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吕洞山苗语地名的文化解读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吴心源 编辑:易果 2012-08-21 09:08:00
—分享—

  吴心源

  作为湖南湘西苗族祖山(人文始祖山)和地势险峻之山,吕洞山(此“吕洞山”乃苗族人文地理概念,特指聚居在以吕洞山为中心,涵盖保靖、古丈、吉首、泸溪、花垣等县市苗族区域,与行政治理区划概念无关联,辐射人口50万)历来受到关注,尤以清朝居多,《清史稿》、《清稗类钞》、《清一统志》、《苗防备览》等都有记述,其中以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描述最为翔实生动:(吕洞山在)“(乾州)城西北五十里。绵亘数十里,复山叠嶂,其北麓为保靖之夯沙、夯略各寨,南联永绥之谷坡,东接永顺之青山,南接天门诸山,嵂争胜,山阿中生苗寨落甚多。高数千仞。晻暧蓊郁,四时云瑞。每岁旱,土人捕蛇祈祷,风雨立至,苗民称为神山云”。但这些描述都是直呼文化性质的“吕洞山”,而不是土著民族苗族的情感里的“格剖格嬢”,作为地名,“吕洞山”历经演变,先是“格剖格嬢”,后是“里冬”,最后成为“吕洞山”,“阿公山阿婆山”是意译。

  吕洞山苗族老人从来没有人把居住区里的“吕”型山叫“吕洞山”,而是叫“格剖格嬢”,意为“阿公山阿婆山”,这个“阿公山阿婆山”不是神话传说的“两男抢一女”的“阿公山阿婆山”,“两男抢一女”的“阿公山阿婆山”和文化性质的“吕洞山”同属一个文化层,年代远远不及情感意义的“格剖格孃”久远,甚至在“里冬”之后,而汉名“吕洞山”也由“里冬”和“吕”型山演变、演绎。

  著名人类学家、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早年在《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中写道:“保靖县之雷洞山,又名吕洞山,苗谓之苟剖苟娘(gheulpoub gheul niax),即祖公祖婆山,是苗区内之胜山也。……相传洞中有雷神,此是雷神使蛇虫出现,以示灵威。所谓雷洞山者,即是而得名也。”①而按当地苗族民间的说法,雷洞山是祖公山。在今吉首市境内,还有座祖婆山,名叫历翠(lix ceib)。在古丈县又有称历社(lix sheb)之山者,也属公山。传说雷峒抢了历翠为妻,被历社戳了两矛,正中胸部,即成大、小两洞口;历翠,将腰裙脱下,拦住雷峒,搭救历社,以息止双方争端。历峒、历翠则结成夫妻,才有苗乡阿俌历峒(ad poub lis dongd),阿娘历翠(ad niangx lis ceib)之名。阿俌、阿娘即苗语祖父、祖母或男女祖先之意。

  又或云吕洞山乃因吕洞宾于此修行而得则非也。近人浦江清《八仙考》说:“洞宾传说,起于庆历,而发源地在岳州,后来传布开来。”明代天启年间,民间流传《吕仙自叙传》,对吕洞宾的得名做了如下解释:“吕仙本唐宗室,避武后之祸,挟妻而遁,因易吕姓。以山居多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武当山志》则谓,吕洞宾本唐宗胄,父姓李,母姓吕,因武后歼唐子孙,乃从母姓。②由是知吕洞宾实与此吕洞山无涉。此吕洞山之“吕洞”仅苗语lix dongs之记音,非彼吕洞也。吕洞山的苗语全名为皋俌皋娘(Gheul poub Gheul niax),皋为山(石启贵先生记为苟剖苟娘)。

  从吕洞山山形看,大小两个穿透的孔洞,像一躺倒的吕字,故有人又说“吕洞”由此得名。但此说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的后起说法,而非苗语之旧。当地苗民对于此山尚有关于雷神的种种神异说法,如倘有言语冒犯不敬者必遭天殃云云,必非吕字所得解释的。

  吕洞山又名雷洞山,苗语叫格索Gheulsob或格耸Gheulsongb,也可意译为雷公山。关于雷公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洪水神话”,可见其年代久远。汉文化系统的伏羲是雷神(仡索,太昊),因他送南瓜种给仡本的儿女,于是记其功劳,忘记了家父仡本;苗文化系统的太昊是仡本,伏羲是巴傩(少昊)。民间有“汉怕官,苗怕雷”的说法,可见雷在苗民心中地位之崇高。打雷,苗语叫大索搏略Dab sob beux nhol,苗人喜爱鼓舞也缘于此。

  

 

  雷,苗语叫仡索、大索、大夋或大宋(石启贵先生记为耸),苗人有xib sob“祀夋”,的习俗。然王国维于《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尝证甲骨文中的高祖夋与帝俊、帝喾为一;郭沫若继考,帝俊、帝喾又即帝舜。苗族学者麻荣远先生指出:夋读若“梭”即苗语之雷神。故帝俊、帝喾、帝舜实即雷神。河南省有浚县。浚以夋为音而读若巽若舜。可见夋、舜只是古今字,是相通的。《墨子·尚贤中》云“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山海经·海内东经》则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是则在雷泽中钓鱼的舜就是雷神甚明。苗族传说中“匠讼历岘,匠莎历洲”是雷神居住的圣地。而历岘、历洲、雷峒、历翠实即历山、雷泽之谐音,故雷洞或云吕洞也即大舜钓鱼之圣地也!

  吕洞山的苗语全名为格濮格嬢(Gheul poub Gheul niax),格为山的汉语记音,濮poub是阿濮ab poub的省写,意为公公,与盘古有关(濮戎濮仡poub rongx poub ghaot);苗语的“嬢”niax是阿嬢ab niax的省写,意为祖母,应是“始祖母”或“高祖母”格濮格娘汉语意译就是阿公山阿婆山或祖公山祖母山,而不是汉语中的母亲之意。苗族,婆婆的称呼,到太婆这辈一律以“太太”或“太婆”称之。濮僚就是龙家公公,吕洞山脚下的夯僚嘎(“嘎”,在很多地方都是“居住”、“在”的意思,还有“前往”的意思;在此是“里冬”居住的山冲之本义)是龙姓苗人杀鸡敬山的地方,也是龙姓的祖籍地,龙姓地望为武陵堂、武陵郡,亦即武陵山腹地。濮人最早在此建立濮国,国花是百合花,追求百事和合(和为贵由此而来),崇尚人人平等、万物有灵。官僚一词原本无贬义,是苗语僚官的倒写,本义是龙姓大官。濮僚是亲族,濮公即公仆的本义。苗巫教巴代雄祭祀“十六个祖先”中就有俚洞苗王(里冬苗王)③,苗家“关门留客”是远古抢亲习俗的留存。

  

 

  查《康熙字典》戌集中·六划可知:雷字,可以得到有两个吕字,相加的异体字,雷即吕,雷洞山即吕洞山。雷洞山也可写为雷峒山(峒,乃周高中低的盆地、谷地)。从吕洞山之形来看,两洞口并非天然形成的吕字,是经过苗人想象(易理)转换成吕,苗语称之为red,为叠加之意;同理,实读为日。古代苗民崇拜日、月,称日叫阿濮崽奶,称月叫阿娘崽那。苗民最早创造了日出、日落的象形文字:一个日出是从海里出来的形象,一个日出是从山头出来的形象;一个是海岸日落的形象,一个是山里日落的形象。读音是“奶旦”、“奶暮”,与古代苗语读音相符,而且这四个形象字是从苗族花带文找到的。苗语称母亲为奶,与日同音,太阳之名也源于苗语,意为阳光普照、盖尽天下。苗语称月为那,兔子为大拉,说明其行动迟缓叫拉,故有拖拉、拖拖拉拉之说;还有嫦娥奔月、玉兔守月、吴刚伐桂等传说。苗人把女人生小孩称为坐月,看望产妇叫望月,小孩子满三十天了叫满月。把月亮叫太阴也是源于苗语,说明月光柔柔,盖匀夜空。吕洞山一大一小的两洞口,恰是天然的太极图。盘古开天地是制定太阳历法(山头历),混沌(无极)初开(太极),太阳太阴分明(两仪),后生旦早、旦午、旦夕、旦夜(四象),再生八风(八卦),此处的旦有“出来”、“到达”之意。吕洞山座北朝南,洞口朝东,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四极坐标混然天成。吕洞山之西北还有里梅山(李梅)、里耶山(八面山、格戎Gheul rong)、与里冬山、里翠山、里色山一道,成为湘西吕洞山苗区的五大名山。再往东北有慈利县的五雷山、往西南有贵州的雷公山、往南有海南的雷州半岛,所有这些都是苗人四处迁徙生活带去的苗语地名。

  帝俊与历法的制定也有相当之关系。据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记载:“共工步十日四时,神则润四。毋思百神,风雨晨韦,乱作,乃日月以转相息,有宵,有朝,有昼,有夕。”陈久金先生认为:“中国远古历法明显地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四子和共工的‘绝地天通’五木历,和帝俊的‘让日月转相作息’以记载时节的十二月历。让日月转相作息,即同时考虑太阳、月亮运动周期性的历法。”④陈先生同时说:“苗族既然使用过十月历,至今是否仍能找到某种痕迹呢?遗憾的是明显直接证据至今尚未发现。”⑤于是,作为酷爱中华文明源头文化研究的道友,刘明武先生嘱咐我用时空为经纬将苗文化中的太阳、太阴、五行,以及十月太阳历、十二生肖太阳历串起来,以厘清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我们知道,蚩尤为氏族长时叫共工,制定十月十日天干五木太阳历,与《管子·五行》、《管子·幼宫》记载相符。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日,还有5日(闰年6日)用来过年,至今湖南湘西有十月年、六月年(六月六)之说。文献记载黄帝得蚩尤而明天下,“九黎乱德”就是指蚩尤使用自己的历法。黄帝“绝地天通”之前是蚩尤的“接地天通”,因为蚩尤是苗巫教的发明者。蚩尤败北,三十六计走为上,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十月太阳历被废止,苗人更加忌讳36这个不吉利的数字,只是仍然在湘西保留过十月年和六月年的远古习俗,不忘祖训;并使用十二生肖太阳历,详见笔者拙著《苗族古历》,“暗与历书合”。

  麻荣远先生在《苗汉语的历史比较》一书中对“天干”进行了详细释义:

  一 ad。谐阿。“阿”与“压”通,苗语、吴语均称“压”为a。压与鸭谐,鸭即甲,故ad对应于甲。

  二 oub。oub者耦也,耦同坳,坳者洼也,洼通挖,挖即乙,故二对应于乙。

  三 bub[pu]。[pu]和[pa]双声转,如父与爸、包之blad“棒”、孤之与瓜。[pa]即“把”,把者柄也,故三对应于丙。

  四 bleib。bleib者[马非]也。[马非]通辈,辈者等也,等与丁同音,故四对应于丁。又四与寺通,寺与等谐,亦可通。

  五 blab。blab者末也。末与茂谐,戊者茂之省,故五对应于戊。

  六 zhaot。zhaot与著同音,执著是同义反复。执与技通。技与己谐,故六对应于己。

  七 jongs。jongs与jongx同音。jongx者根也。根与庚同音,故七对应于庚。

  八 yil。yil与异同音,异者新也,故曰“日新月异”。新与辛同音,故八对应于辛。

  九 jox。jox者扔也。扔与壬同音,故九对应于壬。

  十 gul。gul与估同音。估者揆也。癸即揆之省,故十与之对应。⑥

  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五星化五木,五木变五行。天干五行: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地支五行:子亥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戌丑未四隅土。六十甲子纳音五行从略。苗族接龙就是祭祀先祖蚩尤,名曰染戎,意为邀请五方五位之龙神(即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中方黄龙、北方黑龙,东方木龙、南方火龙、西方金龙、中方土龙、北方水龙),把散居于各地的龙神接请回家,为北上拓疆的蚩尤招魂。相传蚩尤帅旗为彗星状,蚩尤令旗为五色旗,用于指挥义兵、家丁保家护寨,守卫家园。直至民国年间,湘西王陈渠珍的黑旗大队竿军嘉善抗日,威震一方。至此,阴阳五行不再是玄学,而是天文寓于地理、人文的时空经络,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医也是中华之国粹,易经不愧为六经之首。

  2012年8月4至8日,《中国古代苗族天文历法研究》一书作者李国章先生在参加吕洞山苗族太阳历学术会暨赶秋节活动后,大为感言:“大山历,立秋祭,赶秋节,湖南吕洞山苗寨是中国远古太阳历传承的圣地!”

  注释:

  ①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增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第1次印刷,第26页。

  ②马书田著《中国道神》,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9页。

  ③龙炳文、龙秀祥等整理《古老话》,岳麓书社1990年11月第1版。

  ④⑤陈久金、杜升云、徐用武著《贵州苗族天文历法研究》,1999年3月第1版第48、116页。

  ⑥麻荣远、龙晓飞、周纯禄、龙文玉著《苗汉语的历史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第129页。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吴心源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8/21/58935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