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读陈亚丽散文集《梦的翅膀》
关于散文,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在中国散文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谓之“松散派”,不重结构与布局,信笔写来,松松散散;另一个流派则谓之“经营派”,在写作中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铸句,可谓是“意匠惨淡经营中”。季老其言其义,当给人无限启迪。
我在近些年的散文阅读与创作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心得,自不敢与季老的观点同室而论。我觉得在现今散文界中,换一个角度,也可大体分为两个大派别,一派我称之为“立意派”,著文时重在思想的表达,重在感情的倾诉,重在事理的阐述,行文发乎于心,绝不为文而文;别一派则可称之为“技巧派”,著文重在形式的完美,重在技巧的拿捏,重在字词的揣度,或多或少表现出美有余而意不足。上述两派,只是大体成形,断不可断然分开。“技巧派”散文的脉络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作家所写的一些散文,如《封禅文》、《谏猎疏》等,包括后来唐朝王勃所著的《腾王阁序》均是这一派别的代表性作品。而“立意派”散文历史则应更久远,其作家与作品亦更多,则不作罗列了。两派孰优孰劣,亦不可概然而定。不过,我本人还是窃附于“立意派”的。近日细读了湖南湘西作家陈亚丽新近创作的几十篇散文作品,自认为她也是属于“立意派”的,并且是“立意派”中卓有成就者。
陈亚丽的散文在立意上,表现出难得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底层的关注。当今时态下,世风浮躁,许多人的价值取向日渐功利和现实,表现在散文创作中,也出现一些浮媚之风,功利化写作盛行。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我在陈亚丽的散文中欣喜地看到她对厚重生命的敬畏和对底层民众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情感。她总是希冀用自己特有的带有浓重人文情怀与对底层深切关注的笔墨,去触摸和抚慰那一个个柔弱的生命。在《满姨》、《新婆婆》、《印象刘大印》等多篇散文中,通过对身经磨难仍在不断放射出人性善良之光芒的“满姨”、从一个拾破烂者再到成为作者先生继母的“新婆婆”、身处农村仍在自己痴迷的文学之路上苦苦跋涉的农民作家刘大印的深情描写,反映出在作者的创作理念中,始终把底层民众、平凡人等作为她关注的主角,从心底爱他们,把满腔的情感倾注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文章本身能带给读者、带给受众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作者说过:“社会底层卑微的小人物,永远是我心中的支撑,是我生活的动力,是我心中最温暖的那缕阳光。”就连大自然下起了一场大雨,也会引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悸动,也会引发她的忧虑,“我在雨夜里彻夜不眠。我担心那些一直为我歌唱的小鸟,在这样的雷雨之夜,会不会无处藏身?它们的心,会不会被这夜雨淋湿?它们的羽翼会不会被这电闪雷鸣抑或狂风吹折?”不仅是底层的普通民众,就连植物界的一株小草,动物界的一只小鸟,都能让作者如此揪心,这绝对是从本质上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一种仰视。有了这样的仰视与敬畏,毫无疑问能使其作品更加厚重,更有内涵和品位。试问现今散文界真如许者能有几人?
陈亚丽散文在立意上特别注重思想的自然表达,是浑然天成,绝不为文而文。散文这种文体与小说、诗歌诸体是有明显区别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必然要有思想的传递和表达。而且这种思想还要尽可能是新的有个性、独特魅力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文章的阅读主体、使广大受众读之有益、阅之有获。在表达思想的途径与裁体上,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有思想,然后通过相应的事件等载体来达到传递的效果;另一种则没有预设主题,没有先定思想,只是描述事物或人物本身,让读者去感悟,去领会,润物无声,让思想的水份自然而然地注入受众的精神土壤,看似绵细,实则久远。陈亚丽散文就属于后者,她在散文中尽情地抒写平凡人等的精神与物质世界,记录着作者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着发生在作者身上让作者感动也可能会感动更多人的物与事,品评着一些好的书和好的人,读她的作品让我们进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非常难得的是,在阅读她的散文作品时,让人感觉有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绝少突兀生硬,更不会受梗受阻,这大概也是作者的一种追求,追求一种自然自在的写作风格吧!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人的生命本就有限,在极为有限的生命流程中,做自己愿意做的人,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写自己乐意写的文,难道不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吗?
陈亚丽散文在立意上更多表现“爱”的主题。真的,在这本散文集中,不管是写景或是状物,不管是写人或是叙事,都有一个绝对的主题,那就是一个大写的“爱”字。作者心中有爱,她的面前永远是阳光一片。作品之中有爱,它就会生长翅膀,直抵人们心灵的最深处,温暖人的心底。因为作者心中有爱,她才会看到“大街上,两个捡垃圾的太太,因为争着去捡一个空矿泉水瓶而将脑袋撞在一起发出了咕咕的笑声”而“心被深深地触动!”(《为心灵点一盏希望的灯》)。因为心中有爱,她才会因为一个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小女孩而“感到眼前突然一亮,我整颗的心也被彻底照亮了,那飘飘的长发,真美!那婷婷玉立的站姿,成了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站立的风景》)。因为心中有爱,她才会在下乡采访中看到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在新建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中实现社会供养而“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觉得“这个世界如我一样充满了仁慈的母爱,因而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精彩。”(《雪孩子》)因为作者心中有爱,她又把这种爱诉诸文字,化成无限爱的细胞,弥漫和荡漾在文集里的各篇文章中,让读到本书的人,皆能感受爱、享受爱、传播爱,共同形成一个爱的世界。细览本集的每一篇作品,从她真诚而优美的叙述中,从她那些飞扬在奇山异水间灵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对这个世界,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乡故土,怀着多么深情而执着的厚爱。她的许多作品,都在启发人们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地珍爱身边的亲人,好好珍惜自己、珍爱这个世界,好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那种饱满、昂扬、健康向上的情绪,深深打动人心。
与其他湘西作者一样,她的作品,也有对湘西奇山异水的生动描述,也有对民族风情的真实呈现,也有对独特而厚重的湘西历史文明、地域文化的思考与探索,反映了湘西独特的人文精神、地理风貌、历史民俗、社会文明、人民生活,透过她的文字,世人可以看到一个安定团结、人心思变、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湘西。但她又不同于其他作者,而体现出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她的文字很少冷冷地叙事,而是充满深情,流淌着爱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放射着迷人的光彩。
在我前面的叙述中,因为把陈亚丽的散文创作归入了“立意派”,所以从立意的角度对其散文作了较多的论述,但这绝不意味着她的散文创作就忽视了技巧的运用,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此文集中的多篇作品除了注重立意,传递给阅读主体诸多的思想启迪外,还能与此同时,注重字句的锻造与技巧的把握。我这里特别想提及的是该作品集的语言风格。整个作品集的语言,可说是朴实、灵动、婉约、娟秀兼而有之,既符合作者本人的创作特色,又充分展现出作品本身的语言魅力,特别是象“春天来了,情窦初开的阳光满世界疯跑,到处敲门,惹得所有花儿笑呵呵睁开了好奇的眼睛,洒满一地香喷喷的笑声。”(《为心灵点一盏希望的灯》)“这哪是野菊花呀,分明就是一颗颗金灿灿的太阳,把我们的眼睛照亮,更把我们的心里照得温暖而又亮堂。”(《畅饮芬芳的爱情》)这类极为鲜活、富于弹性与张力的语言,在集子中俯拾即是。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增加了无限美的享受,进一步领悟到中华文字的极大魅力。
作为陈亚丽的同事,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心灵特别纯净的人。她来我的办公室交谈,不管是聊工作、生活或文学,也无论是谈事还是谈人,皆能以纯洁的眼光去看待和评判,几乎不含任何杂质,这在现今社会中已是很少了。这样心灵纯净的人能近乎痴迷地坚持散文创作,应是散文这一文种的福气,希望并相信陈亚丽能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品面世。
作者:刘世树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