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族文化复兴的实践之路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向松 编辑:易果 2012-09-13 08:52:45
—分享—

副标题:——十七大以来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眸

 文/向松

保靖《苗族鼓舞》参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演出(2011·江苏)彭秀莲摄

保靖铜铃舞在上海世博会游行队伍中(2010·上海)彭举胜摄

 

  2007年10月15日,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保靖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探索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开创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之路……

  上 篇 基础篇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全面调查和掌握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现状和基本情况,重点对珍稀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2007年,该县在全县12个乡镇138个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各乡镇文化站辅导员、县民保中心工作人员、民保专家、文化学者等人员相继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保护基础性工程中去,取得了令人瞩目和可喜的成绩。先后共普查整理出16大类503项“非遗”资源,其中包括:民族语言2种、民间文学215个、民间音乐29个、民间舞蹈10种、传统戏剧8种、曲艺3种、民间美术9种、传统体育游戏与竞技41种、民间手工技艺35种、民间知识2种、岁时节令28种、消费习俗28种、生产商贸习俗28种、人生礼俗34种、民间信仰28种、传统医药3种。

保靖《苗画》传承人梁德颂在台湾(2011·台湾)

保靖《竹编技艺》传承人姚本顺在台湾(2011·台湾)

  为使普查成果迅速转化成保护成果,为后续各项保护措施的制定和保护方向及保护重点的确立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最终于2008年1月24日由县人民政府以保政函19号文件的形式公布了该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3项、第一批民俗文化村寨17个、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18人。一大批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被保护起来了,一大批无法复制的民族村寨被保护起来了,一大批民族文化“活化石”——传承人被保护起来了,一座保靖千年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就这样在十七大政策的激励和指引下拔地而起,它是该县历史和文化厚积薄发的见证,它是该县“非遗”大厦的根基!

 

{Ky:PAGE}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接见保靖铜铃舞演员(2010·北京)向松摄

  中 篇 突破篇

  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利用好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是罢在当时该县“非遗”人面前的一道屏障,同时,如何在保护工作实践中取得突破,使保护成果与普查成果相适应、相匹配更是当时所面临的一个难道。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2008年,该县第一个独立申报的国家级名录项目——《酉水船工号子》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洪富强由文化部公布,紧接着一大批具有保靖地域特色和民族价值的项目和传承人相继进入国家级、省级、州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之列。与时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酉水船工号子收集过程中原真性研究》、《苗画起源及其价值》、《苗画初探》、《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靖县<苗画>传承发展之我见》、《我州非遗保护工作应克服“三种倾向”突出“五个重点”》等论文发表在国内各专业期刊上。同时,《泪别土家族山歌传承人杨光万》、《酉水船工号子传承人张官坤》、《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洪富强》、《贾心惠:民族文化“拾荒”人》、《守护精神家园——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鸟瞰》等多篇新闻报道文章发表在省内外的各大报刊和新闻网站上。2010年8月由“南京爱德基金会”在云南省沧源县举办的“农民合作组织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讨会”上,该县代表以《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和其他省区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12年7月湘西州第一部土家语百科全书《保靖县土家语实录》和第一部地方民间语言研究专著《保靖民间语言》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该县“非遗”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占有重要一席。该县“非遗”人不辱使命,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为该县“非遗”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保靖特色和符合保靖县情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之路。

 

{Ky:PAGE}

 

吉首大学在保靖设立土家族民俗研究基地 向松摄

  下 篇 振兴篇

  保护、传承和振兴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三个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手段,振兴是目的。振兴就是让民族传统文化发杨光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共同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十七大以来,该县通过“文化遗产日”、“吕洞山苗族原生态文化艺术节”、“首八峒中华土家族八部大王故里祭祀大典”、“春节民族传统文化展演”等大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力度,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使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到了充分释放和生机勃发。如今,该县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摆手舞已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苗鼓队员的飒爽英姿和整齐律动的摆手舞姿。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该县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该县苗鼓队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和商业演出、夕阳红艺术团节目《土家族铜铃舞》参加全国老年文艺调演荣获金奖、毛沟镇腰鼓队参加“第33届国际艺术节”斩获金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拥有各类群众自发性文艺团体近200个,参与群众近万人,演出场次近千次,观众数量达10万人次;该县有各类民族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和组织近百个,开设有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器乐、民间美术等近十多个科目,每年培训青少年和群众近万人次;另外,在吕洞山区的苗族聚居区,几乎村村有苗鼓队,家家有人打苗豉,无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县城迁陵镇有近千人常年坚持以广场舞的形式学跳土家族摆手舞。

  与此同时,该县《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酉水船工号子》、《酉戏》、《汉戏》、《阳戏》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项目一次次精彩呈现和完美展示,使这些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散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之余,也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撒在了群众的心田,融入了群众的血脉。今年6月9日,由湘西州人民政府、州文保民保法制月组委会联合主办的“2012年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湘西州宣传活动”期间,该县受邀在现场表演《土家族纽纽歌》、《土家族铜铃舞》、《土家族哭嫁歌》三个“非遗”节目,受到了出席现场观摩的州县领导高度评价和现场观众热捧。2010年,《土家族铜铃舞》走进北京和上海世博会;2011年,《苗画》和《竹编技艺》走进台湾;2012年5月,《酉水船工号子》走进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舞台,9月,《苗族鼓舞》走进“2012湖南艺术节”;而《苗画》即将赴香港交流……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才能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个有文化复兴意识的民族才能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向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共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如何保护、传承和振兴,如何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正是该县“非遗”人不懈努力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艰难,有多遥远,该县“非遗”人也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迎风踏雪,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为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实践、而努力、而奋斗!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向松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9/12/58934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