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感悟

作者:彭学明 编辑:易果 2012-02-07 13:31:52
—分享—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岁月无情,眼见得时光已催红了樱桃,染绿了芭蕉,更是把韶华人生抛在后头。曲指数来,离开大学校门步入社会业已17载。这起起伏伏的17年,何以立身?何以处事?我感慨良多。

 

  以诚做人

  真诚,顾名思义,就是真实诚恳。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

  言行一致。就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就是要不口是心非,不言不由衷,不阴一套,阳一套,不讲一套做一套。真正做到表里如一。曾有位哲人说过,说真话的最大好处就是,你不必记得你都说了些什么。汉.韩婴《韩诗外传》写到:“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艾琳•卡瑟曾经说过:“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曾经说过:“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陈云在延安时期关于党员标准的论述中,曾突出强调了“共产党员必须言行一致”。他说:“我们共产党是言行一致的政党,而且只有共产党才能言行一致。我们共产党内也不允许有对党言行不一致的党员,不允许任何党员对党讲一句假话。我们绝不能象剥削阶级政党那样,党员可以说假话,鬼话连篇,欺骗人民。”陈云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言行一致,这是党规定的。违反了这一条,就是违犯党的纪律。”

  推心置腹。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他的话可以理解为,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非常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过:“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意思就是说,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诗人乔叟说过“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做假秀才,宁为真白丁。”

  平等待人。就是要平等对待人,充分尊重人。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颐指气使,发自肺腑的尊重人。事实上,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生灵都有被认同,被接纳,被尊重的渴求。哪怕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约翰.高而斯华馁曾经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说过:“在身体自在和心情平静方面,所以不同阶层的人民几乎是同一水平、难分轩轾的,一个在马路边享受日光浴的乞丐则拥有国王们为之奋战不懈的那种安全。”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法国思想家、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过:“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总之,真诚,让心灵无瑕,让友谊长存,让世界美好!

  用心做事

  志存高远。法国著名的军事家破仑名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练、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人也不可胜数。究其区别,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也就是想“当将军”还是想“当士兵”。人的一生犹如黑夜行船,一个最远最亮的航标灯是最好的指导者。有了他们,船才得以乘风破浪,而不会被卷入激流洪潮中;人的一生又犹如攀登山峰,有的人志在山腰,有的人非“会当凌绝顶”不可,其间的艰难险阻对他们来说,前者是拦路虎,后者仅如微风拂面而已,后者最终才得以“一览众山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一代领袖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周恩来……不言而喻,他们已经并将继续为世人所万世景仰。

  倾心投入。就是要尽力而为,不遗余力。《诗经》写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所说的“无所不用其极”意思就是说做事要用心尽力,以达到最佳境界。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身遭宫刑、备受屈辱最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唯愿击败倭寇,战事平定,海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全然不计自己是否晋官封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尽管革职流放仍不忘屯田垦荒,兴修水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虽然家无半亩土地,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爱因斯坦:“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做事情,干工作,不投入,不用心,肯定是不行的。

  勇于担当。因为领导就是责任。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对某一方面工作、某一部分群众负有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份责任意识。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履职尽责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做好工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强烈的责任意识,来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正确理解,来自对党的宗旨的执着坚守,来自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来自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来自对任务、使命和目标的正确理解。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集中到干事业上,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政府工作,不是看嘴上说得怎么样,关键是看实际工作中干得怎么样。我们要牢固树立“无功即是过”的理念,坚决向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敷衍塞责、渎职失责、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开刀。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所有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全部能量用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把所有精力用在察民情、虑民忧、思己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上。

  学会包容

  明容人之义。《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有大学问,成大器,就要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告诫治国安邦者,要富国强兵,治国平天下,就要有长远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借鉴历史,学习邻邦,师人之长,发展壮大自己。力戒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排他排外。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其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包容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就是为自己留了余地,以便进退。

  具容人之量。我这里所说的“容”是包容。望文生义,包容就是包含,容纳的意思。我理解,包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艺术和智慧。一个具有包容心的人,生活中必能心态平和,从容淡定。包容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人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包容更是一种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它是香兰被人踩倒却留香脚底的气质。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说过:“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佛学宗师星云大师曾经说过:“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懂容人之法。人活在世界上,无论为官为民,难免要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因阅历不同,因认知差异,因角度有别,因而也很难确保事事周到、人人满意,特别是同事之间、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免不了会发生矛盾、摩擦,大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家庭没有杂音是不可能,也是不正常的。不讲原则没有战斗力,不讲友谊没有凝聚力,不讲感情没有亲和力。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的同时,更要善于换位思考,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真正做到设身处地。无时无刻,我们一定要自觉养成容人之心。在思想上要出自本意,在行动上要自觉、主动,不做秀、不强求、不屈从,快乐容人,也使被容之人快乐。无时无刻,我们一定要自觉养成容人之量。在容人的宽度、深度和时间的长度上做到最佳,不苛求自己的宽恕和好意一时之间就被领悟,允许他人有一个怀疑、接受的过程。无时无刻,我们一定要自觉积累容人之策。即使是宽容他人,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尽可能做到踏雪无痕,雁过无声,将容人于无形当中,将团结体现在细微之处,真正做到“宽恕为怀”做人谦和一点,大度一点,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才能多一点微笑。我们不妨从多话的人学到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仁爱。台湾佛学大师星云大师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时,就要学会跳探戈,你进两步时,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时,你也退一步。”

  珍惜岗位

  珍惜拥有。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确,在这悠久无垠的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几十年,如梦一般眨眼而逝。正如集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佛学家于一身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所说:“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灰,现一时......”意思就是说,人生苦短。人应该把握现在,珍惜拥有。唐朝诗人虞世南有一首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又名知了,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它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最短的周期是4年,比较长的有13年,最长有17年。也就是说它等了4年,13年,甚至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换句话说,蝉漫长的4年,13年,甚至17年就是为守候一个夏天。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哪怕只是短短90天,它都非常珍惜,始终在歌唱。这就是是蝉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就是幸运,就值得珍惜。当我们抱怨自己没有好鞋子穿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有的人连脚都没有!所以,人,无论尊贵,还是卑微;无论一言九鼎,还是人微言轻;无论是风生水起,还是负重前行,生活都值得我们投入和热爱,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学会淡泊。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斯宾诺莎曾经说过:“放弃迷乱的资财、荣誉、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则必定是真正的善。”意思就是说,人要淡泊物欲。因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价值,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因为崇高,才有责任在身,才有人的全部内涵的存在。因为简单,才不为应对复杂的人事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种种刻意的修饰和伪装,才不致心灵疲惫,活得很累。“简单”即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繁复,撕掉对人性真谆的重重包裹,让物质生活简朴一点,精神生活单纯一点,享受人生真趣更多一点。清代诗人郑板桥说“冗繁削去留清瘦”,意思就是说要掘弃那些不必要的身外之物,据弃那些不必要的处世“规则”,不为物欲所牵累,不为虚浮所搅扰,让自己活得简朴,活得单纯,进入那种从容、自如,恬淡的简单意境,去获取别人所没有的更高层次的充实和丰富。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过:“我们应把烦恼当做脸上灰尘,衣上污垢,染之不惊,时常洗拂,常保洁净。”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简单是一种品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的领袖,被称做印度国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认为“简单是一种精髓”,他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一个村庄就是整个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仅仅是我的一个村庄。”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所以,尽管对人生的意义有无数的理解,但我最认同的还是这种崇高而简单的人生。相信能这样生活的人必能铸就生命中可以永恒的东西。

  知足常乐。“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古西腊谚语说过:“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也许,有的人感觉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尽显眼;也许,有的人感觉自己的能量不能尽然发挥;也许,有的人感觉自己满含委屈;也许,有的人感觉自己有志难伸。事实上,人的一生总在苦苦的追求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时奔波操劳,身心难得一刻的安歇。但往往,务农者偏遇旱涝之灾,颗粒不收;经商者商海折戟,倒闭破产;求权者伯乐难求,激情难再,求爱者虽然倾注了无限的殷勤,但所爱却移情别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烦恼重着烦恼。人生就是由成功和失败交织起来的链条。生命的每一个黎明不一定都有曙光,照亮黑夜的明灯不一定夜夜闪亮。人生一帆风顺者,寥若晨星。挫折失败者,十常八九。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深感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江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更多是它带走了留不住、挽不回、逆不转的光阴和岁月。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深感人是多么渺小无依,多么微不足道!正如cctv1频道有一个广告说得好:“无病莫嫌瘦,奉公没嫌贫,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身。”

  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生长着一种会发光的灯笼鱼。漆黑的海底,灯笼鱼躲在海藻附近。它们的背脊会发出淡兰色的荧光。那些灯光一闪一灭,就会将附近的小鱼小虾吸引过来。等它们来到面前时,灯笼鱼就会突然张开血盆大嘴,迅速地将那些好奇的小鱼小虾吞入腹内。灯笼鱼食欲非常大。即使它们的肚子撑得像皮球一样,仍然不停捕食。而在同一海域内还生活着另外一重牙鲆鱼,它们的视觉几乎丧失。但是它们却依靠食海藻和捕食灯笼鱼生存下来。原来,灯笼鱼刚开始捕食物时,背脊的荧光很淡,但随着它们腹部的隆起,那蓝色的荧光会越来月来强烈。于是,牙鲆鱼凭着自己所能看见的那微弱的荧光判断出灯笼鱼的准确位置而将它们一举捕获。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凯撒大帝,临终前告诉侍者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所以,遇顺境,应该处之淡然,遇逆境,应该处之泰然,对名利,顺其自然。真正做到知天乐命,知足常乐。当我们事业竞争失利,人生遭遇挫折时,应该想得开、看得破、顶得住、受得了,从容面对命运的挑战和生活的磨难,始终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宽宥得和失,牢牢固守护着人最基本的尊严和人格底线。

  用情感恩

  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心灵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望无垠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感恩是做人的本性,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和感激之情,是以德报德之举。诚如唐代诗人孟郊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恩情的阳光里,应该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而不应有“凡事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的思想。感恩是自觉的,自然的,发自肺腑的。感恩,就是要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激,感谢生活的赠予。也许,我们做不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我们一定要以己之力,关爱社会,给他人以恩惠,或以感恩之心为动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自觉奉献爱心的人。

  存感恩之念。“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们感恩上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莺飞燕舞,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不愧为伟人,情绪低落之中的罗斯福竟然为自己找到了三个“感谢上帝”的理由。正如歌手欧阳菲菲所唱的歌《感恩的心》所写的:“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常行感恩之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就是说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大意就是说,贤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轻忽小善之德、小恶之害,能够真正断恶修善,所以令人心悦诚服。佛家修行主张“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就是不计事情的大小,都能对事以真,竭尽心力广修善行,最后才能成就佛道。所以,尽管没有比尔.盖茨的财富,没有奥尼尔的强壮,没有姚明的身高,没有爱因斯坦的智慧……但我仍然以感恩戴德的心态满足地活着。我无时不刻不以感恩、感激、庆幸、珍惜的心态来对待我所拥有的一切。对双亲,我终身感激养育之恩;对师长,我永远感谢教诲之德;对朋友,我一直感叹关爱之谊;对组织,我始终感恩培养之情;对同事,我长久珍惜缘分之义。

  佛经中有记载,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先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安全无虞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辛弃疾如此,我又能够如何?就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吧!

  ◆ 彭学明

作者:彭学明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