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西文脉流长 薪火传之不熄 ——湘西文学发展综述

来源:湘西作家作品 编辑:吴学敏 2022-07-29 15:42:13
时刻新闻
—分享—

州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成立。

◀ 2018年9月,中国作协采风团在湘西州泸溪县采风。

▲ 2019年7月19日,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左三)到湘西州文联考察调研,观看湘西州作家作品陈列。

州作协开展“到人民中去”采风活动。

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湘西作家作品分享会。

欧阳文章

源 流

湘西地区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它北抵鄂西,西接渝黔,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民族杂居一起,是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地带。千百年来,湘西大地上,盘瓠文化、巫傩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在这里自由碰撞,水乳交融,酝酿神奇,形成多元共生的复合文化结构。特别受神秘的巫楚文化的熏陶,其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无不让这方土地拥有着不一样的气魄和风采,孕育出神秘、多彩、灵动的文学和艺术基因。

湘西有着丰富的民歌、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学遗产。土家族梯玛歌和苗族巴代古歌带着原始神秘的远古密码和族群记忆,成为古老的文学形态,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至今不息。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土家族、苗族唱山歌,张口就来,漫山遍野,成为最鲜活的文学表达,至今仍是湘西作家们创作的源头活水。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屈原曾流放湘西沅水一带,写下千古名篇《涉江》等作品,记述了他途中的经历和心情,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种子。自汉唐以来,湘西慢慢引起世人关注。历代留下的有关湘西地区和土家、苗、侗、瑶等民族的官私著述、历史文献已相当丰富,各民族的文人学者,留下的文章诗赋和作品可谓纷繁。特别是彭氏土司统治期间,生活在古溪州一带的土家族盛行“竹枝词”,它集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成为文人雅客感怀叹物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通常有好的文学传统。神秘文化的熏陶、超验世界的感知、浪漫主义文学的基因,都是湘西作家们与生俱来的财富。正因为湘西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湘西,虽为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成为中华大地上的文学沃土和不可小觑的文学重镇。在世人的认识当中,湘西不仅是地理上和行政区划上的湘西,更包含着一层隐喻,即“文化湘西”和“文学湘西”。

高 峰

湘西文脉源远流长,至现当代,厚积薄发,文学人才喷涌而出。至沈从文,成为湘西文学在世界上构成影响力的一座高峰。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遂为湘西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源头和艺术典范。

沈从文自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通过小说《边城》《萧萧》《长河》和散文《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一系列文学经典,勾画出一幅幅诗意浪漫、质朴纯真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在中国乡土文学谱系中构筑了让人心驰神往的“湘西世界”。其中,小说《边城》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更像一首田园牧歌,讴歌了湘西世界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小说结尾主人公“翠翠”那坚定、无望的等待,既充满着悲剧的力量,又寓含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时间成就经典。近一个世纪已经过去,而“翠翠”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心目中美好爱情、美好事物的象征,《边城》这部作品已成为沈从文的不朽名作,更为沈从文和湘西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始终没有离开湘西,没有离开乡土题材,可以说,乡土支撑了他的整个文学大厦。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沈从文不仅是乡土世界的表现者,更是乡土世界的思想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的建构。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深受湘西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弥漫着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充满着楚文化的浪漫想象和诗意抒情,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多舛的一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亦几经嬗变,一步步走向成熟,呈现博大精深的气象,最终攀上世界文学的高峰。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在沈从文的墓地——凤凰古城沱江畔的听涛山上,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着墓碑上“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铭文陷入沉思。多年来,湘西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沈从文文学奖”,并为此殚精竭虑,多方奔走。这些淳朴的举动和想法,无不折射出沈从文文学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此外,沈从文一生追求真我,其“写作或沉默,都做自由歌”的精神追求,以及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人格魅力,更堪称文人精神的典范。

浪 潮

的创作理念,真切地记录了自己母亲所遭遇的生活苦难,同时对自己灵魂深处的阴暗作了毫无保留的揭示,被誉为当代的“忏悔录”。刘年近年来活跃在诗歌界,先后出版《为何生命苍凉如水》《行吟者》《楚辞》《世间所有的秘密》等多部诗集,荣获人民文学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其行吟流浪的写作方式和温暖而又苍凉的诗歌表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尤为可贵的是,在湘西文学第二次浪潮中,湘西灵动的山水间还活跃着一群女作家的身影,龙宁英、刘萧、聂元松、谢彦秋、陆群、九妹、熊幽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她们将笔触伸向湘西妇女的命运、古老的民族文化和当下精准扶贫的火热现场,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龙宁英的纪实文学《逐梦》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些创作成绩彰显了湘西女性作家的创作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和宽广。整体来看,“第二次浪潮”这批作家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从创作手法上更为多元,更注重现实与历史、理想与浪漫的融合。

沈从文以后,湘西文学有如被激活的“一江春水”,作家辈出,渐成风景,湘西文学以浪涛滚滚之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全国文坛形成影响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湘西文学进入第一个繁盛时期,形成湘西文学继沈从文后的“第一次浪潮”。孙健忠、黄永玉、石太瑞、凌宇、蔡测海、田瑛、张心平等优秀作家是湘西文学“第一次浪潮”的主力军。孙健忠被誉为中国土家族文学的奠基人。他成名较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发表作品,前几年去世,文学创作生涯达半个多世纪,临终之前,还在病床上创作湘西题材长篇小说《武陵山陷落》,可谓一生交与文学事业。他的作品散发出浓厚的湘西地方色彩,代表作中篇小说《甜甜的刺莓》获首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留在记忆里的故事》和长篇小说《醉乡》分获第一、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石太瑞的诗集分别获全国第一、二、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张心平出版小说集《岁月之磨》《草民》等,风格笃实、浪漫、深情、淡定,纪实散文《发现里耶》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蔡测海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活跃于当代文坛前沿,他的短篇小说《远处的伐木声》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母船》《穿过死亡的黑洞》等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蔡测海尝试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在题材选题和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他先后创作长篇小说《三世界》《地方》《家园万岁》,展现其强劲的创作实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年近百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收获》杂志连载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作者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下,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化解成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个人叙事,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狂野的文风、奇异的风俗和鸿篇巨制的文本构架,给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一股新风和强大的精神能量。总体来说,“第一次浪潮”这批作家大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并尝试从民族性、地域性题材中去反思人类发展过程中诸如人性、生命等普适性问题,彰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写作的深度。

进入新世纪的近20多年来,中国文学面临很多挑战,但湘西文学创作依旧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势头。已成气候的新的“湘西作家群”延续了前辈的辉煌,保存了人才实力,取得骄人的成绩,掀起湘西文学“第二次浪潮”。田耳、彭学明、于怀岸、向启军、黄青松、彭世贵、龙宁英、刘年、黄光耀、刘萧、吴国恩、向午平、翟非等成为湘西文学“第二次浪潮”的代表作家,可谓群星璀璨。田耳迄今已在《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发表小说30余篇,2007年凭借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文坛声名鹊起,近年创作的《开屏术》《一天》《吊马桩》等作品,引发评论界广泛关注,2019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跻身当代小说创作第一方阵。曾在外打工漂泊多年的于怀岸,他的笔墨和灵魂所关照的多是跟他同样命运的底层人物,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远祭》《想去南方》,近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巫师简史》,以宏阔的历史叙事,演绎了传统湘西山寨以及整个湘西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以完全忠诚于“自我”和“真实”

薪 火

对于当代湘西文学的繁盛,评论家卓今曾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地域文化的变迁与赓续——谈谈湘西文学》一文中点赞:“‘文学湘西’既是湖南省的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下,湘西文学“第二次浪潮”方兴未艾,大部分代表作家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时期。与此同时,以黄摩崖、彭湖、姚笛(红娘子)、梁书正、王爱、李菁、文西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作家正以虔诚的姿态在各自的领域探索,期待厚积薄发,他们共同构成新时代湘西文学事业的生力军,成为湘西文学的星星之火,备受瞩目。

青年作家黄摩崖凭借长篇文化散文《头颅中国》走向文坛,荣获首届天涯原创大赛煮酒论史版冠军,该书从“文明”角度对先秦史乃至中华史进行鸟瞰式解读,进而提炼出早期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史学积累以及学术质疑、创新之勇气。湘西籍青年作家彭湖在湖南省作协工作,主攻儿童文学,目前已出版童话《玛丽与空中房子》《画镇》,儿童小说《哑江》,曾获“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女作家王爱主攻散文创作,她的散文带有较为鲜明的湘西地域特色,她本人善于冥思的特性,加之女性的细腻,更让她的散文充满梦境、想象、哲思,深具探索精神。她的《虚幻的焰火》《母思阿巴》《梦境之上》《奔走的月亮》等多篇散文作品在国内权威文学刊物发表。在小说创作方面,姚笛(网名红娘子)的灵异小说在全国颇具影响。迄今发表短篇小说《不归鸟》《戏服》《红灵》等,出版长篇小说《红缎》《青丝》《绿门》《怨灵》等20多部,部分作品译成意大利文、韩文等。青年诗人梁书正的诗作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国内权威文学刊物发表,著有《遍地繁花》《唯有悲伤无人认领》两部诗集。梁书正出生于湘西花垣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度被称为“农民诗人”。长期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生活阅历,让他的诗歌有着沉重的痛感。同时,湘西月夜、炊烟、长河、群山、繁花等这些美好的意象又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优美的意境,他笔下的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闪烁着人性至纯的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湘西文脉流长,薪火传之不熄。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作家“后浪”,定将扛起湘西文学大旗,扎根本土,赓续文脉,深植时代,创新突破,完成湘西文化的现代解读与超越,突破湘西叙事的传统视域,给当下和未来湘西文学创作注入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用更多的文学精品向世界讲述湘西大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精彩故事。

本版图片由州文联、州作协提供

来源:湘西作家作品

编辑:吴学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