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酉水向东

作者:谢彦秋 编辑:易果 2012-02-07 16:09:51
—分享—

  多情的土地

  酉水每到一处较宽阔的地理位置上,两岸就会有新的起色。这里是沿酉河而下第二个土家族、苗族集聚小城,是湖南湘西州保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这座小城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除了与本州附近的几个县交界外,还与重庆市秀山县土地接壤。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苗族达20余万,是酉水途径湘西之地所载土家族人民最多的流段。

  眼前这座小城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小城,穿城而过的那条大路变大了几倍不止。相互依赖的几条大街及他们所构成的十字路口都长大了、排排楼屋长高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不知道是被风吹大的呢?还是随着时空的演变而演变,或者说,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镇定下来,才明白过来,是这座城市走进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时光里,今人在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鼓舞下,使这座城市迅速壮大起来。

  心找不回去,只好死死地记住那片红毯、那群观众。脚边,这条十字路口被人摆成了一个小型舞台。火红的地毯将整个“十字”占去了小半空地,围绕着大红毯闲暇的人所占的面积比红毯大得多。其实,他们不是闲暇,是正在观赏红毯中央的一对男女边舞边歌。这边歌边舞的露天临时舞台,把露天观众乐得笑口大开,眉飞色舞。这场景,就把这条十字路口占去了大半,四方只留下较窄的尺寸供行人过路。我从一侧的临街面插了过去,顺着右边的马路走。但人的思想原本就不是纯净的东西,当狠狠地记住某个场景,或某些人的时,就会胡思乱想。此刻,我在想,社会形势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小城文化事业还满足不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这说明,小城的精神文明还达不到相应的程度。不然,人们怎会在十字路口观看文艺表演呢?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姑娘,我毫无顾及地问,美女,这条十字路口天天这样吗?她对那群挤挤挨挨的人看了看,转过脸来朝我笑笑说,有时有,有时没有,今天好像是一家什么公司开业典礼。哦!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自嘲地笑了笑,赶快转身跟着她走,怕是迷了路。

  据史料记载,保靖建县较早,变迁较多。秦属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置迁陵县,辖今保靖县,属武陵郡地。新莽改迁陆县。东汉复迁陵。五代为保靖洲,保靖军民安抚司。明为军民宣慰司。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清雍七年建立保靖县,属永顺府辖地。民国乃置保靖县,相沿至今。这些足以说明,保靖自古就是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精神文明达到一定水准的一片土地。是啊!这里也是原始人类活化石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的故乡。

  茅古斯,号称中国最原始的舞蹈一点不假。茅古斯舞,是土家先民在远古时代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情状及其系列活动的再现。主要以捕鱼、猎物、聚众赶仗等活动为主,当然也有土家始祖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茅古斯演出时,每个茅古斯的扮演者,除身子上下裹满茅草、棕树皮以外,下身还置有一根“粗鲁棍”——男根。有用短小木棒做的,也有用一稻草绳缠裹的“粗鲁棍”。然而,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个原始人类活动的活化石被人们暂暂遗忘了。

  据说,当茅古斯舞被土家山寨重新搬上舞台时,基本上不用“粗鲁棍”了,唯有保靖一土家山寨重跳茅古斯时,曾经毅然决然地用上“粗鲁棍”,让土家文化之一的特色大放异彩。

  茅古斯舞有“粗鲁棍”之情形,这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被人们接受。人类发展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数千年前,活动在武陵中脉高山深谷的土家始祖族群发展更加缓慢。想到这里,我任由思绪飞跃,滑向祖先的原始群落,尽情地观赏古人们纯自然的生活情趣。

  想象中,土家祖先早期发展的原始群落中,古人猿(毛人)不懂披挂棕树皮和茅草,男女生殖器和女人乳房也就自然展现在群体面前。古人猿习惯群居生活,久而久之,相互间有了某种意念上的冲动,随之而来的,双方在闲暇时候,或长长黑夜,会自然相拥嘻闹,获得欣慰后,便自然有了男女生理上的冲动和需求。当意念里有了生理上的渴求,性情自然亢奋,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男女真身的接触。古人猿还没有脱离兽类性情,男女性交即没有羞怯和顾虑,也没有满足的心性。于是,古人猿们在万分惊奇和快活中,模糊地意识到,男性那东东能让女人生出自己的骨肉、发展壮大自己的群落。这样一来,古人群会为之无比欣慰和幸福。从此,古人们自然会对这令人信服的事物重视起来,便自然蒙生了“试雄”的意愿。即在群落里,谁的那东东最有力量、谁能让女人怀上自己的骨肉,谁就最有本事、最雄。估计,古人猿的“试雄”活动,也就是群落个体取得“王”位其中之一的比试方式。有了“试雄”意愿,当然就有了对生殖器的崇拜。

  回头想想,大自然无声的告诉我们,一切生命所固有的性情,都将自然而然地表现。土家茅古斯舞中的“粗鲁棍”就是土家始祖对生殖器崇拜唯一的表达方式。其实,对生殖器崇拜的不仅仅是土家族,全世界有不少民族崇拜生殖器。这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接受的人的一种信仰。试想,没有生殖器,哪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这块多情的土地,任我很自然地从今到古、自古到今地将人类发展联想一通,脚步变得更加轻快。酉水绕小城脚下穿过,记载的是这座小城奇特而美丽的画卷。今昔相比,让我无法对号入座。是这座城市变化太大,由原来简陋的小镇样,一晃变为一派繁华的现代化小城气象。楼房加高、楼群加多了,街道变宽变美了。总之,置身于小城街头,顿感十分陌生。

  一群白鸽从高耸的屋顶飞过,似乎在拍摄今日现代化小城里的民族风情。小城古今风情,是送给酉水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够我、够世人颂读一生。

  迁 陵 镇

  西阳快掉落时,天地间无比清爽。清爽到,将黄昏下赶路人的兴致几乎提高了八度不止。我完全可以怀疑,似乎还在秋天的时节里?就像怀疑自己,是否穿越了时空,在古老的酉岸一片热土上漫步。

  站在一条崭新的十字路口,我似乎迷了路。根据《保靖县志》和《水经注》上的迁陵镇想象中的情状,与时下的街头巷尾是另一番景象。如硬要按照想象中的街道巷弄的遗迹行走,这个灯光灿烂的黄昏,让我真无法找到去路。

  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我鼓足勇气拦路就问,老伯好!想看看真正的迁陵镇的遗址要去那个角落?老伯没笑,只摇摇头说,你的脚下就是,这一大片就是。可惜的是,你来迟了,永远也看不到迁陵镇的真正遗址了。他的最后半句话还未落地,还是摇了摇头,看都没看我一眼朝前走去。对他这一神态,我于感激中既同情又有点不满。我感激他能指点迁陵镇的遗址,虽不见其真面目,但至少不会耽误时间盲目地去寻找。同情老人那珍惜往昔、珍惜民族文化的美好心灵无形地受到一击。似乎,让他有了儿时的那些美好记忆已“瞬间即逝”的那种伤感。其实,我也正为找不到古镇的真迹而隐隐不快。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想用一句时下的话来安慰他、也安慰自己,一切都得向前看。见这繁华的景象淹没下的古镇面貌一新,同样是对后人不同程度的安慰。庆幸的是,境内的自然风景依然秀丽,单个的名胜古迹尚且健在。有汉代四方城遗址、摩崖石刻“天开文运”、酉水悬棺、钟灵山宝塔等等。这里是奥运冠军杨霞的家乡;根雕、盆景驰名中外。这些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是酉水文化之一的历史记载。

  民间传说,迁陵镇这很直观的名字来源于古时这块土地上的一座皇陵。不知道是在第几个朝代,酉水上下的古人部落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有王宫中的大王辞世后,选择这块风水宝地筑建一座很富足的王陵,似乎为这段河畔带来了荣耀和兴旺。估计,在古年间,哪朝哪代的王族发现这块美丽富足的土地,于是,想在这里开发自己的疆土、兴建小镇。不知是出何用意,干脆将王陵迁走,建立自己的地盘。随着其族群的发展壮大,慢慢成为人口较多的酉溪一岸。于是,为了继续发展壮大,一座大王的陵殿被迁走了,借这块宝地建起一片古人类热闹的闹市街巷。而后,顺其自然地发展壮大,发展成今天这座美丽的城市。

  如今的迁陵镇位于保靖县城的东北面,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是保靖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湘西六大古镇之一。史料记载:自战国始有建置,为迁陵候。汉高祖五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始置迁陵县,即迁陵镇。《水经注》记载: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东际其故城北,又东迳酉阳故县南而东出也。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于酉阳合也。酉水东迳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在我看来,这里的“西乡溪口”,是指自贵州辖地径流而来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汇入酉水之溪口。是自然风景秀丽、土家人安居乐业的一条小溪。其汇酉的溪口,今称江口。而“酉阳故县”,该是下游永顺县的王村。

  眼前,现代化的建筑群落构筑的大街小巷,没去了古镇的特色,这算是今人的成绩,也让富有民族文化之胜地自然有些遗憾。脚下的酉水,不是从前的酉溪了,水漫、河宽,水深了不知多少米?无论谁在变化,都是社会推进自然的变化。或说,是自然规律的自我演绎。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奥深默契的道理。差不多是老子说的“大道”。

  初冬,脚下的酉水瘦了下去,几只鱼雁忙碌不停,是有目的的忙碌还是如城市中很多人一样胡乱的忙碌?我真看不出来。我欣赏的,是它们洁白的羽翼和美丽的舞蹈,就如欣赏脚下酉水坦然自若的情操一样舒心。顿感,今天的迁陵镇变得更加美好。

  天开文运

  天刚开亮,似乎有催促的一种神力将我推到了河畔一闲处,模糊的记起,是酉岸保靖的老码头。这条码头被正在兴建的新码头取代。我很希望能留下点什么?哪怕一点痕迹,都是酉河留给两岸人民永恒的记忆。

  突然,对岸的崖壁上,“天开文运”字眼清晰地跃入我的眼里,作自由的跳跃。我自信地想,这是前人送给人类的几颗神奇的字眼。让一位远到而来的有心人不得不认真的琢磨起来。身旁一鱼翁笑笑问我,又是来读那四个大字的吧?这么早。我对酉水绿瓷般的河面和老翁那双笑眼交换着看了又看,肯定的回答“是的”后,并反问他,这“天开文运”有说法吗?他笑着告诉我,这“天开文运”就是见证了自古以来酉水无论怎样发大水,都漫不过那段崖壁。传说,在远古那次涨天河水时,水都涨齐天了,但这条河的水,就没漫过那段崖壁。

  真神了!我听后是自言自语的喊出这几个字。思想却继续追根下去。

  相传,远古时期,满天下猛烈地涨了一次天河水(齐天大水),差不多水要灭绝地球上所有的物种。当这条酉河仅剩一线希望的少数古人和其他一些物种顺水漂到保靖河段时,见这里的崖壁安然无恙,大家便自然地爬上崖壁存活了下来,等天河水消退后,古人们肩负起重建家园、开发及延续人类生命的重任。他们艰苦创业、大力开垦农田和土地,很快大地上又有了生机,人类又有了希望,有了生命及其物种的延续和发展的新气象。因此,这个“天水无情,岩崖有情”的古老故事,人们相传下来,说是老天爷不让天水漫过古酉溪的这座崖壁,水再大,要漫过时,老天爷就会暗中保佑,无形地另开一条天河,将这段河水引向别处去,致使这条崖壁上的一切生命安然无恙。

  为了感恩,或者说,为纪念这段崖壁为人类立下的伟绩,先人们就在这段崖壁上刻入了“天开文运”四个大字。并距这四个大字不远处立了一座寺庙,祈求酉水两岸世世代代不受洪水泛滥。

  听来古老的故事,我深情的望了望河面轻轻浪起的微波,再轻轻地诉说,酉水啊酉水,您既是浇灌土家人生命的源泉,又是保护人类、造福人类的神圣的河流。

  “天开文运”还有另一说法,即旧时,这里人才不济,几乎一辈中出不了几个名人,为此,先人们问了贤明,说在这段河流的崖壁上刻下“天开文运”几个大字,这里的灵气定会焕然,人才定会辈出。先人们为使本地的后人个个能读书、能光宗耀祖,为这片土地争光,便请民间艺人在这段崖壁上雕刻了“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这以后,果然应了这一说法,酉水保靖流段两岸人才辈出。整个迁陵镇成为兴旺发达的风水宝地。

  自然与人类共同演绎的景象,是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理。“天开文运”的两种说法似乎都该信,因为,当人类在大自然中专门弄出某种事物的时候,还是人的那种信仰于生存念想中、某种意义上的作用,路人没必要去追根究底,只要感觉很畅快、很舒心就好。

  离开古老的码头时,我朝老鱼翁依依的挥了挥手,是否根本就在向“天开文运”几个响亮的大字道别:我该前行,我会将你带到天涯海角去。其实,这应当是酉水的诺言。

  四 方 城

  四方城,是酉水径流保靖小城脚下浪出的,又一个美丽得有声有色的名字,如酉水一样神奇。眼前,四方城的围墙外,黑压压的森林表现出这块风水宝地特有的、生机盎然的魅力。遗憾的,是我踩踏的这块土地却黯然失色。但我相信,古年间的四方城一定很壮美。

  据史料记载,汉迁陵故城就在四方城。激动人心的,是这座故城出土了一个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镏金铜饰。据说,这个铜饰的主角有两位,一位是牛、一位是猛兽。有关专家详细的解释:这是一头猛兽正在吃牛的图案。

  有专家认为:这个东西是当时西方文化的经典产物之一。其理由为,当时的中原,我们的祖先重神权,而西方重的则是王权。在表现王权时,西方选择了猛兽。还认为,基于这个文化背景,当时的中国不会搞这种东西,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来自西方。从而证实了,它是当时古国际贸易或者是说古丝绸之路途径酉水的重要证据之一。

  似乎,酉水土家人只相信专家的那句“它是当时古国际贸易或者是古丝绸之路途径酉水的重要证据之一”的定论。我们可从《辞源》及《山海经》、《水经注》中找到其主张的原由。《辞源》记载:酉,十二地支之十,又十二生肖之一。酉氏族为远古十二氏族之一,因最早驯养鸡、鸭而得名。那么,足以说明,酉水是训练鸡鸭的地方,是鸡、鸭的发源地。而在十二生肖里,鸡与牛相安无事。在古人类生存的需求意识中,有家禽就定会有家畜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有鸡鸭的存在,就定有猪牛的存在。古年间,酉溪里的毕慈卡古人以“王”为号,号称“土王”。那么,实际上,土家祖先重神权的同时,也重王权。

  望着脚下酉水,我应该相信,那枚镏金铜饰就出自于四方城。在《山海经》、《水经注》等史册记载有:古之九江,位于洞庭。这里的九江之说,应该包括酉溪。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酉水堪称武陵中的“五溪”之首。而五溪原本就号称“峒”。远古,土家始祖居住在武陵山中脉脚下、酉岸洞穴之中。随着社会进步,土家先民便在魏魏武陵山脉、酉水河畔结群、结部落、筑寨,发展壮大起来。即“峒中人”也称“酉溪人”,或“武陵人”。自远古到清改土归流前,就有“外(汉)不入峒,内(土)不出峒”的说法。那么,古时的蛮慌之地,是很封闭的地方,中原人都不愿或不敢进“峒”,哪有西方人的物产留存在蛮慌之地呢?

  从“土王”或“土司王”看去,土家古人活动在“峒”内,以称王荣,尊王权为贵。再根据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在远古夏时就有土王部落在酉岸活动。加之,土家始祖部落——原始部落,以捕猎为生,常年面对的恶魔猛兽,经长期与猛兽搏斗,了解出兽类谁比谁厉害,随之总结出安抚自己恐惧心理的举措。即,物种中谁最凶猛,谁是谁的克星。养成了,“一物降一物,物物相克”的一种“王厉神威”的信仰,便铸制出用一凶猛的动物捕捉另一猛兽的图案的铜制品配带在身上,作为对恐惧猛兽心理的安慰。有了“一物降一物”的金属图案制品,这枚镏金铜饰出现在土家先民生产、生活的地方,是情理之中的事。

  经考古专家挖掘,四方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珠,在四方城遗址上还发现一个大型青铜冶炼场。那么,湘西四方城从古老的冶炼陶瓷一路走来,成就了古年间远洋海内外的琉璃珠、陶瓷故城之圣地。有了大型青铜冶炼场、有了琉璃珠,出现这战国至两汉时期的镏金铜饰更是很自然的事。

  再说,根据土家人的民间习俗,铜是土家人最信赖的避邪之“上方宝剑”,这源于土家先民生活在深山河谷之畔、常年荫荫深深的自然环境下,古人们认为深谷里会有对人不利的邪气。当他们发现深山中有一种发光的物体时,顿感,在这种光亮面前什么瘟疫之气和恐惧感都没了,于是,古人们借山谷河畔之地利,将这种发光石找来,想方设法地炼出一种更光亮的东西随身壮胆。久而久之,就有了铜这东西。有了铜,定会有铜制品。

  自古到今,土家人专用铜铸制一些首饰随身用来避邪。男人会打上一把铜烟袋。烟袋头、烟袋嘴都用铜铸成,烟袋杆用竹制做,用烟杆将铜头和铜嘴连接起来,看起来仅供男人吸烟用,实际上担负着为男人进山壮胆的“重任”。为女人打铸一只簪子插在发卷上(盘头发用),铸上一对铜手镯,带在手上。给小孩打上手镯脚链外,还打铸一把铜锁,用铜圈圈好,挂在脖子上。实际上,都是为了避邪、壮胆。这些由土家人随身携带的避邪物,将会随其走完整个人生。再根据各地的民俗来看,那些铜钵、铜鼓除外,真正用铜制做首饰的该算土家人最早,至今还十分看好。于是,我们该想到,土家人将铜能铸制精美的首饰,那么,铸制一枚嵌上动物的镏金铜牌就更容易了。

  土家祖先主要依靠渔猎、养殖、牧耕在酉水两岸繁衍生息,凭借与天斗、与地斗、与野物猛兽斗的大无畏之精神,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增长土家人(武陵人)的智慧。做一头牛与其他猛兽合成的镏金铜饰,又有什么稀罕的呢?是以这些简单不过的创作,发扬光大着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所固有的风情。

  《上古神话演绎》传说:帝舜闻之此处有两座山,是黄帝藏书之所(大小酉山,均在湖南沅陵境内)。而大、小酉山就在四方城下游,两地相距约三百余里。可见,酉溪文化的教化、文明程度,是在上古时就已经走在了其他地域的前面。自古,文化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大力发展。古陶城遗址在四方城,陶瓷定是四方城数千年前的产物之一,那么,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四方城铸造镏金铜饰是顺理成章事。所以说,那枚被专家认为“是当时西方文化的经典产物之一”的“镏金铜饰”,确是土家民族文化的经典产物之一。

  硬要说,那枚镏金铜饰是当时西方文化的经典产物之一的话,也是西方文化在酉水土家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产物。因为,四方城古时就有高度发达的陶文化。古陶瓷品质多样,有泥质夹砂、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白陶、泥质灰陶、夹灰红陶等等。纹饰总类繁多,有弦纹、方格纹、方雷纹等十多种。器形类别丰富多彩,有罐、缸、杯、碟、钵、网坠、釡形鼎、壶、坛、盒等。西方人是在知晓酉水四方城民间工艺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才敢参与其中,否则,海外人士谁敢冒着生命危险远洋荒蛮之地来开发、创作这些于当时的他们毫无意义的东西?

  保靖四方城曾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古城,是远洋海内外的琉璃珠、陶瓷古城。见证了,酉水不仅仅是一条古国际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也是古陶瓷品的盛产之地。这些都是土家先民勤劳勇敢、努力创造的成绩,应归结为远久时空里酉岸人智慧的结晶。

作者:谢彦秋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