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陈亚丽访谈录
访谈对象:陈亚丽,女,满族,湘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访谈人:田茂军,男,土家族,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湘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访谈时间:2011年8月30日
田茂军:亚丽主席好!我计划做一个系列的女作家访谈。龙宁英已经访谈过了,这次访谈你。主要聊一些文学之内和创作之外的话题,就当普通聊天,轻松些,让读者了解你的一些创作思想以及生活的另一面。可以吗?
陈亚丽:非常感谢田主席!我知道,你的这番盛情和美意,完全是出于你对湘西文学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你对每一个湘西女作家所给予的关心、厚爱、期待与鼓励,都将是我们终身难以忘怀的。你的采访,我当然配合,只是我担心自己说得不好,会造成谬误流传,还望你多作批评指导。
田茂军:读者读你的作品多了以后,一般都想知道作者的一些经历。请简略介绍一下你的创作经历好吗?你是如何与文学结缘的?处女作《那一个花房子》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当时发表后的心情如何?
陈亚丽:我的处女作《那一个花房子》,是1993年5月在《民族文学》上发表的。那是我在龙山一中教书时,与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彭炎慧一起写的一篇同题作文,文章原来的标题是《书的故事》,发表时被责任编辑尹汉胤老师给改成了《那一个花房子》,写一个乡下女孩怎样读书,然后怎样走出大山,怎样爱上写作的故事,全文都围绕着书的线索展开,当然,也有一个很美的花房子,还伴随了一个有点凄美的爱情故事。那时候,我自己还没有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更没有想到要去投稿,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曹汝松老师看到我的文章后,向《民族文学》作的推荐。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变成铅字,尤其是第一篇习作就上了《民族文学》,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所以也牢牢记住了平生所认识的第一位那时从未谋面的责任编辑,直至今天,依然对这位并不熟识的责任编辑怀有深深的感激。
那时候,我教两个班的语文,还要当班主任,有时候还兼任着年级组长、教研组副组长、广播站辅导员等职务,工作非常忙,两个孩子又小,家务事也很多,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但内心深处对于文学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心想什么时候有空了,一定要好好写写。平时教学太忙,没有专门的时间写作,就在指导学生们作文时,自己也坚持练习,写完之后,跟学生交流,这样,既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指导,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教书三年教自己,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1995年春天,当时改行从政在龙山县政协工作,那时,时间相对较为宽松一些,而且单位领导非常重视写作,不管写什么他们都很支持。有时候,还专门给我时间,让我下乡去采访或带着我去农村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素材。回来后写稿,也是全方位给予支持,不仅从写作时间上予以充分保障,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尽心尽力地给予指导。从那时起,我才开始了真正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新闻,现在成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主要职业,文学,则成了我宣泄情感、激励斗志、抚慰心灵的最好方式。
田茂军:刚才你说写作是你宣泄情感、激励斗志、抚慰心灵的最好方式。可以结合自己具体的创作实践谈谈吗?
陈亚丽:我开始在写作散文时,完全没有文学创作的意识,只是心里有什么想法了,就写一写,完全只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情记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倾叙出来、表达出来。尤其是在忧伤苦闷、悲伤绝望时,写着写着,自己的心境就会变得开朗起来,那时候,我给《团结报》投过一篇小散文,题目是《写一些文字给自己》(后来发表时被责任编辑洪振瑚老师改成了《裁一片蓝天给自己》),记录的就是自己当时通过文字宣泄情绪、激励斗志、获得心理上的解脱与精神上的升华的经历。很多看过我文字的人,觉得对他们也是一种启发,是一种很好的乐观向上的引导,所以,他们希望我多写,希望可以从我的文字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所以,后来,便有了越来越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觉到世界的温暖,找到生活的希望,获得更加美好的精神享受。
田茂军:你当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目前学界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功能争论较多,你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有些什么看法或建议?
陈亚丽:我比较反感纯粹的应试教育,把“升学——应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青少年的个性,都是非常不好的。这不仅仅造成有的中学生厌学、辍学,而且从根本上讲,也培养不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想做一个合格的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勇敢地跳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更新教育观念,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本,在深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寻找语文教学的正确出路。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不仅仅只在于传授知识或技能,而应该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上下功夫。应该让尚未成熟的、稚嫩的、干渴的心灵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人间真爱的无限温暖。
语文的生命是文类不朽文明的体现,语文所承载的内容是富有生命气息的鲜活的文化,是呈现生命的最生动的形式。它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些孤立的词语,它应融入世间百态,凝聚人间真情,囊括大地沧桑,沉淀历史的精华。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走进文本,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妙趣,认识语文的神奇,进而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并为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田茂军: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我希望一些语文老师都能看到你的这些见解,尽管落实起来困难很多。从你的文章里间接认识你的两个女儿,她们很优秀,请你介绍一下你培养孩子的教育心得可以吗?可以让大家分享。
陈亚丽:你过奖了,其实我的两个女儿跟我一样,都非常普通。我以前因为工作太忙,对孩子们管得很少,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我根本不知道两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总感觉昨天她们都还很小很小,怎么突然有一天,就长成大人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抱负,有了很多不同于我的人生感悟与个性追求。在教育孩子上,我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母亲,但我十分庆幸的是,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母亲,因为两个孩子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因为她们从小就非常听话,而且爱学习,上进心很强,很多事情,我根本没有教过她们,但她们自己却会了,而且比我想象的做得更好,我觉得很多方面应归功于学校老师,是他们把我的孩子教育得那么好!如果硬要说家庭影响的话,孩子们的父亲确实下过不少功夫。两个孩子都学理科,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比我要强很多,可能都是受到父亲影响的缘故吧。她们的父亲是中学数学老师,从小在数学上确实给过他们很多有益的指导,尤其是学习的方法与思路上,指导比较得当。所以,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感觉非常轻松,数学功底好,学习其他功课,也觉得很轻松。关于孩子们的成长,我在第二本散文集《梦的翅膀》中也写到过一些,如果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看看。我的核心观点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翅膀去飞翔》。
田茂军:都说在一位成功者的背后,总是有一位默默奉献的人。你家孩子他爹是吗?
陈亚丽:我家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正直而且极富有责任感的男人。教学上,我很佩服他,他可以把一道道十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的数学题讲得津津有味,条理清晰,逻辑思维十分严密。他在州民中教书,刚去那一年,教的是差班,一年下来,就变成了平行班中最好的班,九门课总分第一,七门单科第一,尤其是他对学生那个好,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似的,学生对他的感情也非常深。他在工作上的事情,从来不需要我操心。在家里嘛,他一般只动脑、动口,不动手。除了辅导两个孩子学习以外,一般的事情,他是不太管的。但对我的学习与创作,他一向都非常支持,从来没有拖过我的后腿。他是我心理上最大的安慰,精神上最大的支柱。想到他,我就觉得这个世界真好,活着真好,有人爱着的感觉,真好!
田茂军:在我接触到的一些作家中,生活里总是不幸与他们缠绕,哲学家也讲过愤怒出诗人,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之类。作为女性,你认为文学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是如何处理的?
陈亚丽:我也有烦恼,有怨气,家务事总也忙不完,有时候,你想好好写篇文章,却总有忙不完的杂事把你缠得分不开身,把你的心情搞得七零八落,使你根本就没有时间提笔,等你提起笔来的时候,那满心的烦恼,又让你找不到写作的感觉。为此,我也很苦恼。可别人不理解,以为我一直生活在怎样轻松闲适的环境里,所以才写出那么多文章。有一次,一个好朋友就对我说:“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侍候一家大小老爷少爷身上啦,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写作。不像你,有那么多时间看书,还有那么多闲情逸志去写文章。”我问她:“难道我们家就没有老人孩子?从谈恋爱时起,我们就一直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要说侍奉老人,别人家两个,我们家三个,要说伺候孩子,别人家一个,我们家两个。我要承担的家务事儿也不少。”那朋友便没再多说。按说,我也应该是一个很烦很痛苦的女人。可我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幸福,好像我从来都是特别幸运似的。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尽管忙得要命,尽管有时候,心里也挺烦,可是想到我的孩子(想到她们那么听话、那么乖、那么有出息),想到我的老公(他对我的关怀其实非常周到,可谓无微不致),想到温暖幸福的家,我就觉得自己确实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虽然很多人都说,我这种幸福的心态,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可我还是舍不得放弃这种美好的感觉。没有深刻的作品,肯定是我自己努力还不够,应该跟幸福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很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很多,他们比我更加幸福,可他们一样写出了思想深刻内容非常感人的好作品,譬如我所欣赏的女作家:严歌苓、池莉、方芳、叶梅、贺晓彤、汤素兰、叶梦等等,她们也并非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才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田茂军:在家庭与生活问题上,你对那些做着作家梦的姐妹们有些什么忠告或箴言?
陈亚丽:这个我不好说,因为我不是最有成就的作家,如果别人想做最有成就的作家,肯定不会象我一样过这么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庸庸碌碌的生活。但我有一句掏心窝子话还是很想跟姐妹们分享,那就是:做女人,一定要好好爱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了,那活着又还有什么意义?
田茂军:从湘西当代创作的情况看,男作家的创作成绩明显突出,尤其是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如孙健忠、蔡测海、张心平、侯自佳、向启军、田耳等。女作家相比要少一点,有哪些原因制约或影响了女性的创作?
陈亚丽:我感觉最主要的差别是社会角色分工不同所导致的,女人承担了太多的生活重负,致使她们根本没有条件象男人一样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学创作上,如果有跟男同志一样的创作条件,我想,我们之中有些人,成绩绝不会逊色于任何男人!当然,这些只是客观原因,更重要的也还有主观原因,那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放在了家庭这个小圈子里,所以,我们没有像男人那么有志向,有斗志,有毅力,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女作者以后应该努力加以改变的。我们应该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更多地担承社会责任,树立起更加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果。
田茂军:除了你上面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外,也许是相互交流和探讨不够,没有互相切磋的机会,都是自己闷头躲在自己家里创作是吗?
陈亚丽:你说的这个原因也确实存在,所以,以后我们女作者要多加强联系,多切磋,多探讨,多相互学习,同时还要多向男作家们学习,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
田茂军:那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或措施改善目前这种现状?从而对大家提高创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陈亚丽:我觉得开笔会、作品研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像这次吉首大学和评论家协会为我们女作家特别举办这个“湘西女作家作品研讨会”,我相信对促进、激励、指导大家创作,肯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而外,我觉得办杂志、办网站、开博客等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也能达到交相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田茂军:我感觉目前大家读书还不够。创作也是不断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凡是著名作家都有阅读的习惯,我看重阅读经典,很多社会生活的感悟与人生的体验在经典里可以找到共鸣。你是如何看待阅读的?你的阅读爱好是什么?
陈亚丽:我喜欢读书,感觉读书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大学时主要读名著,现在名著读得少了一些,我感觉有两个渠道对我们获取新的知识非常好,一个是网络,一个是报刊杂志。我们团结报社订有全国各地的报刊及杂志,我有空时就会去看看。我自己还订有《十月》《当代》《芙蓉》《散文选刊》《小说月报》《微型小说》等,有时间也会翻翻,有些好文章,还会反复认真去研读。一个人,三日不洗脸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思想陈腐,与人交流语言恶浊,也会不受欢迎。一个写作的人,如果不读书,只顾自己写,我想,肯定也很难写出最优佳作。我觉得一个作家,想写作,就永远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读书。
田茂军:我这次到东北考察,坐出租车,司机都说我们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好看。我是喜欢看《天天向上》一类的娱乐节目,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娱乐节目,还有励志向上的教育意义与积极意义。工作之余,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呢?为什么?
陈亚丽:我一般都没有时间看电视,更没有时间看娱乐频道的节目。如果有特别好的电视剧,我会看几个片段,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对于湖南卫视的诸多娱乐类节目,我不好多说什么。
田茂军:还有一些问题。有人说你爱管闲事,在街上看到城管执法乱来,看到出租车司机遇到不公正待遇,你都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你的这种胆识与豪气从何而来?
陈亚丽:我妈和我舅舅常常对说: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你信任的就是老百姓,任何时候,你对老百姓都得好,都得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因为在这个世上,老百姓才是你最亲的人,他们会永远记住你对他们的好!当你遇到同样的困难时,他们也会成为你真正的支持者。我们家有这种家风,为了老百姓的事,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别说是得罪某些人,就是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的外公夏次叔,就是为了解救全中国的老百姓,而英勇牺牲在台儿庄抗日前线的。我的舅舅夏家骏,为了替老百姓讨回公道,直面贪官污吏据理力争,常常也是置生死于度外,所以,别人称他当代包公、刘锣锅、夏青天。与他们比起来,我差远了。我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楷模。
田茂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龙山人,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你认为龙山人的优点是什么?龙山人的缺点是什么?
陈亚丽:龙山人最大的优点是不服输,很多人都相当有个性,不管什么事,都努力做到最好。龙山人能吃苦,不怕累,也不怕被别人打击。最大的缺点,就是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有时候,显得过于自尊、脆弱,容易被伤害,有时候也会自暴自弃。
田茂军:客观的分析与自我审视,是进步与自信的表现。我们不能沉醉于优点里妄自尊大或沾沾自喜,当然也要直面自己的缺点,勇于改过,不断前行。
陈亚丽:我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有时候有偷懒情绪,勤奋不够。我们家有一个非常勤奋的榜样,那就是我舅舅夏家骏,他象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每天几乎都只睡四个多小时,除了学习就是写作,后来当了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常委后,更是不得休息,天天都在为老百姓的事情东奔西走,所以,他出了很多的成果,也赢得了民心。我应该努力向他学习。
田茂军: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你!
(责任编辑:田茂军)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