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吕洞山传说》艺术表达浅析

作者:施将维 编辑:易果 2018-08-03 10:03:01
时刻新闻
—分享—

  刘昌刚先生创作的现代诗《吕洞山传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运用传统史诗和叙事诗相结合手法,以自由诗为载体,用严谨的八个分节,采用“排比+递进+描述”修辞手法,将情、感、景、物巧妙地抒发表达出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吕洞山传说》用故事作诗题,选取了八个方面有代表性的立意,化繁为简,从千百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崎岖山路中,找到了一条直达光辉顶点的捷径,层层揭开吕洞山的神秘面纱,赞美吕洞山雄壮、奇丽的景色,和勤劳、善良、勇敢的苗族人民,讴歌新时代的吕洞山从原始封闭阔步迈向未来,古朴且大放异彩。我们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节赏析,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表达。

  诗歌第一节通过阿婆讲故事, 以传说入诗,山就是阿剖(祖父),这一拟人手法,把吕洞山巧妙地赋予人格化。本节虽意在介绍吕洞山的外貌,但尊为阿剖(祖父),更加突出了吕洞山为苗族人民敬仰的圣山地位。立意高超,表现手法独特。

  在第二节,作者以递进的笔锋,横越亘古,大开大合,虚实有致,情景相融。“曾经的故事”在结构上承第一节,在表达的内涵上则是进一步递进和升华吕洞山传说这一主题。作者从一般性的故事联想到远古的征战,苗族先祖蚩尤在远古的征战中失利,苗族先民举族迁徙南方,历尽千难万险,定居繁衍后代。他们在吕洞山这一阿剖(祖宗)的护佑下,苗族人民走出了战乱与痛苦,得以安居乐业。

  作者在第三节继续加强递进表达力度。以季节时令用拟人的修辞表现手法,以富有弹性和张力的优美的诗化语言,把吕洞山描叙得神韵兼具、美轮美奂。用“种子”“幼芽”“胸脯”“丰收”“喜悦”“成熟”“奉献”“庄稼”等虚实结合的意象,经过过滤、优美的诗化语言,把《吕洞山传说》这一内涵进一步完美充实。

  第四节承接第一节的排比开节,在章法上让诗歌跳跃性的组句表达方式得到体现,增强诗歌美感和诵读趣味,更能扣动读者心扉。此节以家为喻,赋予吕洞山更高的寄托。从远古至今天,家庭是人们亲情的组合单位,这一亲情单位将永恒不变,社会的发展要靠千千万万个家庭来推动,家庭幸福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精神寄托和愿望。以吕洞山喻“家”,主题又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五节虽短,但强化递进,增强联想构建,让读者对吕洞山这个家更充满留恋,对民族的发展充满自信。在月光如水,星光灿烂的夜晚,吕洞山区苗族男女靑年在山坡上相聚约会,围绕篝火翩翩起舞,草标传情。吕洞山区流传的民俗丰富多彩,放龙灯、舞狮子、跳歌会、赶葱会、上刀梯、八人秋、苗鼓、苗戏、巴代、还傩愿等等,这些彰显一个民族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家族乃至民族繁荣的最好注脚。此节以十足的语言弹性和张力体现了家族兴则民族兴,民族兴则国家强的深刻内涵!

  第六节承接第一节、第四节的排比句式,进一步强化诗歌的跳跃性和往复回环的形式美感。同时在此描述了吕洞山的地位——苗族的祖宗和圣山。

  第七节、第八节均为诗歌表达艺术上的合,即总括全诗,呼应主题。此诗用两节作收合,在描叙上继续铺排,着力烘托、渲染,反复、回环,在语境、语素、气场、气势的组句表达上大开大合,在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中收合全诗,吕洞山形象呼之欲出,完美定格,言虽尽而意无穷。

  《吕洞山传说》运用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法是相当成功的,在诗的内在结构和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上把握运用得十分到位。

作者:施将维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