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带着收获的希望,第一次踏上县文联采风之路。
第一站,来到新中合电讯有限公司。不知何时开始,它就在魏竹路上腾空出世,每每路过,心里总是好奇,我们这偏远的小城镇里竟然也可以开办高科技的电子工厂!苦无门路,不得进入参观一番。这次采风却是一个好机会,我们一律套上白色的工作服,从头到脚,全副武装,通过机械的扫描,进入厂房内部,一间间厂房呈现在我们面前,工人们一席黄色的工作服,在精密仪器前认真操作,我们的看着这些新鲜的玩意儿,充满了好奇,工作人员的讲解,给我们解了疑答了惑,这些电子产品是手机的零件,销往沿海地区的手机工厂。总是觉得这类的电子工厂它就应该在沿海发达地区,可如今,我们这山旮旯里的小镇子也能开办高科技的工厂了,以前打工是拖儿带崽,背井离乡,现在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打个的士,坐个公交车即可,多方便啊!
第二站,张花高速公路的施工现场。穿过弯弯曲曲的山中小道,笔直的大道扑入视野,农田、青山的中央辟开一条白花花的水泥公路,站在这尚未通车的高速公路之上,车尚没有,人迹稀少,敞了、亮了,就有一种无限延伸的感觉,打开相机,捕捉这突然而至的感觉,走到路的中间向着远方延伸的方向,“咔嚓”定格瞬间,再来也许就是车来车往,行人止步了。对面还是散落的村子,将来也要修建土家风情的民族村,再来就焕然一新了吧,带着这样的美好期待,继续我们的采风之旅。
跨过酉水二桥,我们驱车来到第三站——要坝村。首先参观了他们的村部,聆听了村长的长篇介绍,这其中结识了一位北大的研究生,当时他在毛沟镇政府,很惊讶于他为什么会选择回来。我们这个穷沟沟,从来都是向往走出去,要不是这次的采风,我还真没留意,想想近来好像也有很多外地的志愿者就扎根了保靖这片热土,更何况他还是我们本土培养的北大研究生呢!他们的梦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在这里,因为他们,保靖才更鲜活,更跳跃;他们也因保靖而更有价值,更有作为。
徒步而上,319国道旁,一座高大的石雕,兀然映入眼帘,它还尚未完工,但轮廓已清晰可见,大家纷纷在其下留影纪念。还有家庭式的根雕展览。虽然对龙溪的根雕早有耳闻,但近距离的欣赏还是头一次。木房子里到处都放满了根艺,地上、桌上、夹板上,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远观赞叹不已,近看就爱不释手咯。屋后的园子里还有许多奇花异草,“这是什么花啊?那是什么树呢?”我们个个求知若渴,声声询问,主人也满怀欣喜地给我们耐心介绍。国道旁,山林下,一幢木房子,一个后花园,根雕满屋,花木满园,静静心思刻根雕,出门走走看车流,园里瞧瞧弄花草。日子一过,一屋的杰作真满足,一园的花木真惬意。这样想着的时候,大家一起来到村长家,国道旁最引人注目的房子——吊脚楼,两层楼,红木造,门檐下包谷、红椒挂了一溜烟,房前的院子真宽敞,这便是我们今天的露天饭馆,火炉架上大锅子便是一席,喝酒,啃肉,咬饭,酉水人的粗野豪放尽在饭桌,舀饭的是锅铲,装饭的是盆子,喝酒的大碗,腊肉大片大片的,吃一片像一片,一锅肉,一盆小菜,大杂烩,吹炉子,越吹越好吃,吹到最后是精华。
酒足饭饱,个个大腹便便,开往下一站。这个只见其路,不见其村的半山村落,沿着水泥乡路,车队缓缓而行,初秋的风景透过车窗,闯入眼睛,随风起舞的芦苇,垂垂欲滴的板栗,簇簇透红的山果,还有片片飘落的黄叶和那车过阵阵的风声,转弯,转弯,再转弯,车开至通坝村口,停了下来,村长前来迎接,他带领我们参观了该村的烟叶基地,由于刚刚摘过草烟,留下坑坑洼洼的泥土与整整齐齐的土坑,只能想象那土坑之上绿油油的烟叶基地了。
这个村子的人非常勤劳,他们除了种植烟草,还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了万亩蔬菜基地。踏着阶梯,拾级而上,这万亩的蔬菜尽收眼底,这座山,那座山,山这边,山那边,一座山,一座山,漫山遍野,梯田似的菜土,蔚为壮观,一排排,一行行,五号白菜嫩绿嫩绿的,张开自己的菜叶,像朵朵绽开的花儿,盈满眼眶。除了惊呼“哇”之外都不晓得该怎么形容此刻的心情,手中的相机,这才“咔嚓咔嚓”闪不停了。
相机满满的,心里满满的,我们踏上了归途。车子在山路上弯来拐去,车过,山风,吹动片片菜叶;我们在车里上下颠簸,车行,发舞,撩动丝丝心绪。采风本为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如今我们以文字的名义,到家乡的各个乡镇走走看看,看风景,看民俗,看变化,感受别样生活,家乡虽小,五腑俱全,她有酉水的滋润,有山林的爱抚,引得五湖四海的人儿奔过来,繁荣了自身,成就了他人。家乡的变化一日千里,她正以昂首的姿态,阔步明天的大道
(作者系迁陵学校教师)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王亚君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6/12/589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