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爹(娘)!!”嚎啕哭声在湘西乡村响起来的时候,这里的土家人便知道又一个灵魂已飘逝村庄。洗过澡、梳过头、穿过寿衣,亡者的遗体被抬到神龛下的木板上,脸上盖上一张黄纸。前来帮忙的人,卷起亡者睡过的旧棉絮、稻草、簟子在大路上焚烧,斑驳火光、灰蒙烟雾随即扬起。忽闪摇曳的光影中,超度亡灵的道士裹着山野之风轻轻走来。
道士穿上法衣,先在棺材上扫魂,“亡者阴魂扫进,生者阳魂扫除”,嚅嗫的唇间淌出颂亡与慰生的声音。扫过魂,亡者正式入殓。此刻,道士敲响手中锣鼓,一面嗯嗯嗡嗡唱响“开路词”。……新逝的幽魂正飘然起落于庭院,等待一条神秘道路的指引,然后远去,升入天堂——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那么想。
也许是“开路”后的一天,也许是“开路”后的两天,那或三天,或五天,抑或更长的道场,一堂堂一节节开始于乡村的昼夜里,又一堂堂一节节结束于乡村的昼夜里。人们相信,沿着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长长法事所指引的神秘道路,逝者魂将归去,回到虚无飘渺却着实迷惑人心的天界仙境。
道士们几天几夜的敲(锣)呀、打(鼓)呀、唱呀,孝子们几天几夜的哭呀、跪呀、磕头呀,散花——这世上最特别的与亡人告别仪式上演在大葬天的苍茫夜色里。
人们常常喻花为神,喻神为花。湘西土家人对花一样敏感多情,一个人生命终结也不忘通过呤花,愿亡者安息,生者吉祥。
散花的前奏乃悲悲切切的解结法事。铿锵的锣鼓声中,执幡道士带领孝男孝女绕棺而行,口中念念有词,化解亡人罪孽。解结毕,在一个生命消逝的悲凉气氛中,体现出逝者跨鹤乘鸾上九天愿望的散花正式登场。此时,执幡道士仍旧绕棺而行,孝男孝女们紧随其后继续绕棺而行。
散花问答首先在主坛师、执幡道士间进行。但见主坛师的问词一串一串,执幡道士的答腔一路一路,而孝男孝女的悲泪也就一行一行。
主坛师:“丧堂会起,见花开言,且有花文,谁人演唱?”
道士:“丧堂会起表花文,如来流泪渡阴魂。”
主坛师:“且问花散东?”
道士:“花散东,东乐大帝在天宫,接引亡人东方去,快乐逍遥似仙宫。”
主坛师:“且问花散南?”
道士:“花散南,南海观音在坐莲,接引亡人南方去,普陀山上会众仙。”
主坛师:“且问花散西?”
道士:“花散西,西方佛爷笑嘻嘻,接引亡人西方去,拜佛求仙上天梯。”
主坛师:“且问花散北?”
道士:“花散北,白衣大王解冤孽,接引亡人北方去,灵魂超度极乐国。”
主坛师:“且问花散中?”
道士:“花散中,中央大帝喜相逢,接引亡人天中去,笙箫锣鼓闹哄哄。”
透过时而激越、时而低回的问答声,人们的眼前幻影出各路神仙驻足深邃苍穹,袍袖挥舞洒花人间,招引亡魂升入天界的景象。
主坛师:“今晚丧堂来散花,亲朋之中有行家,今日堂中我做主,敬请贵人来散花。”
主坛师自知同伙难以道尽花经,于是,借坡下驴,将拼口才赛水平的“战火”烧向旁人。
在场人群原本不乏能说会道之才,更兼个个哀思无限,于是众人争着去一吐衷肠,共同演绎那寄托情感、彰显才华的散花呤。
“呼之花哉。你散花来我散花,散来散去眼睛花。亡人头顶现金花,脚灯朵朵像莲花,灵前蜡烛花烂漫,金山银山堆成花……。”
对孝家的奉承自然是散花的开头篇章,接下来便是花开四季、花与节气、前朝古事之类说不完的团团花事。
“呼之花哉。花开春夏秋冬,开得四季景色。春有桃花与芍药,夏有荷花与水香,秋有菊花托篱笆,冬有梅花对雪开……。谁有巧妙花文,请师散来。”
“呼之花哉。一年十二月,月月有花开,一天十二时,时时有花谢。‘清明’三月三,姐妹提篮向牡丹。‘芒种’五月五,石榴开花火样红。‘重阳’九月九,造起满坛桂花酒……。谁有巧妙花文,请师散来。”
“呼之花哉。花散春,春月桃花色色新,刘备隆中山上拜孔明。花散夏,夏月荷花水上香,文王渭水访子牙。花散秋,秋月菊花挂篱头,张生星夜跳墙走。花散冬,冬月腊梅斗寒风,子龙百万军中救主公。前朝古文散不尽,各散一篇味道浓,那位先生接过去,且看花香又一种。”
……
夜尽更深, 更深夜尽。绵绵哀思、巧妙花文,唤不回跨鹤乘鸾上九天的亡人,挽不住冷漠时间的照例前行。收放自如的掌坛师清楚自己该如何去演好大戏的结尾,先是美言前面各位的深情献唱,“呼之花哉。唱不完的花文,讲不完的花事。散过的花儿,新新鲜鲜,诱得那蝴蝶来来往往。捧出各色花儿,献给散花先生。”接下来开腔奉承孝家,来个前后照应。
掌坛师:“你散花来我散花,散得灵堂满地花,瑞祥花儿千百万,留给孝家第一家。”
众人:“散花哟!”
掌坛师:“你散花来我散花,献给孝家荣华富贵花,孝男捧花做高官,孝女捧来福寿花。谢花要给散花礼,孝钱孝帕要打发,你把孝钱灵前摆,奠酒三杯把财发。你把孝帕灵前摆,亡人阴间乐开花。”
孝家正孝听音,在灵前奠酒三杯,在茶盘内丢下钱、帕。众人:“谢香花哟!”
“宵夜了!”众人的意犹未尽和对刚才的生津回忆嘎然止于厨管师傅的大声吆喝。
散花,一件让人激动的事!一个人的死亡,变成了众人对花的狂歌。在那份古朴的欢快中,人的生命因此获取了一种超然的意义——生是如此崇高之事,死亦绝非彻悲大哀,因为这样便抵达了极乐世界。这便是湘西土家人对于生死的看法,这无疑是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死观。
作者:田二文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