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保靖民间语言》序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的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与不同的文化表现力。作为人类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它们在人类生存的长河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也在不断传承、演变与发展。我们可以注意到,曾经广泛流行的语言,也难免被岁月之磨碾压得支离破碎,一些民族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后人遗忘。比如我们身边的土家语,我们身边的一些方言土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们正日益被淡忘。但是,民间语言曾经的光芒,依然渗进了人类文明的长廊,成为民族文化弥足珍贵的永恒记忆。
在湘西,在保靖,一个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女子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酉水两岸的田野里穿行,她像一位探矿队员,在民间语言的丰富矿床里挖掘、探访、选择、考辩,一个人默默地进行着民间语言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她就是本书作者彭秀莲。
秀莲的父亲彭图湘先生是保靖文学艺术界的资深前辈,长期在酉水岸边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他笔耕不辍,勤奋创作,出版了几部散文集。我们晚辈均尊称之老公公,其实老公公永远有一颗单纯年轻的心。也许受其父亲影响,得其家学渊源,秀莲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有数万字。因为其专心于民间文学研究的热情和勤奋的精神,她被选为保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任之后,结合工作实际,首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一班人爬山涉水,不辞辛劳,调查非遗项目,走访传承人,在项目的申报工作上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保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立项的数量较多,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受到各级评审专家的好评。秀莲在调查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民间语言资料,本书就是在她亲自搜集的基础上整理成书的。
2009年,秀莲曾参加过吉首大学主办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训班的学习,经过几个月的专业训练,她勤奋努力,进步很快,培训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因为我经常到保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与传承人的访谈,与她有比较多的接触。据秀莲本人介绍,她调查的范围是保靖县境内的主要乡镇,重点是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地区。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流经保靖境内百余里,流域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的土家族有近16万人,占保靖县人口总数的55%左右。这里北与龙山县接壤,东邻永顺县、古丈县,南接吉首市、花垣县,西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比邻,属于武陵山区土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境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八部大王庙遗址,汉代四方城遗址,汉代青铜冶炼场等等。摆手舞、毛古斯、苗族鼓舞、酉水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和多方面的保护价值与特色。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难得的调查成果,是一本难得的地方语言研究资料,也是一座值得深入发掘的地方文化宝库。通过它,我们可以认识到保靖地方语言的构成特色与民族分布,了解到语言演变的历史性进程,还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材料了解到语言背后隐含的社会意识与民众心理。秀莲根据语言特质,将这些语言材料区分为谚语、歇后语、俗语、民谣、童谣、绕口令、儿化音、言子、比耳篾匠语言等不同的类型。就民间工匠的行业语言进行调查整理,并且搜集资料之丰富,注释之详实,都是值得称赞和肯定的。本书语料记录以流行于保靖境内的民间汉语方言为主,同时还用土家语与苗语记录了部分土家族谚语和苗族谚语。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她依据其语言使用功能及范围,划分出若干个小的类别。如谚语中划分出时政谚、事理谚、修养谚、生活谚等等,每类中再细分若干条目,查阅起来十分方便。本书不同于前辈搜集整理的民间语言资料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她努力给每条将会存疑的词条加上了批注,举出了例句,让这些民间语言显示出原有语境中的特色与含义,而不至于是若干年后放在后人面前的一个个不解之迷。秀莲这样做,相信会有利于读者对民间语言的阅读、识别和理解。
从我个人研究兴趣而言,我对保靖的地方谚语与歇后语感到十分亲切。这些谚语与歇后语在民间广为使用,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定型化语句,运用时可以省略后文,如只说“茶树棒头吹火”,以示“一窍不通”;说“贫下中农的肚皮”,以示“装苕”(装傻之意)。有的歇后语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叫花子争门槛,天亮是别个的”,“驼子睏楼板—— 一踩两头翘”等。很多歇后语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里面大多隐藏有一个幽默的故事或当地的传说,或人事,或风俗,或奇闻。比如 “陈四老爷架罗盘——大家斟酌”,“陈宏楚做官——不带家乡人”,“甘溪人过河——各人婆娘各人背”,“张明寿的话——过不得夜”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语言也在不断的变迁和演变。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一些民族语言正在面临着生存危机,老祖宗留下的大量的本土语言,在新的语言政策冲击与推广背景下正处境艰难,网络语言和各种媒体“语言”的无情撞击之下,方言土语已难立足,正在纷纷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我在田野作业中经常发现,不少的民间语言仅仅在六十岁以上人群中流行,“80后”“90后”对我们祖宗的老语言已感到十分陌生。面对这些镌刻着时代气息、地域色彩的民间语言的逐渐消逝,作者本书是尽一份绵薄之力,努力去记录语言的历史风貌。这应该也是作者编注本书的目的。尽管本书在分类编排上也会有不够完备之处,个别解释也有不够到位与牵强之嫌,但是这些都是白璧微瑕,不影响本书的整体质量与价值。
(田茂军 男 土家族 吉首大学文学院书记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湘西州土家族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田茂军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