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收集整理
保靖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端,武陵山脉中段,湘西州中部。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迁陵县以来,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全县以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居多,其中土家族人口15.6133万人,苗族人口6.2399万人。在湘西自治州八个县市中,保靖县同时拥有土家族和苗族两种文化生态,并保存完好,相互交映。
一、保靖县土家族文化概述
居住在保靖县境内的土家族人自称“密基卡”,主要分布于我县迁陵镇、碗米坡镇、比耳镇、野竹坪镇、毛沟镇、清水坪镇、普戎镇、复兴镇、清水乡、大妥乡、阳朝乡、水银乡、涂乍乡等乡镇。1957年,土家族被国家民委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之前,拥有过夏商时期的“蛮蜓”,周朝时期的“南蛮”,两汉时期的“武陵蛮,“酉溪蛮”,隋唐时期的“五溪蛮”,宋元明清时期的“土人”和“土民”等众多称谓。土家族文化也在朝代的更替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其文化之精髓,皆已融入到土家族特有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医药及各种民俗事象之中。
土家族民间文学种类繁多,有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多个类别。其中我县土家族山歌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素有“山歌之乡”之称,“山歌大王”田茂忠便是我县原马王乡人,他曾经将土家族山歌唱进了北京和中南海。土家人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把本民
族历史记忆、民族发展、民族情感、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内容传承下去。土家族传统音乐活泼欢快,符合土家人民的真性情,多喜用锣鼓、钹、唢呐、牛角、长号、木叶、竹子等乐器,“咚咚喹”便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古老单簧乐器,简单易学。它用一节长约12厘米且笔杆粗细的竹子做成,受到土家族青年的喜爱。“打溜子”在土家族地区也备受群众喜爱,逢年过节、婚娶喜庆时,在打溜子的锣、钹敲打声中,喜气洋洋,和谐美满。此外,酉水船工号子作为土家族特定人群的生活情形和思想情怀的艺术化体现,也得到了众多关注。
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毛古斯舞等等民间传统舞蹈,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大部分是在土家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及原始鬼神信仰中逐步演化而来。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保靖县土家族地区就有汉戏、高腔戏、酉戏、花灯戏、渔鼓、九子鞭、三棒鼓等众多民间剧种和曲艺。进入二十世纪后,阳戏在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民间也称为“柳子戏”或“杨花柳”,有生、旦、净、丑的角色,乐器齐全,剧目繁多,其中由土家族神话改编的《春哥与锦鸡》,深受土家人民喜爱。
土家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妙手巧思在土家织锦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织锦由红、黄、白、蓝、黑五色线织制,图案多种多样,以禽兽、花鸟鱼虫、人物为主。作为传统技艺的经典,织锦从寻常土家人家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也成为了特色商品远销国内外。除了织锦之外,土家传统技艺还有刺绣、竹编、雕刻、土陶、布鞋以及一些土家传统美食松花皮蛋、杠子面、黄金古茶制作技艺等等。
土家族也有许多绘画能手,近代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画家,具有代表性的是民国时期的邓恬、邓泽恢,在动植物的绘画上尤为精湛。
土家族传统游艺体育项目简单有趣,受到地形的限制,多为力量型的小范围活动,如扳手劲、打石界鸡、打碑、追鸭子等等。
早期,土家族治疗伤病多求助于神灵,随后逐步开始尝试用一些花草植物,从中总结经验,善于发现,于是有了专门治病的土医。他们医德高尚,有酒菜招待便可出诊,遇到贫困人家,一切可免。目前土家族民间土医常用药数目多,为中医用药提供了宝贵资料。
土家族民间信仰、民族语言、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都是土家民风民俗中的重要成员。土家人保有原始的神鬼信仰,他们把掌控敬神驱鬼仪式,能够通灵的巫师叫做梯玛,每逢正月初三至十三或六月初六,在八部大王庙遗址前,由梯玛主持大型的“八部大王”祭祀活动,以此来缅怀自己英勇的民族先祖——涅壳赖。此外,向老倌人、田好汉、土地神、灶神、四官神、五谷神等都是他们信仰和祭祀的对象。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家语受到了汉语的冲击,如今很大一部分土家人不会说土家语言。这也引发了一些专家对土家语的研究,他们收集整理大量的土家语言,并进行语音标注。今年我县出版的《保靖土家语实录》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著作,堪称土家语百科全书。
土家男女追求恋爱自由,通过节庆活动相互认识和组建家庭。在土家人早期的丧葬习俗中,有一种特别的葬法——悬棺葬,在我县龙溪、梅花、迁陵、毛沟等酉水河沿岸的崖壁上,有悬棺30多处,是湘西州崖墓葬最多的地区。
土家族岁时节令,是土家族文化展演和传播的重要“舞台”和载体。土家族调年会、土家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都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土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至二十九之间,土家人杀年猪、制作灌肠粑、腊肉、炸糖馓、
推豆腐、舂米、打糍粑,同时也举行扫阳尘、贴春联、门神、祭土地神、敬四官菩萨、给树过年、吃年饭敬祖先等祭祀活动。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跳摆手舞、玩狮、耍龙、演蚌壳灯、跳拱子马、抵杠、搬手劲、标芭茅、下打山棋等等。
保靖县土家族调年在《保靖县志》(清同治版)里就有记载和描绘,建国之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一度沉没。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八十年初期,土家族调年在我县重新兴起,每年在迁陵地区举办的大型土家族调年盛会可谓是盛况空前,曾一度影响到四省边区的土家族群众前来参加和观摩,并成为当时湘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Ky:PAGE}
二、保靖县苗族文化概述
保靖县苗族主要分布在吕洞山区的葫芦镇、水田河镇、夯沙乡等乡镇。关于苗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比较常见的有“蚩尤说”、“三苗说”、“九黎三苗说”、“髳人说”、“盘瓠说”以及外国学者的“南来说”“西来说”等等。苗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没有摆脱“蛮”字的追随,从南蛮、荆蛮、黔中蛮再到武陵蛮、盘瓠蛮。
苗族文化也在多年的酝酿和沉淀中,成为了56个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生态之一。苗族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及各种民俗事象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
除了气势恢宏的《苗族古歌》之外,保靖县苗区还流传着一部叫做《休巴、休马》民族史诗,它长约5000行,分为开天辟地、民族迁徙、定居生活三大部分。苗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也是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天水》、《奶鬼父狗》、《椎牛辞》、《吃牛歌话》、《苗王石生富据钱》、《龙廷九神兵》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苗族人性格豪爽,喜爱唱歌,在歌声中表达自己的真
情实意,张三姐、石天学、龙三才、龙俊华、石荣昌就是近现代以来涌现出的优秀苗歌手。
苗族传统音乐感染力强,腔调分为“高腔”、“平腔”两大类。在乐器的使用上,多用牛角、锣、鼓、钹、椿皮号、唢呐、木叶、竹子等乐器,“椿皮号”,是苗族地区的土乐器,巧妙的用椿树皮做成,也可以说是一种苗族青少年喜爱的玩具。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鼓的数量也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变,现年79岁的洪富强老人,是保靖县苗族鼓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下,苗族鼓舞在除保靖苗区之外的其他地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苗族戏剧宗教色彩浓烈,多用苗语演唱,傩戏就是其中的典型,苗人多称之为《还傩愿》,由苗族老司进行表演,剧目繁多,乐器服装相互配合,有时需要带上面具,神秘感强。
纺织、刺绣、编织、剪纸、蜡染、银饰制作都是苗家传统技艺的体现。苗族人喜欢织花带,特别是苗家姑娘常常把自己亲手编制的花带送给情郎。而苗人善于利用各种常见的材料编织他们的生活日用品,例如竹编的箩筐、背篓、饭篓、斗篷等,麻编的渔网、鸟网,草编的鞋子等等,这些都是苗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苗画最初作为苗族服饰上的绣花底稿,现在已经扮演着新的角色。苗家民间艺人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领悟转化成笔下生动的花、草、树、虫、人、动物等等,不单单是底稿,是一幅画,更是一种风情。
苗家人性格刚烈,喜爱习武,主要涉及拳术,器械两个方面。他们常常演练于田头屋前,用以强健体魄,保家护园,抵御外辱。舞狮子、玩龙灯也是苗人喜爱力量型活动的体现。上刀梯、下油锅、踩铧口,证明了苗人的胆识,同时也是他们对神巫信仰的坚持。
流传于我国众多地区的药王传药传说,在保靖县苗族地区也有地方化的表述,相传药王能飞,为苗民遍尝草药,这同时又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附会。苗医在治疗跌打损伤、烫伤方面效果显著。他们大多亲自尝药,对本地草药药性了如指掌。外地游医也曾到夯沙、中心等地看诊带徒,培养了许多苗族名医。使得苗族医学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较高的评价。
“祭、巫、卜、宗、医”这五个方面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在民间信仰中得到全面的展示。苗族的信仰祭祀活动繁多,36神,72鬼都进行祭拜,其中规模大、有特色的要数“椎牛”、“吃猪”、“接龙”,而苗老司就是一切祭祀活动的掌控者及核心人物。
苗语有五大方言区,保靖县苗族语言属于东部方言的西部次方言,解放前会说汉语的苗人很少,现在大多数苗民已经掌握了苗汉两种语言。
苗族男女交往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婚俗也有特别之处,如:同姓不婚,家有丧事,或椎牛祭祀,女子不出嫁,一年不嫁二女等等。在丧俗方面,苗族与土家族不同,历来实行土葬。
节庆活动作为民族习俗的载体,格外丰富多彩。苗族特色传统节日主要有苗年、吃新节、赶秋节、苗族四月八、挑葱会等等,其中以每年农历节气之冬至到立春之前的苗年最为隆重,他们要祭祀祖先神灵,准备丰盛的食物,还会举行热闹的活动。苗年是苗族同胞舒缓一年辛勤劳作的疲惫,使身体和心灵得到调整的时刻,他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满圈。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刘欣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3/01/09/5893356.html