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忆渡船口

来源:团结报 作者:罗应奉 编辑:易果 2017-09-13 11:50:35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古老的渡口,蕴涵着多少雄奇婉转的故事。  石健 摄于 保靖长潭河涂乍渡口

  

 

  哪怕沧海桑田,也无法抹除儿时的记忆。  石 健 摄于 保靖长潭河涂乍渡口

  离开家乡很久了,许多事物的印象在记忆里越来越淡了。但有的东西在记忆的深处扎了根,是一下子难以忘掉的。渡船口,记忆中的渡船口就是这样的。

  渡船口,是一个地名,顾名思义是一个过渡的地方。

  记忆中的渡船口,是水银乡通往凃乍乡的一个渡口。因为两岸高山之间有一条长潭河隔断,人们相互往来,便用渡船过渡。所以人们把那里叫做渡船口。

  很久以前的渡船口,只有一只小木船,在两边来回,一次只能过渡20多人,人一多就得等下一趟。遇到两边赶场天,人就特别多。那时的木船都是手摇的撸,单桨的,过渡的时间是很缓慢的。过渡是要收费的,每次每人1角钱。

  到保靖县城里读书,每次回家都是从这里过渡的。当时的渡船老板与我算起来还可以扯上一点瓜葛亲,是我大嫂那边的亲戚。有几次过渡,碰到船老板的儿子掌舵,他的年纪与我不相上下,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像这样的渡船,一般都是平湖水,没有什么危险性。河的下游不远处便是长潭水电站。只有落雨涨大水的时候,过渡会有一点危险性,主要是怕大水掀起大浪。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这里的渡船从来没有出过事。

  那时候,水银公路没有通到凃乍乡,只到渡船口。所以那时,我们到县城里上学,都是经过凃乍走路来到渡船口,坐船到对面的,再上坡到转运站搭车去保靖的。有时还要走路到水银乡的他卜村搭车。

  渡船口的岸边,原来有一个乡办企业,凃乍纸厂。那时的厂子还可以,有五六十人在那里做工。我的大哥罗应福就曾在那里工作过。当时一排排的职工宿舍扎在河岸边,宿舍的那一头便是造纸车间。过了没几年,纸厂的效益不景气,加上造纸厂的污染比较厉害等种种原因,工人们也就陆陆续续离开了这里,另谋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大学回家也还从这里过渡,那时的厂子里只有几个人在守屋。有一次,我还在过渡的时候遇到了惹巴的向梅花,初中时的同学,见面时相互打招呼说了几句话。

  1980年夏天,那一年我高中毕业。记得当时,凃乍公社刚刚通了公路。在离渡船口下面不远的地方,修起了轮船渡,主要是为了来往车辆过渡的。有了这个轮船渡,上面的小木船过渡,人就越来越少了,它的作用也就慢慢地在人们的淡然中消失了。因为,从水银乡走凃乍乡大部分都是坐车了,人们不再行路过渡了。

  2015年闲暇的时候,我坐车回棉花棋。因为马路到尖岩村这段公路在铺水泥路,所以,司机梁勤万便从吉首走保靖水银回马路的,这样我就有一次机会重走那条过去常走的老路了。

  一路走来,公路两边到处都是新修的房子,生活好了,人们富裕了,一栋一栋的砖房子在沿路随处可见,大田、熬溪、马福寨、那洞、他卜等等沿路的小寨子,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的景象糊遮掩了旧时的记忆,但不能模糊往昔的印迹。

  来到渡船口,在等待过渡的时候,从车上走出来,四下望一望轮船渡口。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样的水。夏天水枯了,长潭河的水面下沉了许多。几只小小的渔船停靠在旁边,不见打鱼郎。山那边的坳坳上,岁月沧桑了的那个碉堡还在孤独地守望着。在凃乍读书时,人们说这个碉堡是过去白岩村龙坤几弟兄修的,用来防患土匪的。他屋是当地的一家大户,有权有势。后来经过历史专家们的考证,这个碉堡还是属于南方长城系列的,是南方长城北沿的一个重要城防工事据点,是研究土家文化和南方长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佐证依据。算起来,凃乍乡境内还有那么几个地方设置有几处古堡哨卡遗址,像凃乍的营盘上、大白岩村、马路坡的梁子上、二卡等。

  就说二卡吧,从凃乍回棉花棋,那是必经之地。现在的二卡,仍然可以看到那一层又一层的用大青岩板砌成的卡子,六棵很高大的年代久远的古柏子树,依然那么茂盛,华盖硕大,它们曾为多少人路过此地休息时遮雨挡阳。卡子两边的大坪地,如今长满了杂草,有的地方也长着不太大的杉木树。二卡的下面就是岩朝坡,一条独路沿溶口而下,笔陡的,两面尽是高高的岩山,峭壁林立。多少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经此来回,我们小的时候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回家,我的女儿站在二卡的岩板上往下看,说岩朝坡的房子就像一个火柴盒子。现在通车了,走它亲它的人就少了。2015年8月的一场大暴雨,山上的岩洞里涨大水,把岩朝坡的阳沟冲得稀巴烂。好大大水只是把下面的几丘田淹了,没有什么大的损失。

  七月流火,夏日炎炎。保靖县文联组织“到人民中去”———湘西作家走进南方长城北沿(涂乍)文学采风活动,我随采风活动队伍又一次来到了涂乍村。在这次采风活动中,我们不仅参观了涂乍古堡遗址、讯台、碉卡、跑马场等旧址,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来到了涂乍村新发现的一处石林。据村主任介绍,新发现的石林位于涂乍村的营盘上的卡比丘,面积有800至1000亩。当我们深入到石林丛中去寻觅时,不仅感到石林正待开发的旅游发展的价值,更能感受到当地村民们的那一份热情,那一份盼望家乡尽快发展起来、人们尽快富裕的那一道道急切期待的目光。石林,将军岩,那一方方美丽的山水,那一个个动人的传说,都有待于人们去把她开发,去把她描绘。待在深闺人未识,是一份期盼,更是一份坚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希望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当地人们造福,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希望亲近这片土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舒展自己快乐的心情。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今天的故乡也不再是旧时的模样,今天的故乡,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们的幸福感更强烈了。故乡的亲人,她们守住这方山水,耕耘这方土地,心里的想法就是让这方山水为她们带来生活的满足感,生活的富裕感,为子孙后代造福,让她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更富裕,更幸福。

  多少年了,许多的旧时景色在记忆中消失了;多少年来,许多新的变化又在眼前展现了。一路走来,看到家乡的变化,让人从心里感动高兴。只有家乡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每回一次家乡,都会唤起儿时许多的回忆,这些回忆里的场景还是那么熟悉,那么清晰。这些心中的记忆就像记载着我人生中的一段段经历。也许儿时的经历只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在生活的过程里叠加了许多难言的苦累。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这些苦累生活的经历,给了我未来的人生增添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阅历,实在难得。

  人生正如一只过渡的船,在生活的河流上,不停地来来回回,离开了此岸,是为了登上彼岸,走向更远的地方。

  渡船口,我记忆中的渡船口。

来源:团结报

作者:罗应奉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