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要让土匪成为湘西的名片

作者:龙明勇 编辑:易果 2012-02-07 17:17:37
—分享—

  人道是,又要拍“湘西剿匪”故事之类的电视剧了。

  年少轻狂那段岁月,读过一本《湘西剿匪记》的书,心眼里尽是土匪头子张平、瞿波平、师兴周之类狰狞的脸、嗜毛汲血的嘴,懂得了珍惜来至不易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叫《乌龙山剿匪记》的电视剧热播后,田大榜、钻山豹、四丫头,这几人的名字很是响亮,给人感觉湘西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着匪气。我那在京都、在省城求学的同学,就因为是湘西的田姓被人叫做榜爷、就因为长得高大威猛被人叫做钻山豹、就因为长得有几份姿色被人叫做四丫头,以致于从湘西走出去的每一个人都要被外界人闻闻嗅嗅身上有没有匪气,以致于“湘西土匪鸡”成了有的餐馆一道特色菜,有的餐馆干脆把餐馆名叫做“湘西土匪鸡店”,“湘西土匪”俨然成了湘西的文化“标签”。

  当年,看过这部电视剧,在为《乌龙山剿匪记》艺术成就叫好的同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总觉得心里有种不是滋味却又说不出的感觉。

  直至近年,一部叫《血色湘西》的电视剧的播出,才恍然大悟,我们湘西人除了“田大榜、钻山豹、四丫头”,更多是“好山好水”养育出的石三怒、龙家少爷这类有血性有责任敢拼命的儿男,是穗穗、月月那种天生丽质敢爱敢恨的女儿。相比之下,我们湘西人走出去,更愿意人家叫我们一声“三怒哥”、叫一声“穗穗”,叫声“月月”。

  沿着这种感觉,继续思想:缺乏外界认知的湘西,需要镜头,关键是镜头触觉的方向。这一点,我觉得“川人”宣传手法可圈可点,你看那个“傻儿师长”、你看那个“王保长”,他们身上有许许多的缺点,但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看过这些人物的嘴脸,你不会感觉到巴蜀大地有匪气缭绕。相反,这些人物慢慢地让人接受让人怜惜和亲切。心儿有点痒痒的,让人想去那块土地去走走看看,看了就有一种提不动脚不想离开的感觉。

  其实,生活在湘西这块土地的人群,一生一世满身匪气的人毕竟少之又少。相反的,我们湘西人,按沈从文先生的话来说,是“把地方荣誉和国家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金贵”的一族人。大明时期,湘西三千儿郎在土司王彭翼南、彭荩臣带领下,在东南沿海打击倭人,被大明皇帝封为“东南战功第一”。淞沪抗战整师整师湘西儿郎为国捐躯。就是湘西土匪,接受改编后在朝鲜战场上为国尽忠的人还真是不少,这些才是湘西人血性的主流。

  湘西需要镜头的推介,镜头的主流应当反映湘西的神奇和魅力、古老和活力,反映湘西人的吃得苦、霸得蛮和血性、正直、向善的心性和力量。只是不要让匪气成为湘西的名片。

作者:龙明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