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碗米坡

来源:团结报 作者:龙骏峰 编辑:易果 2017-10-23 16:28:52
时刻新闻
—分享—

  从保靖县城沿酉水上行,五六十里后即到碗米坡,据说从坡脚爬到坡顶,一碗米刚好煮熟,所以落得这么个奇特地名。狭窄幽深的河谷到此显得开阔起来,两岸有许多人家,小小木屋掩映在苍翠松林中,露出一角黛瓦,极是美丽可爱。

  河水碧绿清澈,如翠如翡,在阳光下潋滟着鳞鳞银光。小船往来水面,划出道道波纹,将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揉弄成碎片。河流从远山蜿蜒行来,重峦叠嶂,川流不息,那种大开大合的气势令人心神激荡,为之倾倒。

  这地方原来叫拔茅,是酉水河上有名的老码头,曾经几度繁华。当年从码头起步,里许长的石板街沿山势一路向上,两边布满错落有致的古老吊脚楼。每逢赶场日,小街上熙熙攘攘,山中老农捕猎的野味,水边人家网捞的河鲜,还有从下江运来的日常用品、奇巧百货,从街头到街尾,琳琅满目,在周边村寨老百姓眼里,拔茅老码头是个“大地方”。本世纪初,政府在这里修建湘西州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碗米坡水库,拦江截流,高峡出平湖,拔茅古村被淹没湖底。往事如流水,滔滔东逝去。库区移民搬迁,在上游不远处另起新址并改名碗米坡镇,老码头开启新历史。

  新建的碗米坡镇在水库大坝上游不远处,白色楼群坐落水边,倒影在碧绿水面,饶有诗意。舟行水上,波纹荡漾,倒影碎了又复合,如同海市蜃楼,画面朦胧美丽。对岸山岭全是翠黛松林,偶尔露出楮红色的岩壁,有森然古意,令人心神摇簇。镇子不大,公路呈“丁”字状,镇口的水泥桥头耸立有六七株参天古枫,另一端有个小公园,连着酉水码头,大大小小的渡船随意横放河边,镇上有不少饭馆,招牌菜就是库区特产的鲜鱼。碗米坡的鱼在保靖很有名气,尤其是角角鱼和桂鱼,肉质鲜嫩肥美,用当地传统做法烹调,熬制成鲜鱼火锅,味道独特,令人吃了还想再来。

  从码头望去,视野开阔。两岸青山相对,一汪碧水东流,目光尽头不可见处,即是土家族发祥地首八峒。村子位于黔山脚下,酉水北岸,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相传土家族祖先有八个儿子,各住一个区域称为一峒,八个峒主合称“八部大王”,首八峒是八峒中的第一峒,为纪念先人功绩,土家族人在此修建八部大王庙以为祭祀。首八峒的先祖出生于农历六月初六日,每年这个日子,保靖、龙山乃至重庆酉阳等县的土家族人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祭祖大典。首八峒现存有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又叫首峒遗址,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在本地土家族人心目中有至高地位,更是研究酉水流域文化和土家族古代政治经济重要文物。

  酉水,又叫北河,在沈从文的文章里写作白河。二十世纪初,沈从文在保靖呆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青年时光。当时他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员,陈渠珍以保靖为中心,推行湘西十县联防自治,给这座小县城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一时繁荣。就是在保靖期间,沈从文受陈渠珍熏陶,得到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的机会,同时又受从长沙来的印刷技师赵龟武影响,接触到了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刊物,思想迅速发生改变,产生了想要去大城市闯荡的念头。陈渠珍是个开明的人,得知沈从文的想法,当即答允放人,并资助他一笔银元,1922年,沈从文从保靖出发前往北京,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成长为一代文豪。他对保靖始终怀有深厚感情,留下了《保靖》《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和《白河流域几个码头》等名篇。

  青年的沈从文,多次在酉水河上来回奔波,拔茅老码头肯定留下他的印迹。或许泊船时,他还抽空到石板街上溜达一圈,察看小街古朴的风土人情,并为水边的吊脚木楼和两岸景色所陶醉。那一刻,河水清澈,万山晴翠,有商船溯水而上,成群结队的纤夫打着赤膊在石滩上奋力行走,河谷中回荡着响亮悠扬的酉水号子。

  从拔茅到碗米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有些事物从未改变,比如眼前的这条酉水,依然还保留当年沈从文描写的模样:那河极美丽,渡船也美丽……

来源:团结报

作者:龙骏峰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