书,奇书中高标独秀的人物。他们灵魂的大旗上书写着奋斗搏击的人生口号,以坚毅的生命意志践行着“君子弘毅”的人生命题。

  湘西是一幅画。武陵山绵延逶迤,酉水河激荡澎湃。山生势,水生灵。灵与势有机结合,就生成湘西精妙绝伦的图画,我们的湘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五步一景观,十步一画廊。这里,春来绿树成荫,夏至郁郁葱葱,秋降层林尽染,冬临玉树琼枝,四季分明,魅力无穷。在画山秀水般的湘西行走,任你随意裁取一个层面,就是一幅上乘的水墨丹青。

  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高耸入云,巍巍乎绵延九十里的八面山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终年叠翠,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直栖息于湘西山地,振翅欲飞的金凤凰;两岸青峰对峙,青青幽幽的猛洞河,久享“天下第一漂”的盛名;烟波浩渺,静明澄碧的栖凤湖,则有“湘西明珠”的美誉,是一处荡涤尘埃的温润之地。

  如果说,湘西是一幅巨型的山水画,那么,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就是一幅资质独具的文人画。宁静、平和、清雅、高贵,浓缩了整个湘西山水的精华。她们的精妙,成就了湘西这块洞天福地,造就了人间如梦如幻的家园。

  在这里,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他就是画坛大师黄永玉,他,永远代表着湘西山水这幅大画的灵魂。

  湘西是一首歌。我们的湘西是歌的海洋,山歌是湘西山地的精灵,山歌是湘西人民的营养。“山里人人爱唱歌/山歌就是解病药/三天两天若不唱/口吃凉水不解渴。”湘西十万大山,苍山如海。在这莽莽苍苍的群山里,人是多么的渺小,只有山歌才是精神的滋润和给养,只有山歌才能在绵绵群山中飞舞盘旋。山歌是湘西的智慧,劳动孕育的歌声,是千百年承传的经典。花开花谢,冬去春来。一寨一寨地唱,一村一村地唱,一山一山地唱,一河一河地唱,一年一年的唱,一代一代地唱。山歌从一个山头占领一个山头,从一个村庄包围一个村庄。山歌是湘西人的情爱,苞谷熟了背进屋,谷子熟了收进仓,爱情熟了歌满山。沟深山高的湘西,歌便是路,歌便是桥。哥在东山坡,妹在河西岸,妹在西山坡,哥在河东岸。妹在山崖上,哥在山麓旁。几十几道岭,几十几道弯,几十几条河,几十几座山,磨破了脚板,赶不上中饭,走崴了脚踝,看不见炊烟。看得见妹的人,闻不到妹的香,心里那个急,心里那个痒。此时,只有山歌才是传情达意的最佳手段。湘西的山歌充满着理性。假如男女陷入情爱不能自拔,就有智者来告诫:天上起云云起花/苞谷林里生豆荚/豆荚缠坏苞谷树/嫩妹缠坏后生家。湘西的山歌充满着智慧。有情哥哥劝情妹妹的歌就这样唱:“我郎去了你莫愁/给妹画个太阳头/看见太阳看见我/郎在太阳底下游。这不是与“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我们说,湘西在宋祖英的歌里。不错。宋祖英是我们湘西的百灵鸟,是中国的百灵鸟,是世界歌坛的百灵鸟。

  湘西是动人的舞。湘西的歌舞颇负盛名。在中国,就歌舞而言,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北延边,南湘西。湘西歌舞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湘西歌舞既有舞台的精雕细琢,又有山野的万人狂欢。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按龙舞,就是湘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示秀美的家园,展示辛勤的劳动,表达真挚的感恩,是湘西舞蹈永恒的主题。

  有作家这样形容土家族的摆手舞:“摆的一朵花,花就艳艳地开了。摆的一条河,河就汤汤地流了,摆的一座山,山就慢慢地绿了。”从此可以看出,这舞蹈,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湘西的舞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一出最古老的舞蹈《茅谷斯》,以大地做台,以青山为幕,蓝天下,月光中,狂野的远古剧情就在观众的眼前轰轰烈烈地展开。这里,有艰辛的劳动、感恩的祭祀、人类的繁衍,更有人类婚姻史的更迭和演变。他是一部鲜活的,展示人类进程的史志。被称作“人类舞蹈的活化石。”

  湘西在哪里?其实,我们已经清楚地得到了答案: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江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湘西二百六十八万儿女激情四溢的舞蹈里。

  今天,生态的湘西,民俗的湘西,人文的湘西已成为我们栖息疲惫心灵的圣地,成为我们梦寻千回的家园。

来源:团结报

作者:彭世贵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