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评《诗画保靖》
当我们徜徉于保靖明山秀水之中的时候,当我们把艺术触角踅入到酉水文化最深层次的时候,当我们沉醉于保靖酉水诗词锃亮清辉的时候,当我们感动于保靖酉水诗词作家群经久不衰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地要面对一个世纪之问:《诗画保靖》是否具有史诗般的意义?!
揭开这一论断的现实抉择,就必须着力探索《诗画保靖》折射出来的思想辉煌与艺术圣殿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探索《诗画保靖》的精美艺术与独特审美的有机统一。
一
在我看来,文学就像一条河流,一条绵绵流经作家、读者和批评家脑海的艺术长河,而在艺术长河当中发掘艺术圣殿、寻找独特的审美视角,就是文艺批评。但必须强调的是,文艺批评必须以独有的文艺理论为基石,否则,就会流落到对文艺评论的异化认识,就会游离于文艺评论的真谛之外。遵循这样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步入《诗画保靖》开掘的艺术境界,一大批经典诗词作家喷薄而出,罗经畬、袁祖绶、江大鲲、何之亨、向宗先、张沂、肖肇极、袁吉六、向东升、向治学、郑欣平、田廷清、龚涛、胡遐俊、邓祖禹、黄悠荃、廖东成、谭子超、龙胜荣、贾昶、张大军、张明志、陈家驹、徐斌、王焕斌、彭世煌、彭景容、向连中、龙利静、彭善治、彭文、彭瑞龙、龙志德等一大批或悄然已故或如日中天的诗词作家,坚强地支撑着保靖酉水诗词的繁荣昌盛。换句话说,保靖酉水诗词的繁荣昌盛,也是以保靖诗词精英作家群的崛起为标志的。精英诗词作家创造的必然是精美作品,如《雅丽书院》、《天开文运》、《迁陵赋》、《上土司彭荩臣墓》、《烟霞浣翠》、《热河卧病》、《月坡春艳》……诗词的字里行间无不跳荡着故园山水的清新明丽,无不流淌着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无不挥洒着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无不印证着保靖历代诗词作家们对经典艺术的执着探索。一直以来,酉水流域的明山秀水与客观现实的贫穷落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二律背反,但这并没有阻碍酉水流域的保靖各民族子民对艺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并延续着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方面赋予了酉水诗词形而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提升了酉水诗词乃至整个酉水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寻根问祖千山路,铁鞋踏破无知处。八部大王酋,始能说理由。 土家族氏老,部落群时早。酉水绕沙湾,让人回古天。”(廖东成《菩萨蛮·访八部大王庙遗址》)诗词发思古之幽情,惊叹于祖先的坚强伟大和寻根成功的喜悦。“滇缅烽烟滇缅魂,金戈铁马似流云。心中自有菩提树,一炷馨香祭故人。”(向东升《缅怀抗日远征军保靖籍将士》)诗词穿凿时空,表达了对家乡抗日将士的深切缅怀。“圣谕东征倭寇,土家劲旅旗扬。笑傲艨艟飞浪迸,满载戎装向海疆。士兵斗志昂。 杀敌翻江倒海,连舟纵火横枪。威震王江倭气夺,捷报东南战果创。朝廷旌表彰。”(谭子超《破阵子·抗倭英雄彭荩臣》)较之《缅怀抗日远征军保靖籍将士》,《破阵子·抗倭英雄彭荩臣》更具有深远、悲壮的沧桑感和历史感,斗志如山的土家先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提前过年后,义无反顾地向东南沿海开拔,立下东南第一战功,诠释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之举,让后世子孙永久敬仰。“轮蹄辛苦到天涯,书剑飘零误岁华。强伴为贫方作客,从来无病不思家。枥边蜷伏嗟良骥,雪里飞鸣乐乱鸦。投刺侯门曾底事,故山遥忆是烟霞。”(袁吉六《热河卧病》)诗词字里行间表现的是思乡、思家之苦,却并不说破,以“烟霞”二字委婉点出。“从来无病不思家”一句折射出诗词作者身处异乡、卧病在床时的思乡、思家之苦,又以“故山遥忆是烟霞”作结,将思乡、思家之情寄托在家乡烟霞山的追忆上,更是于不经意之间创造了一种距离之美,也铸就了诗词作家人生底色上的那一份让人惊诧的从容淡定。“金果之乡何处寻?白云山下绿阴阴。椪林连片蝶蜂舞,桔柚盈园凤鹤吟。寒露香气传信息,美商港客拥登临。穷山也有翻身日,边寨清坪土变金。”(胡遐俊《清水坪》)时代变迁,昔日的穷山恶水转瞬变成商贾云集、果林飘香的世外桃园,一股喜悦、自豪、乐观向上的情感喷薄而出,流淌出新时代背景下酉水流域保靖土家、苗、汉子民的盛世之歌。此外,杨德增、周华松、向权才、龙志德、蒋和华、彭瑞龙、谭子超、郑欣平、廖东成、邓祖禹、黄悠荃、龙利静、胡遐俊等撰写的悼念伟人老师袁吉六的作品,既寄托了缅怀大师的哀思,又表达了发扬先辈精神、重开文运的拳拳之心。
{Ky:PAGE}
二
归根结底,精美文学就是对现实的审美性文化的历史性超越。保靖诗词的辉煌,从根本意义上说,发端于一大群天才作家的乌托邦倾向。什么是乌托邦?笔者认为,乌托邦是一种永远不满现状、永远指向未来、永远自强不息的文化渴望。换句话说,希望就是乌托邦。令人欣慰的是,乌托邦气质在酉水诗词流派作家身上显示得最为突出。这在前面提及的一大批诗词作家的诗词作品里面表现得一览无余。打开《诗画保靖》第二篇·厚重的人文系列,其间涌动着《悼念袁吉六先生》(杨德增)、《拜谒袁吉六先生墓》(周华松)、《咏袁吉六先生》(向权才)、《谒袁吉六墓》(龙志德)、《拜谒袁吉六先生墓》(蒋和华)、《悼袁吉六先生》(彭瑞龙)、《地母山上看袁吉六先生新石墓》(邓祖禹)、《毛主席国文老师袁吉六》(廖东成)、《鹊桥仙·谒袁吉六墓》(谭子超)、《八声甘州·陪袁小笠谒袁仲谦墓》(郑欣平)、《望海潮·毛泽东国文老师袁吉六》(黄悠荃)、《忆秦娥·瞻仰袁吉六墓》(龙利静)等一大批同题材佳作,表达了对伟人师长的崇敬、悼念、瞻仰之情。何以如此?这就是精美作家们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何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由潜在历史动因所诱发出来的“前时代精神”。这种“前时代精神”,必须置放于特定的文化积淀去诠释。以酉水流域诗词作家而言,他们依托于厚重的楚文化的滋润,极力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充分尊重,将“个人无意识”上升到“集体无意识”,不约而同地将艺术眼光投向影响了一个时代、左右着民族文化走向的大师身上,提炼出某种超越现状的新思维及情感方式,并用艺术针筒将这些不安分的血素注入广大读者的脉管,不断优化着保靖诗词创作的文学生态,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不断推动着保靖酉水诗词乃至整个酉水文化蓬勃向前发展。
品读《诗画保靖》,不难发现,乌托邦气质在诗词作家身上最为显现。当然,这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楚文化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有关。他们激情四溢,对关乎社会、人生、历史和世界的态度总比一般人潇洒、超脱。如郑欣平、向东升、向治学、贾昶、田廷清,他们既是饱学之士,又历经宦海桑田,却始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将主要精力聚集于发扬光大保靖诗词文化方面,从更高的文化层次来冷眼俯瞰现实!他们之所以能超越现实,就在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较常人超脱、清高、富有激情和充满斗志,谛造了一座座属于他们自身的高贵的精神殿堂。这些,便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政治动物的关键所在,也是乌托邦思想在他们身上的具体演绎。人如此,其作品未尝不是这样?“阻隔何计?一带将山系。旋百转,‘麟角’愧。路将贫富判,山把枯茶易。君不见,轻车载笑云天寄。 尺寸桑田事,极目测经纬。诗一纸,心同汇。人吟春种曲,鸟啼清明醉。情未尽,红花绿叶春如海。”(郑欣平《千秋岁·坡普公路留忆》)诗词中的“愧”、“易”、“寄”、“汇”、“醉”极富表现力,于浅吟低唱之中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激情,在平铺直叙之间展现出大家气派。再看贾昶的《登迁陵古城有感》:“和暖春风地变葱,李桃花蕊吟醉翁。心高气旺千山小,情动诗狂万水穷。百载沧桑谁主宰?几何岁月我称雄。古城弹指成旧事,一代英豪胜祖宗。”伟大时代赋予了诗词作家的澎湃激情,澎湃激情又内化成了诗词作家永恒的时代华章,“心高气旺千山小,情动诗狂万水穷”两句何等豪迈!何其让人奋发向上!!与宋代词人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异曲同工!!!
{Ky:PAGE}
三
品评诗词,自然免不了挖掘作品营造的艺术感受。打开《诗画保靖》,抒写保靖秀丽山川的篇什就占据了大半江山,艺术精品也俯拾皆是,其间又以描绘保靖八大景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如清代张沂的《烟霞浣翠》:“一坞松竹深,四面山岗峻。日夕起烟霞,如潮不失言。翻飞出翠禽,宛与春波趁。”这虽是清代的五言六句诗,其艺术表现力值得品味。表面看,虽为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淡青色的浣翠烟霞图,淡淡的写意之中涌动着多姿多彩的情感暗流。这自然会让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艺术无国界。“冰山理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简约的艺术,它义无反顾地砍掉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就像海面上漂移的冰山,八分之七在水下,只有八分之一浮在水面上。前两句勾画出春天烟霞山的走势,以“松竹”点缀;中间两句描写如约而至的旦夕烟霞,以“不失信”加以渲染,写出了故园温存的特点;最后两句以动态描写了春光里鸟禽翻飞的动人情态。诗词中虽采用“深”、“峻”、“翠”等冷色词汇,八分之一部分表现了作家对春天烟霞山的客观描绘,八分之七部分却是通过对春天烟霞山轮廓的勾勒,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遥想及思念之情。烟霞都“不失信”,更何况是感情真挚的游历于他乡的诗人呢?!在诗人的审美意境中,烟霞已成为寄托着自己丰富感情的意象,成为挥洒思乡之情的载体,成为回归故乡的梦里乡愁。这八分之七部分,是必须依靠读者的丰富想象乃至于再创造才能够浮出水面。相形之下,袁吉六《热河卧病》虽也以“烟霞”作为思家怀乡的情感意象,却在艺术表现方面与张沂的《烟霞浣翠》各有千秋:前者直白,后者委婉,前者写实,后者简约,给读者呈现了不同的艺术盛宴。同是以“烟霞”作为意象,肖肇极的《烟霞秋霁》更是呈现出一种空灵、隽永、深远的意境,借助于艺术想象,却可以触摸到诗词作家奔腾不息的脉博和执着的生命律动。另外,李逢生的《岩人坡》、袁吉六的《玉宸观》、边雪葵的《石楼仙洞》、章瑞应的《华峰献掌》、罗经畬的《龙潭演钓》、袁祖绶的《月坡春艳》、吴良刚的《游狮子庵石洞》等,文字简约而情感丰富,载体平凡却意境独到,成为保靖酉水诗词最具代表的作品,更是超越地域、超越时间、超越流派、超越偏见的精品力作,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诗画保靖》中的重头戏是描绘保靖的秀丽山川,更耐人寻味的更是多位诗词作家同时以一个保靖的自然景点作为诗题,从不同视角抒发了对故园山水的浓浓情意,洋溢着诗词作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思想情愫。以当代诗词作家为例,以“天开文运”为题的诗词,《诗画保靖》就收录了郑欣平、贾昶等诗词大家的五首佳作。在保靖诗人的灵魂深处,“天开文运”就是家乡保靖的象征,成为家乡人尤其是游子们挥之不去的情结。另外,以“白云山”、“吕洞山”为诗题的诗词竟达十数首之多。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些诗词作家在发掘和筛选生活之美的时候,十分懂得处理“入”和“出”的关系,注重营造距离之美。正如王国维所论述的那样:“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些诗词作品,十分自然地被装裱成了一张张保靖的美学名片,成为保靖诗词作家推介保靖、赞美保靖的重要窗口,更是灌注着保靖诗词作家信奉了数辈人的崇高的人格追求,逐步内化成了一组组现代理性对美的雕塑……
《诗画保靖》的问世,既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座座诗画交融的艺术圣殿,成为保靖诗词发展的一座丰碑,又为当今乃至后世诗词作家们注入了创作的动力源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整个文学创作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出现了文学地位逐步边缘化、文学创作日益商业化、文学创作队伍逐渐荒漠化,但以向东升、向治学、郑欣平、田廷清、龚涛、胡遐俊、廖东成、邓祖禹、黄悠荃、谭子超、龙胜荣、贾昶、张大军、张明志、徐斌、陈家驹、王焕斌、彭世煌、彭景容、向连中、龙利静、彭善治、彭文、彭瑞龙、龙志德等为代表一大群保靖诗词作家却经受住了种种诱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他们以保靖县诗词学会为阵地,以创作、研究诗词及弘扬酉水文化为宗旨,紧紧围绕“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始终把握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本质和诗词自身的规律,共同打造了保靖酉水诗词创作群体,义无反顾地经营着保靖酉水诗词这座精神圣殿,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为保靖酉水诗词以及整个酉水诗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当今乃至后世诗词作家的楷模,开创了和开创着保靖诗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也成就了他们在保靖文学创作尤其是保靖诗词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成为诗词创作殿堂中亮丽的风景。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张发军(土家族)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8/31/589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