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本顺
酉水,这条承载着千年土家文明的母亲河,如一条灵动的碧带,在崇山峻岭的翠谷间蜿蜒穿梭,潺潺流水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古有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疏通九河”,土家先民同样深谙顺应自然的智慧,将狂野不羁的山泉驯化为农耕文明的强劲动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治水传奇。
为驯服这股自然之力,土家先民匠心独运,构建起一套精妙绝伦的 “蓄水 — 引流 — 驱动” 水利系统。他们沿着山势开凿水渠,引山泉流入囤水田。当水位如蓄势待发的劲弩,达到盈尺之时,只需轻轻拔开木闸,汹涌的水流便如脱缰野马般呼啸而出,冲击木质水车的车辐,带动数人高的水车 “吱呀” 转动。水车辐条上的竹筒,恰似灵动的舞者,依次盛满山泉,在旋转至高点的瞬间,将水倾洒而下,串串银珠落入接水槽,奏响一曲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交响曲。
在依山而建的水碓房里,水碓这一古老的农具,正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土家先民的智慧。水碓,堪称我国古代水力利用的杰出典范,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水碓的记载。桓谭《新论》提到,“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三国时期,水碓技术进一步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水碓由臼、碓头、杠杆、水槽等部件组成,构造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力学原理,与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一样,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山泉沿着木槽直接注入碓坑,冲击碓杆尾端,利用杠杆原理,将绑着花岗岩碓头的前端高高翘起。待水流稍缓,碓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如雷霆万钧般砸向凹槽里的谷物,谷壳如雪片般纷纷飘落。山泉则顺势而下,润泽下方的稻田,实现了谷物脱壳与稻田灌溉的双丰收,尽显刚柔并济之美。
顺着山坳的走势,三层石砌碾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像一座古老的智慧城堡。水碾的历史同样悠久,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水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水碾由碾轮、碾槽、转轴、水轮等部件构成,山泉经竹笕引入顶层碾池,推动悬于池心的 “丫” 形木架,带动底部的圆形碾轮在刻有齿纹的石槽内不停旋转。糙米在碾轮与石槽的紧密咬合下,褪去粗糙的外衣,散发着山泉水浸润的清洌麦香。老辈人常笑言,机器米 “缺了水碾子的土腥味,有电的味道”,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深深眷恋。
在榨油坊中,水碾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桐油籽、茶籽经过火坑的烘烤,变得壳裂仁酥,随后被均匀地铺在碾盘上。山泉驱动碾轮匀速转动,将烘熟的籽实碾成细腻的油粉,恰似精美的土家织锦般层层叠压。紧接着,匠人接过接力棒,以木榨捶打,自然力与人力相互配合,如同酉水的支流汇入干流,共同演绎出一场力与美的盛宴。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酉水流域的智慧之光从未熄灭。当智能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土家先民 “因势利导” 的哲思,如同水碓上的铜铃,在绿色科技领域回响。就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让清洁能源如当年的山泉般有序流转,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变的是动力形式,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初心。
酉水悠悠,奔腾不息,带着土家先人的智慧,在时代的长河中续写新的传奇,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姚本顺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8/50/1487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