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曦光挑开酉水薄雾,保靖钟灵山便如天地轻启的鎏金匣。海拔 380 米的山峦虽无峭壁千仞,却因酉水九曲环腰、神枯列山遥作屏障,自蕴灵秀之气。草甸如翠毯漫卷,石阶若银蛇蜿蜒,山形柔缓似凝眸顾盼,既藏湘西山水的婉约,亦承百年文脉的雄浑。
塔立云端天地匠心
山巅砖石宝塔拔地凌云,立势如巨笔蘸霞,直书岁月于苍穹;檐角飞翘若翡翠簪缨,斜插云际。光绪二十四年仲秋(公元 1898 年 9 月),钦加同知赵廷光、钦赐花翎金正声率众缙绅营卒,以条石筑基、火砖叠砌,终成六方锥体。塔身高 25 米,底层周长 23.58 米,条石厚逾尺余,二层以上渐次收窄,青瓦覆檐如羽翼振风,瓷瓶铸铁直指霄汉。鎏金楹联 “千里蜿蜒廻地脉,七级突兀锁江声” 镌刻拱券,笔锋游走间,酉水八十里盘桓之势与先民 “锁财脉、兴文运” 的祈愿,尽化入砖石肌理。
铃音入梦文脉长流
檐角铜铃悬垂如星子缀幕,风起时叮咚相和。当酉水涛声漫过塔基,千年弦歌便自瓦缝间流淌。清末民初,每逢科举试期,青衿学子必聚于塔下,焚香祈愿文曲星垂佑。烛光摇曳中,少年们眸中跃动的憧憬,与塔影共映酉水,见证无数学子负笈京华、归哺桑梓,终成 “钟灵毓秀” 的美誉。铜铃亦曾悬响辛亥风雷、抗战烽烟,将保靖子弟的家国志、山河情,谱成不绝的回响。此地虽未留下袁吉六先生的足迹,然其对保靖文脉的深远影响,恰似这塔下悠悠酉水,绵延不绝。
人物辉映山河风骨
塔下酉水汤汤,滋养出文脉风骨。在长沙第一师范的讲台上,袁吉六先生以渊博学识,为毛泽东讲授国文长达五年半。其授课时,旁征博引,笔端尽显山河气象,手中那支粉笔,如塔基条石般,为毛泽东构筑起坚实的国文根基,经霜砺雪而坚若金石,照亮一代伟人的求知征途。革命英烈姚彦身陷囹圄,犹书 “救同胞于涂炭”,血书字迹比塔尖铸铁更坚,浩气比酉水奔涌更烈;黄海楼征战南北载誉归乡,既铺石修街、架桥护境,复主持建塔,以砖石为笔,将桑梓深情刻入云端,百姓敬称 “王大人”,至今口碑相传。
岁月重生古韵新章
岁月剥蚀,庙宇倾颓,宝塔亦曾斑驳。2002 年修缮时,钢筋替木梁,水泥敷旧痕,然飞檐弧度、砖石纹路皆依古制。今立塔顶,可见酉水如银带穿峡,神枯列山似翠屏列阵。昔日 “鞭炮锣鼓贺塔成” 的喧天盛况虽已远逝,铜铃却依旧轻响,守着这方水土的风调雨顺,守着学子的金榜题名梦,守着酉水儿女的赤子心。
山是凝固的诗行,塔为立地的长歌。百年砖石凝聚天地精气,千年酉水奔涌文脉不息。当暮色漫过塔身,鎏金楹联在夕照中泛起微光,那 “锁江声” 的古老期许,正化作保靖蓬勃的今朝 —— 新学堂书声琅琅,古驿道车轮滚滚,而钟灵毓秀的传说,仍在铜铃与涛声的和鸣里,流向更远的远方。
(照片来源:老梁提供)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姚源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8/52/1488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