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斯帕铺”在土碧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宏贵 编辑:易果 2019-02-18 10:01:11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 保靖县土碧村调年活动掠影

  2月1日,腊月二十七,空气里弥漫着年的味道。

  从保靖县城出发,往普戎方向沿蜿蜒的峡谷走3公里,车右拐,在一条更狭小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15分钟,土家族村寨土碧村就掩藏在巍峨群山中。寨子可以俯瞰保靖全城,起雾时,感觉身在云端,犹如世外桃源。

  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就业,因今天举行调年活动,寨子恢复了原有的生机,男人们在杀猪宰牛,女人们围在一堆拉家常,孩子们在放鞭炮、追逐打闹。不时又来一辆车,一家老小下车后与村民热情地打招呼,聊得热火朝天。

  土碧村,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与毛古斯联系在一起后,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

  72岁的州级毛古斯代表性传承人胡绵种介绍说,毛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斯帕铺”,民族研究专家冠以“人类戏剧活化石”的称号,是穿插在土家族传统祭祀摆手舞活动中的表演艺术形式。相传远古湘西土家族居住地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渔猎生活再步入农耕时代。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

  解放前,土碧村有一份公田,公田由村里有影响的人家轮流耕种,谁家种公田就由谁家主持本年的调年活动,经费由公田收入支出,不足者则向大户募捐解决。解放后,则由村委会主持,毛古斯一直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上世纪50年代末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沉寂了近20年后,八十年代初,才由该县龙溪公社文化站工作的胡绵种在土碧村发掘出来。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毛古斯一路发展直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蜚声国内外。

  毛古斯有既定的程序:鸣鼓出山、祭祀神灵、调年摆手、群斯示雄、打露水、烧山、制作工具、砍山、挖土、训牛、播种、摸鱼、围猎、摘小米、舂粑粑、蒸粑粑、打粑粑、喂粑粑、扫瘟阳湿气、唱盘歌。表演时要求神形兼备,动作协调,举手投足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力求再现原始性。特别是在表演“示雄”一场中的“挺胸送胯”、“翘天”和“打露水”一场中“转臀”、“甩摆”等动作时,强调意念神圣,摒弃“猥亵”邪念,尽展男根的威猛雄风。在表演渔猎时,展现土家族先民的智慧和威武。

  村中老者告诉我们,上世纪50年代,他们就跟在村中老人后面学习毛古斯,但年纪小对具体的环节名称不太懂,只能有样学样。在县城就业的村民王斌特地带家人一起回来参加调年会,他说自己也是小时候跟着跳,妻子不是本村人不会跳,小孩子很少回来也不会,想借这个机会让她们了解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调年坪上,村民们载歌载舞,祝福美好的明天,毛古斯的传承却成了胡绵种的心结。尽管在35年的工作中,发掘出土碧村的毛古斯,举办过29期培训班,授徒1200余人,一生都在为毛古斯奔走操劳,现在也面临众多非遗项目共同的难题——传承。

  土碧村脚下的酉水河川流不息,哺育着这一方百姓。也愿土碧村的毛古斯能继续流传下去。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宏贵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